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议题式教学之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议题式教学是现如今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追崇的教学模式之一,较之传统模式,议题式教学更能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体验,是对传统的创新与突破。本文结合笔者的具体课堂教学实例及反思,对议题式教学的认知、有效实施和发展完善展开阐述。
  关键词: 议题;议题式教学;教学主题;话题;问题
  《预防犯罪》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一课。本文笔者就引入高中议题式教学的课型模式,打造这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展开探索与思考。
  一、 对议题、议题式教学的概念性认知
  目前,专家们的界定是:“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据此笔者的理解是,“议题”是一个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教学课整体,它的构成可包括三部分:“话题”——切入和表现议题式教学的时政新闻或社会生活探讨点;“主题”——话题所承载的教材教学课题;“问题”——为剖析“话题”呈现“主题”而设置的探究性设问。换言之,将具体学科知识内容附着于一个社会生活话题之中,通过学生活动展开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科素养,可成议题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二、 以《预防犯罪》一课为例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结合课标要求和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采用议题式教学设计如下。
  议题——预防校园欺凌,远离犯罪
  话题——北京西城区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主题——预防犯罪
  问题——穿插于以下教学活动中的系列化、递进式的组合设问
  教学活动一:案例呈现
  播放新闻视频“北京西城区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未成年人以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提出观看要求:从视频中获取哪些重要信息?提示学生可从“案件性质”“所犯罪名”“处罚”“危害”这几个方面去提取。
  此环节在于抛出话题性的新闻热点事件,呈现议题“预防校园欺凌,远离犯罪”,让学生明了本节课要依托“校园欺凌”这一议题,探究学习有关“预防犯罪”的知识。
  教学活动二:案例剖析
  设问1:此案中几名女生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危害?(从欺凌者、被欺凌者、家庭、学校、社会几个角度思考和探讨)
  此问可让学生认识到案件中几名被告的校园欺凌行为已经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设问2:她们触犯了哪部法律哪项罪名?该法律对这项罪名是如何规定的?
  此问配合展示刑法对“寻衅滋事罪”的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引导学生了解刑法是一部规定哪些行为构成犯罪和对犯罪处以怎样的刑罚的法律。
  设问3:她们受到的是哪一种处罚?此种处罚具体还包括哪几类?
  此问帮助学生探究刑罚的性质和种类。
  对以上3个设问的探讨可归纳总结出犯罪应具备三个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要受刑罚处罚。
  设问4:从以上她们的犯罪行为特征比较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此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校园欺凌行为并不能一概都定性为犯罪,要看它是否具备构成犯罪的三个特征,从而增强对校园欺凌犯罪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念。
  继续展示这起校园欺凌案件中的记者追踪调查——案件中的被告人之一朱某,曾经小时候也是一名好学生,上职高后开始放纵自己,经常旷课去网吧,因为小事随意殴打辱骂他人,受纪律处分后仍不思悔改,变本加厉采取极其恶劣的手段殴打辱骂同学构成犯罪被判刑。
  设问5:请依据调查材料描绘出朱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反省自己在校期间有哪些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整改措施。
  通过对此话题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归纳出由不良行为(旷课去网吧)到严重不良行为(因小事随意殴打他人)再到犯罪(采取极其恶劣手段毆打辱骂同学被判刑)的发展路线,旨在警示自己,违法犯罪多是从小错一步步发展到大错铸成的,对校园欺凌行为同样要防微杜渐,并通过省察自己在校园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细微的不良行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引起思想上的重视,加以整改,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以上层层推进的5组设问,不仅在于对“校园欺凌犯罪被判刑”这一话题的剖析,更是为了导向本课教学主题“预防犯罪”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是联结话题材料与教学主题的纽带。
  教学活动三:案例追思
  课外观察思考: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发生(提示可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校园等,从青少年、学校、家庭、国家角度收集各方意见)?
