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背景下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模式却在这个时期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应对的当下,中国模式却独树一帜,依然焕发着巨大的活力。虽然苏联模式有其历史局限性,但通过对比同样在危机背景之下的两种模式,相信将会对中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模式;苏联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69-02
  在二战以后和冷战终结之间,世界上一直只存在两个发展模式,一个是西方模式,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主要在西方阵营内部,如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另一个就是苏联模式,以西方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且和西方几乎完全没有交叉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模式虽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一些特点,但总体上仍属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范畴。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年的时间,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虽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明确反对什么“统一的模式”,但中国模式的成就已经举世瞩目。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苏联模式却在这个时期创造了工业化的奇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下,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应对,中国模式却独树一帜,依然焕发着巨大的活力。对比同样在危机背景下的两种模式,相信会对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有新的启示。
  
  一、大危机背景下的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也是二战后除了南斯拉夫之外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使苏联跃升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一流强国,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并且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苏联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开展新的项目。同时,苏联模式可以凭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手段迅速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1918—1928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20亿卢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已增至80亿卢布,“二五”计划期间为181亿卢布,“四五”计划期间为405亿卢布。在二战前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28年至1941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为36.5%。“二五”计划期间机器制造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一五”期间增加了2.6倍。也就是说,苏联模式适应了粗放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正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大危机的背景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美国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艰难而缓慢地走出危机谷底,而苏联在那个历史时期,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苏联“工业化奇迹”。1930年至1940年苏联工业以平均每年16.5%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当大危机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肆虐蔓延的时候,苏联模式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正是因为苏联模式,因为苏联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才从制度上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且迅速实现了特定的经济目标。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病,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苏联模式由于排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制管理,因而很容易僵化,很容易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和特权官僚集团的形成,很容易破坏民主和损害人民的利益。任何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模式,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苏联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生机业已丧失,其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也暴露无遗。苏联模式的形成虽然来源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模式,但苏联模式的国家垄断计划经济,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辉煌的作用,但许多落后国家将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照搬照抄,不但没有出现苏联式的辉煌,甚至被世界历史甩下很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模式
  2004年,乔舒亚·库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拉莫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北京共识”(TheBeijing Consensus),与此相伴的是“中国模式”。拉莫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对于“中国模式”的关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8年10月2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年均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8.5%不相上下。报告还指出,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2007年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模式以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初步小康的人民生活和渐进式的政治经济改革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从2006年春开始,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逐步显现的,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如连续降息、向一些经营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通过减税计划刺激经济和加大对操纵金融市场行为处罚力度等。虽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救赎手段,但收效甚微。在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虽然如此,但中国在应对危机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和部署,已使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在此次危机中充分显现。凭借中国模式有效的集中优势,针对危机,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央政府未来两年投资将达4万亿元来扩大内需,地方省市随之跟进,投资总额将超过10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大约维持在8%至9%之间。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片低迷相比,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模式充满了信心。
  
  三、两者之比较
  1.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相同点
