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 方多彩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精彩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所措,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仔细观察如今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在问题的设计方面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程度浅显。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如:音乐好听吗?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听?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学生能对答如流,却无助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
  2.尺度不一。过深、过宽、过泛地设问,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只能“望题”兴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3.角度单一。提问没有新意,首首乐曲都是雷同的提问:乐曲分几段?每段的情绪怎样?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谈何效率?更谈不上思维训练。
  4.密度过大。欣赏教学以听赏音乐为主,教师提一大堆问题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严重影响欣赏效果。
  5.进度不当。在学生聆听时提问,影响学生对于音乐的关注度;或听完了突发新的问题,使学生措手不及,反馈问题时出现迟疑的现象。
  6.维度过宽。没有精密的逻辑性,没有精心设计提问,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问到哪。有些教师只片面强调趣味性,追求学科综合,在欣赏提问中刻意避让或不敢涉及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将欣赏教学的提问游离于音乐学科特点之外。这样,即使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学生也不会从问题的思考中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如何环环紧扣将问题引向深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话,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探究学习,在自由参与和表达中获得体验的快乐。
  由此提出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不能只是关注新的教学手段,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细微处着手,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与作用,精心设计有“梯度”、“广度”、“高度”、“深度”、“亮度”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课堂新模式。吴斌先生曾说过:“音乐鉴赏,关键是问题,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与作用。”结合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例,下面粗略地谈一些有关课堂设问的方式与技巧。
  一、由浅入深,设置梯度
  比如欣赏乐曲《沃尔塔瓦河》时,可如此设计提问:(1)初听全曲,作曲家笔下的沃尔塔瓦河是怎样的?(2)聆听引子,呈现在眼前的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怎么样的?你听出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吗?(3)聆听主题,呈现在眼前的又是怎样的沃尔塔瓦河?音乐在力度和情绪上有没有变化?(4)能试着哼唱一下主题旋律吗?(5)想象一下,你可以怎样用手表现小溪汇集成大海的情景?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音乐。第二、三两个问题聚焦于分段欣赏,抓住学生对乐曲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结合一些音乐要素去分析理解,并通过哼唱主旋律以及表演乐曲,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对音乐的记忆。
  这样设计的问题,由抽象到具体,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可谓前后呼应、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在递进提问中去听辨分析引子和主题的特点,进行对比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向作品的风格和内蕴靠拢,正是学生欣赏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通过巧妙设问,把学生引入课题,并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为乐曲构造一个框架,由此激起他们对作品的期待,在欣赏中关注音色、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
  二、发散思维,体现广度
  在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音乐“尖子生”,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把问题都设计成适合这些学生回答的专业性过于强的问题,那样的话就会让绝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不敢回答或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作答。简而言之,就是提问设计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这样做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家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达到让尖子生带动全班学生从而提高音乐素养的预期效果。
  如欣赏完一首乐曲后,可以要求学生回答“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怎样”,还有类似“是什么”的判别型问题,这种问题比较容易,可以让那些胆子小、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也可让后进生回答,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也可以问:“这首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这个问题则要求有一定音乐素养,熟悉一些乐器音色的学生回答;“你能试着轻声哼唱出乐曲的主旋律吗?”这个问题的难度可能就更高一些,要求学生对于所听旋律有一定的记忆力和模唱能力,让音乐素质高的学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而对于“听了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教师提问所涉及的面要广,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并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三、深刻思考,追求高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如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应突出音乐性。”问题是教与学互动交流的轴心,其设计也不应脱离这个原则,必须合理设置,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紧紧围绕音乐作品的互动交流来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与价值。   例如:欣赏《百鸟朝凤》,初听时,设问:1.这首曲子最有韵味,最有特色的乐器是什么?2.你认为这件乐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复听时设问:你觉得这件乐器表现的乐曲像是描绘了什么景象?你认为唢呐这种乐器适合表现什么情绪的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试一试、吹一吹的过程中探讨唢呐的发声原理,从而揭开有关唢呐的历史、名字等知识。这几个问题均围绕演奏乐器“唢呐”展开,不同的是,从听出乐器到浅谈该乐器适合表现的情绪,层层推进。
  四、灵活多变,显现亮度
  一样的步骤、一样的问题、一样的情节,学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没有变化的课堂、重复而无味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富有启发性、激励性、新鲜性以及挑战性和竞争性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有驱动力。
  例如在欣赏钢琴五重奏《鳟鱼》的五段变奏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变奏一:主奏钢琴使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在和钢琴对话?