  作为本节课话题探讨的终结,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追思与整理,是对本节课课程教学知识的内化和提升,也是本节课议题探究的最终落脚点。议题探究最终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个人角度的“增强防范意识,远离犯罪”,还要懂得站在社会和国家高度,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理性精神和法律观念,构建起预防校园欺凌、远离犯罪的立体思维。这是对之前所有活动的总结与升华。
  一节完整的议题式教学课,“议题”是主线,一切活动开展紧扣“预防校园欺凌,远离犯罪”这根主线;“话题”是载体,对“一起对校园欺凌犯罪案件”的剖析承载起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主题”是内涵,所有的探讨结果都导向并展现了本框教学主题“预防犯罪”;“问题”是纽带,通过渐进式的设问使话题剖析与主题学习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整个议题探究的高质完成。
  三、 议题式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要领
  (一)精确确定议题   要精确一个有价值的议题,需要考虑它的知识性、功能性和话题性,即议题要是学生有话可说、愿意深探的社会热点(话题性),要能对学生起到某些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功能性),要能呈现教材要传授的课程知识(知识性),三者兼备,方是有价值的议题。
  《预防犯罪》一课确定“预防校园欺凌,远离犯罪”作为议题,围绕近几年全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现象,紧扣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乐于探讨,有话可说,具备了话题性;议题探究力图引导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思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到“心中有法”,增强守法意识,具备了功能性;议题需要引导学生剖析校园欺凌犯罪行为的定性、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认识犯罪特征,识别并杜绝不良行为,这样的探讨结果又能体现本框的课程教学知识,具备了知识性。议题的确定兼顾话题性、功能性和知识性,才能在教学中支撑起广阔的探究空间。
  (二)精准挑选话题
  大议题,小话题,议题探究需要以某些具体的话题为切入点和载体。议题宏观概括,例如“校园欺凌”就是从宏观上对一类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表述;话题具体、明细,例如“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犯罪案件的宣判”就是置于这一类现象中的一个具体的探讨点。一个议题可以从不同层面去搜寻很多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一个议题可以用多个话题,也可以只用一个话题展开探究。话题多表现为具体的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生活情境等,要精准挑选到完全契合议题又能完美承载教学主题的话题,需要下一番功夫。如本课选用的话题素材,案件是就近才发生的热议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让议题有“议”的社会土壤;案件源于真实的新闻报道,是可信的真情境,让议题有“议”的事实基础;案件性质呈现出犯罪的特征,能承载起本课的学习主题,让议题有“议”的理论内涵;案件结果警示学生要遵纪守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议题有“议”的引领价值。
  (三)精妙设计问题
  问题是议题式教学有效实施的推进器,它引领议题式教学的活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首先应充分考虑它的联结性,不能只是单纯地就话题剖析话题,而要探寻怎么把话题和学习主题联结起来,例如本课“案例剖析”环节的5组设问,看似都由这起校园欺凌犯罪案件生发的,但每一个问题探讨的结果都指向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最终让学生明白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犯罪。其次,问题设计应强调驱发性,问题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统领,还要能够趋发思维运动,发动思考,催生能力,例如“此案中几名女生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危害?”(从欺凌者、被欺凌者、家庭、学校、社会几个角度思考和探讨)和“课外观察思考: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发生(提示可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校园等,从青少年、学校、家庭、国家角度收集各方意见)?”两问中的提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校园欺凌犯罪行为的危害和解决途径,帮助他们克服片面,提升全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问题设计应体现生成性,如“反省自己在校期間有哪些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整改措施。”此问答案呈现多样化,极具个性色彩,学生既要根据先前所学知识理性判断,又要关联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有的学生在反思回答时发现原有经验不足以解决问题,也会激发自己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让生成更加精彩,让课堂更加开放。
  以上仅为笔者对议题式教学的粗浅思考,议题式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课型的创新与超越,今后在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鲍宇超.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8,7(8):1268-1271.
  [2]严宏亮.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垃圾围城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7).
  [3]金朝辉.议题式教学对传统课堂的超越[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9).
  [4]张帅,杨小斌.议题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9).
  [5]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6-2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初中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体验式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乡土资源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丰富的资源传承和众多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通过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中学历史教育,积累体验式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初中历史教育更加生动、积极。在实施初中历史
摘 要:目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趣味性和有用性,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教学效率的提升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的价值,并分析有效路径,以《加减混合》为案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案例教学;《加减混合》  一、 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当前的小学教学,教师在进
摘 要:近年来,围绕“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很多省份初中历史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材料型论述题,这一类命题主要是对学生对“史料实证”能力的考查。深圳市近几年的中考题一般以能力立意为主,对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并让学生在论述的过程中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笔者把材料型论述题分为提取型材料论述题和提炼型材料论述题,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借助“思维可视化”学习工具,轻松解答初中历史中的提
摘 要: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方式,唯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已经成了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文章将整合深度学习的
摘 要:中国是诗词的故乡,是诗词的国度,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文化。古诗词教学也是引导学生追忆历史,揭开历史面纱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情怀,领略古人智慧,感悟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古诗文教学数量,新编教材也增加了不少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很多初中学生而言,古诗词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加之古诗词与现代社会的历史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中华民族團结一心,共同支持着祖国逐渐繁荣富强,这就是爱国主义,而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们中国,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重要。学生有了爱国主义情怀就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思想层次便会更上一层楼,就能以积极的面貌进入学习状态,而历史这门学科正担着如此大任。历史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也是
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成为教师的一大教学任务。在初中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提升,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对于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方程版块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大限度,给予学生一定自我学习的空间,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
摘 要: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很多教师对于课堂练习的认知存在误区,未充分重视课堂练习。基于此,文章通过强调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分析教师在课堂练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课堂练习;小学数学;习题设计;数学教学  一、 引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难度较高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和应用能力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备受推崇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本文结合课例,着眼阅读、写作两个环节,阐述了如何在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期提升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维品质培养;读写结合教学;培养路径  一、 引言  思维品质,作为高中英语的核心素养之一理应得
摘要:由于社会选拔人才方式的需要,做题成为每一个高中生的必备功课,各学科各阶段各种各样的考试命题也面临着新挑战。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情,具备试题设计的能力,以增强教学实效。本文以“京张铁路”试题设计为例,对试题设计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标准;试题设计;命题背景;京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