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服务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本论文阐述了 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作用,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加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出了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构思。
  关键字: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platform system project, name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ccelerated and promot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point out the new idea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platform.Key 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plat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转移是关系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在企业技术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工作任务,为技术所有者和拟采用者提供更多更好且有用的信息服务是技术转移机构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制定中,技术转移机构也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提供者,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创新体制上的重要环节。做好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需要系统、循环地进行和创新,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宗旨,技术转移服务的提升不是光靠几个体系、几个制度、部分人的努力可实现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创新和推进,和技术经济发展同步。
  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1.1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1992年,山东威海市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1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002年,经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家网上技术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正式启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举办,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技术市场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我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 亿元,到2007 年就达到了2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作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用了17 年,但从1000 亿元增长到2000 亿元只用了4 年,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科技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但我国技术转移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远不尽人意,粗放型技术转移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
  1.2 技术转移分类
  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而技术转移正是有这样一种作用。技术转移是指为提高生产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等一系列活动 。多数大企业集团设置了技术中心,并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和检验,认定为省级或国家级技术中心,从事企业自有技术研发、自有技术转化等工作。同时,还存在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如政府设置的技术转移中心,地方性成立的技术市场服务机构等是促进技术向拟采用者转移的中介机构,是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这些转移机构属于第三方转移机构,是企业和技术所有者之间的桥梁,同时制定出如税收减免、税收返回资金补助等相关的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带动区域创新和区域技术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意义
   建设服务平台总的目的是:促进产、学、研结合,以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格局,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进行业科技项目的产权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1补充和完善目前行业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2.2 通过完整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使行业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研究成果真正为企业所用,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来源,建设创新型的企业。
  2.3发挥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服务平台的窗口支持与帮助企业产生、获取、使用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参与全球性的竞争。
  在企业技术转化过程中,企业希望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往往出现“政策、市场两张皮”的结果。技术转移机构做好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的吸收和反馈,给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同时利用机构之间的信息积累和传递,满足企业对市场、技术等公共信息的需求。尤其对于内陆二线城市企业,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影響和当地信息获取水平的影响,对外在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情况比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要迟缓,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可向这方面发展,同时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当地区域信息技术获取能力向发达地区靠拢。
   三、技术转移服务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
  3.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技术转移业务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本土化的能力是企业是否愿意系统而科学地引进技术的关键,因此技术转移过程的服务是决定该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通过技术市场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所、联合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可以建立“论证-转移-消化吸收-创新”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和手段提供配套的专业化服务,可以为企业寻求先进技术提供强大支持,并为企业的技术后续发展提供研发及更新发展支持,从而将强有力的推动技术转移业务的开展,真正实现平台的主要任务。
  3.2建立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
  汇集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相关院校、科研单位认为先进、成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或欲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科研项目,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同时在数据库基础上,由技术委员会完善项目评估,组织推动小试技术的后续研发和中试技术的工业化。
  3.3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
  多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分类整理后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行业中的各大、中、小企业是技术的受体方,其技术需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此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将给平台的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工作带来指导性影响。
  四、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的新构思
  4.1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科研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的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体制创新和充实提高上,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提高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平台可持续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无锡实际的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新路子。最终实现政府资助、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模式。
  4.2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现有的科研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必要的政策优惠,积极推动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4.3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要建立行业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保证公共平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4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要同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结合起来,让技术平台同信息平台、技术交易网络进行有效互动,鼓励行业协会、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投资商参与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去,通过建设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功能,有效提高技术中介服务水平,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产业化进程。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加强科学管理,重视对企业技术转化的服务与沟通,及时收集与反馈意见,使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以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手段,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国家对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宏观管理和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将信息服务、技术对接、科技会展、项目咨询、技术交易、国际交流等活动标准化,使业务活动高效、规范。
  参考文献:
  [1]吴江.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2]牛近明.构建国际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探索 探索与思考,2004
  [3]柳毅.中国企业技术转移模式的博弈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 2008年9月
  [4]雷家骕.在国家层面积极实施技术整合战略[J].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技术措施、施工方法等的方面的论述介绍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作了较充分的论述,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确保基础工程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技术措施;施工技巧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ored piles, construction techni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笔者个人读书经验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来解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本书,所得的一些心得,归结了这本书对城市规划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及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雅各布斯;人本主义思想;城市规划理论  Abstract: This paper attribu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book 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s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包头辖内县支行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破解县支行安保工作困局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全保卫;现状;问题;思路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problem of the security header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county branch, propos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电网接纳大规模风电能力问题。  关键词:电网;风电;大风电并入大电网;接纳大规模风电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id to accept large-scale wind power capacity.Key words: power; wind power; wind power into the large grid; t
期刊
摘要: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状入手,详细剖析了欠发达地区中学集中办学的利与弊。  关键字:欠发达地区;中学集中办学;现状;益处;弊端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ss developed education area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un
期刊
摘要:卫生、健康和合理的建筑环境,是保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建筑设计的几个重点问题出发,对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建筑设计;能源;健康  Abstract: Health and reasonable built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key guarantor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sustai
期刊
摘 要:笔者对一些节能设计中的常用策略作以归纳总结,并简要阐述这些设计策略是如何与最终的建筑形态有机结合到一起的,从而增进对可持续性与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的认识。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生态设计 ;策略;可持续性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a common strategy for a number of energy-saving design, an
期刊
摘要:本文从市政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道路工程质量现状和加强市政道路质量的措施三个方面剖析了如何加强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字:市政道路;施工;现状;措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quality factors, the quality status of road works and me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桥梁工程不断发展,施工技术在也不断地提高与完善,本文就桥梁施工过程中几点重要环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bridg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lso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is paper
期刊
摘要:天然气工程中,一般采用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对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噪声、被测量流体的流态以及气体的气质状况。超声波流量计的应用应注意正确选型及合理的安装。  主题词:超声波;天然气;流速   Abstract: In the natural gas project, the general to used the time ultrasonic flowmeter. Nois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