  苏联模式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并非死路一条。中国模式也不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相似的国情,相似的历史背景,两者应有相同之处。包括:两种模式的内核有其相同点。无论是中国模式还是苏联模式,其内核都是社会主义,虽然苏联模式的后期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并不能全盘否定其社会主义的性质;两种模式的指导思想有其相同点。中国模式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苏联模式以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虽然苏联模式的后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所偏差,但其指导思想仍是马克思主义;两种模式的领导力量有其相同点。苏联模式坚持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模式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模式下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苏联模式下则是坚持一党制,排除其他政党;两种模式的专政基础、所有制和分配原则有其相同点。虽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认知原则有所不同,但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等。
  2.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不同点
  首先,两种模式的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不同。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模式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苏联模式下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大危机时期。但国家管得过严过多过死,造成了企业活力的丧失和生产效率的低下。中国模式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企业的自主性,但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政府的宏观调控,包括一些必要的计划和行政手段,在此次危机应对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与西方国家的自由放任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两种模式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中国模式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苏联模式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则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苏联模式实行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以及单一的按劳分配,过于强调平等,在大危机时期,是比较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大环境的,但之后的僵化却成为了制约苏联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中国模式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危机,首先把本国的事情办好,人民内部和整个社会稳定的架构,为更好地应对危机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再次,两种模式的开放性不同。中国模式实行对内改革、对方开放的政策。而苏联模式则是封闭和僵化,无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盲目自大,排斥资本主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通,最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局面。大危机时期,苏联模式的封闭性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是被迫形成的,只有通过本国的自力更生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但随后模式的僵化却是把自己阻挡在世界之外,最终走向失败。中国模式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融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实现后发优势。在此次危机中,中国并没有将自己置身其外,而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合作,共同面对,这充分显现了中国模式的开放性特质。
  最后,两种模式的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等诸方面都有不同。中国模式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主张渐进式改革,认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能实现盲目性的跨越。而苏联模式则是赶超战略,急于过渡。虽然在大危机时期,苏联的这种发展战略卓有成效,但由于物质基础和实际国情的差异,之后的发展出现乏力。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发展战略则是不温不火,走好自己的路。
  通过两种模式在危机背景下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借鉴苏联模式的教训和有益经验,更好地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中国模式本身还并不成熟,还在不断地构建中,还将面临着国内国际的众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中国模式定会安然度过危机的考验。
  [参 考 文 献]
  〔1〕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4-59.
  〔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06.
  〔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21.
  〔4〕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J〕.江汉论坛,2007,(11):5-10.
  〔5〕吴思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8):5-9.
其他文献
[摘要]市场和谐是基础性的和谐工程。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市场是一切经济关系的集合体和落脚点。市场和谐的内在意涵,主要是指包括市场主体、客体、机制、行为边界在内所生成的市场秩序走向有条理、不混乱、公平公正而又平等自由。市场和谐要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市场体系均衡发展;市场制度合乎理性;市场规制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市场;和谐;条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
[摘 要]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责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培养目标理解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效。要增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就要增强认识、明确目标、更新教育理念,要创新和优化大学课程体系,要改进评价机制、
口译已经从信息交流上升为文化交流、心理交流和社会关系交流。然而由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许多口译者在口译或笔译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临场应变能力不足、知
[摘要]以鹤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以建设打造世界鹤文化特色名城为总体战略目标,以实施城市主题文化“三大武装”战略为主要途径,力争到2020年末,把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鹤文化艺术学术创作及产业研发成果发布与交流中心、鹤文化产业集群高地、鹤文化商品与服务集散地、鹤文化观光旅游圣地。  [关键词]齐齐哈尔;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集体化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集权体制。其功能表现在:完成了国家在乡村的政权建构,奠定了权威主义政治动员基础,控制着农民的行为,实现了国家权力意志。其治理绩效是:乡村社会呈超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49-01    现代信息技术囊括了互联网、程控交换、IVR平台等项技术。当前是信息时代,谁拥有的信息资源丰富、传递快,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可观的利益。鹤城物流网应用平台坚持科技领先,技术创新的理念,经过几年的运营,其功能也日趋完善,为齐齐哈尔物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物流呼叫
[摘要]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一种震撼至精神的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只有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才能消弭审美娱乐泛滥化和浅表化所带来的种种症候。在审美活动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超功利快感、感受痛感、直抵深层自我、体验个体化审美,才能试图获取审美活动带来的深层幸福感,才能真正追寻到属于自我的
资本逻辑不仅作为资本扩张增殖的经济规则,为现代性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逐渐演化为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同一性的社会机制,在社会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资本逻辑对人内心世
复用透析器是指重复使用标有可复用标志的透析器.为同-例病人多次透析使用时,如复用方法得当,一般是安全的.预冲的目的是为了排净透析器和血路管里的空气和贴壁的小气泡,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