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鳞癌的分型和内镜治疗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指鳞癌组织局限于食管黏膜下层以内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其癌前病变主要是上皮内瘤变。近年来,早期食管鳞癌的分型及内镜治疗有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小肠血管畸形是小肠出血重要原因之一,既往因小肠出血部位难以确定,治疗上十分棘手。我院使用腹腔镜术中联合双气囊小肠镜治疗小肠血管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酸相关性疾病(消化性溃疡、应激性黏膜病变、胃食管反流病、胰腺炎等)仍然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尽管质子泵抑制剂(PP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酸相关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合理使用PPI依旧是值得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广各类酸相关性疾病诊治指南,发掘PPI针剂临床应用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合理应用PPI针剂,《中华内科杂志》在2010年举办了“首届全国PPI针剂临床应用病例征集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它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疽,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⑴。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管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具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穿孔并发症相对较少,且保护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因球囊压迫胰管开口,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们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治疗了38例胆总管结石,现总结资料,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在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方面的作用。
消化道黏膜病变和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总体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我又将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术和吸引切除术。由于国内很多实施EMR操作的医生,操作的总例数不多,随访不完善,多依照自己的治疗经验考虑问题,且ESD技术难度相对又较大,因此对普及ESD技术会产生疑问,用EMR可以分片切除的病变为什么要进行ESD治疗,事实上相对于ESD技术,EMR术后病变的残留和复
患者男,76岁,因间断解黑便19年伴反酸烧心10d入院。患者19年前因呕血、黑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随后的2年内先后2次出现黑便 ,
患者男,75岁,因间断呕血、黑便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及黑便,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表面新鲜血痂,未取病理。此后间断出血4次,未再行胃镜检查。既往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13年前因原发性肝癌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手术,
患者女,29岁,因中上腹胀痛1个月余,孕21^+周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出现中上腹胀痛,呈阵发性绞痛,且偶感上腹部出现肠型蠕动波,伴有肛门排便排气逐渐减少,因连续3~4d未解大便予以开塞露肛塞,排出较多量稀便后腹账稍缓解,此后每天解2—3次稀便,无恶心、呕吐,消瘦明显.以“不全性肠梗阻”收入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南京医学会承办。设有论著、短篇论著、基础研究、临床报道、病例报道等栏目,主要报道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和大肠镜、
结肠镜检查的并发症大约在300—700例中出现1例,主要包括穿孔,出血等。心肺并发症估计占不到并发症总数的10%[1],不过因为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所以真正的发病率不详心[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被研究的较多,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