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方式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但从当前教学实践看,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侧重于知识教育,学生并没有被推动唤醒之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灵魂发展与升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以人格熏陶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素养提升素养。
  一、情感教育,感动学生
  在现代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独来独往;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享乐,缺乏提升自己个人素质的意识;有些学生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与挫折则害怕、逃避……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灵与思想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其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又要关注情感目标,立足教材与文本,巧妙渗透情感教育,而不是空洞說教,不然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语文课程在思想与情感教育方面有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可借助一篇篇汇聚了名家思想、灵感、情怀、精神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积淀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正与情感教育目标相符,让语文学习富有个人体验,变为他们的一段生命经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发情感共鸣,唤醒生命,塑造心灵。
  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使其学会珍视内在精神财富,保持的纯正的精神追求,学会关注社会以及身边的人与事。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实现情感目标,教师可链接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贵”的含义,感悟人生。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呈现生活实例,以情激情:当说到“高贵”一词时,我们最先想到是人——气质高贵、穿着华美的人。(呈现图片)你们看,图片上的她单薄瘦弱,脸色苍白,并不漂亮,但当我们知晓她是癌症晚期患者却仍能笑得如此灿烂时,知晓她许诺捐献角膜时,我们仿佛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感到一种“高贵”。(这样,结合生活实例,可让学生初步感受“高贵”的灵魂。)当然在生活中有高雅纯正之人,也有卑下龌龊之人,若要更好地思考这一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还可呈现一些故事或公益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让他们碰撞思想情感,点燃思维火花,发掘灵魂的更多内涵。如邰丽华用精彩绝伦的舞蹈演绎了她那壮美的人生;徐本禹用自己的身躯“扛起”颓废的教室,也扛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等。这些故事令人感动,他们虽不是权贵与富豪,却让人不禁想到“高贵”这个词语——因为他们拥有高贵的灵魂。
  二、开放教学,升华灵魂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文本理解上往往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开放式教学理念,即开放教材与评价,多元解读。这就要求尊重学习者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人感受,引导与鼓励学习者说出个性想法与见解,如此,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一个思维推动引发另一个思维,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同时,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适时调控秩序,提示指导,促进学生讨论,而不是全面干涉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才会多角度思考,用个性化的生命感受来诠释文本,赏析文本意蕴,尽情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产生思维交锋与碰撞,放飞心灵,获得生命的满足,如此,才是真正的精神与灵魂的升华。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化文本解读,还可结合生活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升华灵魂。比如学习全文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收获。于是,学生纷纷发言,积极说出了自己的不同体会与想法。如有的学生谈到文章的巧妙构思,有的说到文中的象征、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还有的想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给自己的启发。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拓展延伸,给学生讨论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
  师:在人生路途中,既有温暖和煦的阳光,也有暴风雨的挑战。当遇到各种人生“暴风雨”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结合生活实际,相互交流,分享个人见解吧。于是学生主动参与,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洋溢着智慧与欢乐。比如有的学生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生活中,不管遭遇多大的风浪与坎坷,我们都不能屈服,不能气馁,要学习海燕那种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乐观自信,勇敢坚强。有的学生说:虽然某次成绩落后,但我不能就此失去信心,要做高傲顽强的海燕,不做“胆怯”“躲藏”的企鹅或者“呻吟”“飞窜”的海鸥。这样,教师把课堂延伸至生活实际,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指导了学生的人生。同时,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可让他们多方位、多侧面地赏析文本,说写作方法、说感受、说构思等,这样,学生进行了思考与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本课教学也突显了人文性,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过程,促进学生成长,升华学生的情感。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尽可能地让学
金字塔,即便再雄壮美丽,也不能缺少基石,不然只是虚幻泡影。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脱离了“双基”,语文教学就会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需要落实“双基”。另外,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能只重结果,更需要注重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落实“双基”,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学习热情  从新课程标准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
人类服装的美是由色彩、款式、质地三元素构成的.这3个美学基本元素各具独特的表现力.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从远处走来,首先进入观察者眼帘的是服装的色彩,然后才是人的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共同的探求目标,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仍然束缚着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他们在课堂上不能因材施教,而且教学手段单一。那么,我们如何改变传统,构建初中英语的高效课堂呢?  一、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意义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是自发的,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这样的学习效果就會很
寓教于乐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方能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这一境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学,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教师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文字,是人类思想感情交流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任何一件平面设计作品,都是通过字体、色彩与图形,经构图编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也就使得字体设计成为视觉传达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很好地阐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确立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是阅读能力的外在体现。北京大学中文系
英语课程教学是基于一定学习情境和语言表达过程中而形成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和互动性。外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认知和感悟语言,更利于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可见,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需要,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引导中自觉主动参与认知,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更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在尊重学生学习情感基础上的课程教学,是活跃课堂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但大部分老师轻视作业的重要性,却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让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然而,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作业万万不行的,然而如果作业只是纯粹的听磁带、朗读、抄单词等也是绝对不行的。这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趣 智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3-02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传神的表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不少经典诗词,《池上》一诗便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