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文章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了重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徐胤莉(1973- ),女,江苏如皋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讲师,南京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教育管理;石燕萍(1973- ),女,江苏江阴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4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71-02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并引发了一轮以推进“通识教育”为代表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调整的热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有大量研究者进行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言。然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没有促进现实层面的实践,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位的情况依然存在,课程设置陈旧、师资缺乏、保障制度缺失、地位边缘化等问题令人担忧,这在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表现更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大量高职院校都是近十年间建设起来的,在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和教学建设等方面有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牵扯了院校大部分的精力,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而言似乎不属急务,也就没能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因此,虽然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得到公认,但并没能真正在高职院校办学实践上得到落实,更没能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因为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底子比较薄。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生的,大部分院校是在原来中专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而来,专业组成上又是以技术性、应用性为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无论是历史积淀、师资力量,还是课程建设都存在先天的不足。由于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大部分的研究者只能从理论上一再论证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难以在实践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由规模建设阶段转向内涵建设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了学校的基础建设、升格转型和第一轮办学评估工作,纷纷将重心转向强化办学内涵、提升教育质量上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探讨的良好契机。在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是基础和关键。围绕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省十余所理工类院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时过少,难以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7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时少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所调查院校的理工类专业,即使把英语等与人文素质有一定关系的课程全部计入,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总学时大约也只能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18%,如果只计算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这个比例只有2%~5%。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必修课总学时为2714学时,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50学时(包括英语210学时、政治180学时、艺术鉴赏30学时、心理健康15学时、就业指导15学时),占总学时的16.6%。与国外比较先进的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过少的问题更加突出。如美国Eastern Maine Community College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通识课程内,在总共70.5的必修课学分中,通识课程有31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4%,而其中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范畴的课程有12学分(包括大学写作、贸易和技术写作、口语交际、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占通识课程的38.7%,占总学分的17.1%。
  人文素质教育课时少是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高职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其中要保证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为4∶6,实际上随着工学结合理念和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广,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逐渐呈上升趋势,并有可能超过理论教学的比重。对理工类高职而言,一方面要保证和增加实践学时,另一方面要完成专业理论的教学,且其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基本没有关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给人文素质教育留下的空间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光靠增加课时来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显然是不现实的,提高课程效率和扩展教育渠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性
  62.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63%的被调查者反映,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取决于教师的兴趣,而非取决于教育的需求,且开设也没有系统性。事实上,被调查的所有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组成、内容、学时等方面都不一样,即使是同行业的学校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类课程,有的学校开设64学时,有的学校开32学时,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包括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项内容,有的只开其中一项。可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各校的随意性、人为性很大,对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等缺乏科学的论证,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文化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可见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非常宽泛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科众多、内容博大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以及设计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分析教育目标、确定核心要素时,既要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也要突出不同的行业、专业对相关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个性化要求。
  (三)师资力量薄弱和适用教材的缺乏
  师资与教材对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75%的被调查者将师资列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5%的被调查者提出了缺乏适用教材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能满足就业岗位和学生发展所需的教材。
  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靠制度建设加以改进。一是要建立人文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不少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是由校内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担任的,不利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更缺乏进行课程建设的力量,因此必须保证人文教育的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是专职的,鼓励他们钻研教学,带动课程的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师的业务进修,把它提到与专业教师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广泛开展后,必然会促进教师根据各校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师生认识不到位
  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承担者认识不到位,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少数人文类课程任课教师的事,专业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对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不参与的姿态。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对一个人的影响也不能立竿见影,而要随着个人发展的不断深入,其重要性才会逐渐显现,因此不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影响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宣传来纠正。要在教师乃至全校教职工中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提高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关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在所有的课程和教育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改进教学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的积极性。
  
  二、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目标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这一方针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而言的,也是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来说的。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其中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协作意识等都是属于人文素质范畴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上述这些态度、能力和意识。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行业和专业的不同,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侧重点还是有差异的。我们课题组选取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近300名毕业生和2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人文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及发展潜力影响情况的调查,得出了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人文精神方面主要是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人文能力方面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为要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以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为要点的学习能力;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是工具性较强的与工作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如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公共关系学等。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些要素,进行课程的整合和调整。
  (二)课程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和精神熏陶
  我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知识指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人文能力指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如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体验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人文精神指人内在品质、意识和修养,表现为价值观、历史感、责任感、自我认识、理性精神等。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接受完高中阶段的教育,在人文知识方面已具备了相当的积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习更新方面非常薄弱,对知识所承载的精神要素的思考和领悟能力也不够。因此,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应该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人文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所急需的能力,可以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人文精神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它是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等外在活动内化的结果,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熏陶养成。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将人文能力的教学以必修课的方式进行,其教学重点落在对已有知识的应用上,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提高相关的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则由选修课及其他隐性课程承担,要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
  (三)课程形式突出“大课堂”理念和全程性
  高职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空间有限,要广泛开发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体系、有侧重地进行人文教育。显性课程方面,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的合理分工与相辅相成,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学效率。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方位、全程的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这正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相吻合。人文素质核心层面的人文精神不是可以通过讲授、训练赋予学生的,它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并且必须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将隐性课程的重点落在人文精神的养成上,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建设中,有意识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对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也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杨礼富,邵春妹,王尔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4).
  [2]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4]赵大兴,葛宏.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5]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6]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其他文献
文章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的研究统计和归纳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学目的及意义、教材、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学者
我台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HFC网络(以下称A平台)和IP数据网(以下称B平台)与22个乡镇站的联网,其中A平台采用点到多点的通信方式利用光发+光分路器带动22台光接收机实现一级光链路联
电视节目播出的安全陛不仅仅依赖于质量优良的电视播出设备,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视播出技术人员精湛的维护与管理技术。随着电视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现代电视播出
计算机基础课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存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构建基于任务驱动教法的计算机基础课三级任务体系,可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差异教学理念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就如何使高职学生适应素有“精英教育”之称的法学教育,如何将差异教学理念引入高职法学教育中,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和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学教育 差异教学 应用  [作者简介]王沛(1976- ),女,山东聊城人,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宋风波(1971-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司法警官职
[摘要]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通过教学管理手段引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并论述了促进课程改革的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技职教育 课程改革 实施方法  [作者简介]王洪(1955- ),女,山东德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號]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素质、企业积极参与。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 问题  [作者简介]蒋晓荣(1962- ),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55-01    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