  变奏二:谁叫醒了你的耳朵?主奏大提琴营造了什么意境?
  变奏三:请你跟唱主题,别让它溜走!
  变奏四:将你的心贴紧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
  变奏五:告诉我你此刻的心情。
  欣赏五段变奏时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并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聆听兴趣,而且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言语的表达和主题旋律的哼唱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达成教学预设的目标。这样的问题设计富有思考性,新奇、巧妙、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教学的核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善于追问,挖掘深度
  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得到体现?教师通过何种手段来有效地控制课堂呢?我的实践体会是:追问!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它是在学生展示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一问再问,不断地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比如在执教《彩云追月》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切分节奏,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当听完第一乐段的旋律后,师说:请你听老师来唱两个乐句,你觉得哪一句听上去更活跃,更富有动感?(老师唱两句不同节奏的乐句,第一句未运用切分节奏,第二句运用切分节奏)这时学生会回答是第二句,这时老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便会将注意力放到切分节奏上去,自然会回答:是节奏改变了。这时老师顺势介绍切分节奏,并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拍出切分节奏。
  世界上没有两片长得相同的树叶。当然,在教学中也是如此,每位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在感知音乐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我们通过提问了解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个性化的体验,那么不妨从中再了解一下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提问下,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想法,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从而体现音乐欣赏教学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它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只是关注种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要从细微做起,从我做起,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撞击学生心灵的火花,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
  (高燕婷,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213161)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的确,学校最大的财富是教师,谁赢得了优秀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未来。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始建于1910年的盐城市第一小学,才能成就百年辉煌。翻开学校教师名册,赫然记录着:“先后涌现1名江苏省名教师、27名省特级教师,目前在岗教师中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特级教师20名,盐城市名校长、名教师16名,
【案例背景】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要求教师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本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有说服力的特色教学资源。如何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本
摘要:中小学生闲暇时间的道德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绝大部分学校还没能抓住这个契机: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可行的计划,缺乏指导体系,缺少必要条件,没有参与动力。只有高度重视闲暇时间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施科学的调控,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充分发挥闲暇时间在中小学道德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闲暇时间;中小学;道德文化教育  中图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建议:“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但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使户外体育活动不能正常、高效的开展。我园是1998年创建在居民小区里的一所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不足,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当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又非一日之功。要想在高中三年的有限时间内有效落实该目标,需对高中三年的语文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与整合。因此,构建一套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特色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构建 提高语文素养 校本课程体系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语文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有
【个人档案】  沈玉芬,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坛新秀双十佳。曾获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奖。主持省级课题《基于组块教学理念的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人物速写
摘要:镇江市职业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工作室模式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开发了新课程,校企合作模式在优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互惠,工学交替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社团模式促进了学生成功成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57-02  江苏省镇江市
“整理与练习”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单元新课教学之后所安排的一项教学内容,这种课型既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究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融会贯通”的独特功能;从学生的发展方面来看,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单元知识进行由厚到薄的提炼要点的过程;也是对数学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和系统性占有的过程,所以说整理与练习课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和结构性认知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学习、教研和创新。有效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有效学习,开展有效教研目的是使教师得到专业化发展。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不断探索实现有效教研的方法和途径,在有效活动模式、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题研究、有效学习培训等方面不断创新,成效显著。  关键词:有效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58-
摘要: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立交桥”,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分层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61-03  一、构建分层发展的“立交桥”,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江苏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