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近义名量词的认知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汉语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汉语学习中,量词是学习者的一大难点,近义名量词的选择和使用又可谓是“难中之难”。本文试图对两组常见的近义名量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近义名量词 凸显 认知 形状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传播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无论哪一种语言,在使用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量词作为汉藏语系语言的独有特征,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在汉语的11大词类中,除了量词之外,其他10类词都是汉语和印欧语系语言所共有的。量词用法灵活,数量丰富。同时,汉语的另一大特点是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量词往往形成一个近义量词群。现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量词分类,是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表示人和事物单位量的名量词又占大多数。但是,处在同一近义量词群中的各个名量词在使用的时候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近义名量词语义中的“同”和“异”是很多汉语学习者深感头疼的地方。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近义名量词时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说‘一根羽毛’是对的,而‘一条羽毛’却是错的呢。”“到底什么时候用量词‘颗’,什么时候用量词‘粒’呢?”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近义名量词的使用往往是习焉不察了,但如果请其为汉语学习者讲解近义名量词之间的区分特点,多半会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汉语教师也只能告诉学生这是汉语的“习惯搭配”。对汉语近义名量词理论系统研究的缺乏势必会造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近义名量词上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在汉语近义名量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上产生混乱。
  
  二、两组表物体形状的近义量词的分析
  
  (一)近义量词“条、根”的辨析
  “条、根”这组近义量词都可计量细长型的东西,如“一条(根)绳子/黄瓜/项链”等。石毓智(2001)从人们对维度比例的认知角度来研究“条”和“根”。“条”和“根”可以同时用来修饰一些名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共性——即都是长条的形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乏听到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我昨天去易买得超市买了一根毛巾。”“我想用三条芹菜做个菜。”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一般是不会发生他们所犯的这类近义名量词的使用错误的。
  虽然量词“根”和“条”都可以用于称量“条状”的事物。但用法却具有不对称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A.一根绳子  B.一条绳子
   一根柳条  ?一条柳条
   两根羽毛  ?两条羽毛
   几根头发  ?几条头发
   ?一根毛巾  一条毛巾
   ?两根小狗  两条小狗
   ?几根大街  几条大街
   ?一根大道理 一条大道理
  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古痕切。”《左传·隐六年》:“农夫之去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根”的本义是草木之根。如“根茎”。后来发展为物体的基部和其他部分连着的部分。如“根基”。后来又引申为事物的本源,“根源,根本,根据”等。“条”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条,小枝也。”所以“条”的本义为“小枝”。《尔雅》:“桑柳丑条”。《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条”可以指植物的细长枝,如“枝条”。后来泛指条形的东西“面条”。后来义用来形容细长的东西,如“苗条”,又引申为层次、秩序,如“条例”。
  “根”的本义为草木之根,故能用“根”作量词来修饰的名词,一般用于有根之物。如“柳条、小草”等,其根茎是深埋在泥土之中的。进而引申为修饰羽毛,因为羽毛也是深扎在鸟的皮肤里的。同理,“头发、汗毛”是长在人的皮囊里的,也是有根部的。所以可以说成“一根汗毛/头发/眉毛/眼毛”。但是“裤子、大街、毛巾”等,虽为“长条物”但却为“无根之物”所以不能用量词“根”来修饰。但“条”修饰细条状的东西时范围比较广,某些成长条型的山川景物、动物、衣服都可以用“条”来修饰。另外,“条”一般用来修饰动物,例如:一条鱼、一条蚯蚓、一条蛇、一条蚕。而“根”多用来修饰植物,例如:一根草、一根葱、一根麦秆。正是“条”和“根”这两个近义量词的原型意象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分布上的差异。第三个差别,是“条”和“根”在长度上的差异:“条”指的事物一般具有伸展性,如:一条大河。而“根”指的事物一般不具有伸展性,如“一根木棍”。
  (二)近义名量词“颗、粒”的辨析
  “颗”和“粒”都能和“瓜子、豆子、粮食、子弹、珍珠”等名词搭配。修饰“小儿圆”的事物。首先来看一下这两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征。《说文解字》:“颗,小头也。”可见“颗”的本义是“小头”。又引申为“凡小物一枚之称,珠小曰颗,米粒曰颗也”。后来引申为量词,具有表示“颗状物”的特征,计量较小的,颗状的东西。“颗”作为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广泛。
  “粒”原指“米粒”,后来又扩展其义为“小圆珠形或小颗粒状的东西”,通过隐喻式的泛化,“粒”成为一个量词,用于计量小颗粒状的东西。从“颗”和“粒”的词的本源可以看出现代汉语量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一个量词的用法都与它转换为量词之前的本义密切相关。虽然“颗”和“粒”都可以用来作为量词来修饰同一个名词,如“一粒/颗种子”。但两者在语义上还是具有差别。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可以凭语感感觉到。但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却常常令他们迷惑不解。如:
  A.几颗星星  B.?几粒星星
   一颗心     ?一粒心
   ?几颗米     几粒米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分类和汇总,并对事物进行范畴化。认知语言学中的相似原则,把“颗”所称量的名词归为一个范畴,即把具有“小而圆”这个形状特征作为家族的相似性。进入这一家族中的名词虽然在外形上不是完全的相同,但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原则,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珍珠、水珠、眼泪”都具有“圆”这一共同的语义特征。在量词“粒”的家族中,名词“米”是家族原型。也符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4]石毓智.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何明航,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摘要:本文对“佚事”“轶事”和 “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字:“佚事” “佚事” “逸事” “失” “遗” “散失”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包含有“佚事”“轶事”或“逸事”等类词语的句子。仅就近几年出现的书名和文章题目而言,就能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已不再陌生,研究网络语言也出现了一种范式。本文在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网络语言语料,主要探讨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聊天
采用基于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黑鲷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研究硒化氨基多糖增强黑鲷的免疫调节机制。采用XCMS plus 软件非靶向分
本文主要讨论邯郸方言助词“了”的三种用法:了a、了b和了c、了c有动词后缀性质;了b有表现时态的性质;了c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中。三种用法分工明确又有少量的交叉重合。
当今时代,网络语言深受大学生青睐,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和传播着。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创造及运用主体。大学生网络语言主要有纯数字型、纯字母型、字母加数字型、符号组合型、语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材中需要同学们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性质力,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还是拘泥于平时直觉认识,认为摩擦肯定“阻碍”,尤其是对静摩擦力,有着“物体只有受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