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集群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战略研究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见凸显,并正逐渐成为一个敏感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各高校围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别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其中就包括建立了不少规模不等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实习就业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本文从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意义入手,全面阐述目前我国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现状,进而分析产业集群为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供的优势条件,最后提出依托产业集群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举措,试图为建立真正有效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产业集群;实习就业基地;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9-05
  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然而面对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当前大学毕业生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若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则必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实习平台。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提出和运行适应了当前市场的需求,已逐渐成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新支撑点。
  1 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虽然掌握了较丰富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对实践工作的深入了解。为了使他们迅速适应实践工作,成为就业单位抢手的人才,就必须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他们有机会参加足够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是一项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工程,是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实训基地,无疑是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的新途径。因此,校企联合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参与创新项目和开放实验训练,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实习就业基地的构建是高校在实践教学与就业途径上的全新突破,这种独创性实践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实习教育。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了理论性很强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仅是认识层面上的,他们无法将理论转化为专业所期待的实际服务能力和专业态度,所以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这就导致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优势。而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平台,即可以及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标准,而且有利于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同时,在企业“三真”氛围的工作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由此可见,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开辟了开放式、宽口径的实习途径,强化了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实力,满足了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与挑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延伸教学空间,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从学生今后就业形势和去向来看,学生就业也是面向社会,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将实践教学的地点放在社会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才能达到实习的真正效果。通过开展实习活动,使大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方面的欠缺,进而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汲取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从这个层面上看,实习就业基地拓展了实践教学和实习教育的空间,是校内教学的延伸。此外,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也便于学校准确、快速地收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并迅速反馈到教学中,使学校在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适量增减相关专业,及时对专业结构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补充改革,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进行,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由此可形成一个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信息传导的良性循环,使大学的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1.3 拓展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加快了就业推荐步伐,拓展了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和行业空间。大学生通过在实习就业基地的实践锻炼,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较快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中,把毕业工作后的见习适应阶段提前到毕业前来完成;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节约岗前培训、见习阶段的时间和投人,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人工作岗位,缩短了学生的培养周期,由此可以打消企业对招聘对象的疑虑,减轻企业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时的负担。通常情况下,参加实习的学生因为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大部分都被实习单位留下来继续工作,大量毕业生就这样通过实习就业基地走向了工作岗位。此外,通过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市场运作实际操作模式,激发他们的创业理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也解决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见,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极大地开阔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视野,打破了就业的区域壁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显著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4 提升高校实力,适应改革与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校与高校之间竞争开始加剧,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性也有所加强,他们更多地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和出路问题。在这种选择面前,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一方面,学校需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增设市场看好的新型专业,增加就业好的专业招生数量,对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减少或停止招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扎实推进教育改革,聘请企业的领导和部门骨干到学校进行授课,把企业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文化教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可以说,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构建是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略的更好贯彻,是适应高校生存、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1.5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目前,国家号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大学生就业这一方面还很难达到和谐的要求。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解决困扰大学毕业生的最大难题——就业。另外,老师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等科研成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在地方推广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些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2 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现状
  近年来,各省市及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许多高校的实习计划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率的提高。然而,在全国的高校中,这样的实习基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建设和运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
  2.1 大学生就业基地的建立过于集中
  当前,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然而,据调查发现,已建立的高校实习就业基地中,绝大多数是依托大中城市的大型国有企业、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等不同类别经济组织而建立,其岗位分布也主要为县级以上城市的制造、通讯、教育、卫生、综合服务等行业,实行的是大中城市人才培养计划,而面向农村基层迫切需要的农业、畜牧、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基地建设尚为空白。而且,社会上的企业一般比较重视重点名牌大学,更愿意与重点名牌大学签订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使得目前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所覆盖的行业领域更集中于各种资源相对较丰富的重点高校及其热门专业,而对于一些地理环境欠优越的高校与非热门专业来说,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就稍显落后。
  2.2 部分专业尚未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多数高校都会顺应时代发展既保持自身的优势专业,又不断开拓社会所需的各个新兴专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高校的每一个专业都能拥有相对应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一方面,由于受经费制约,各个高校对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等,部分高校的实习就业基地设备非常简陋,且不能为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接收大学实习生的态度并不积极,一些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专业,例如会计、情报学、项目投资等,企业出于对自己生产安全的考虑,往往不愿意与高校签订实习协议;而技术含量稍高、要求际操作能力较强行业,例如机械自动化、数控机床等专业,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而且实际操作涉及企业成本费用的问题,所以企业也不愿意让大学生在本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2.3 大多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重形式轻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高校在毕业生实习过程中过多地着眼于物质化的东西,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总结等,注重了实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实习的真正意义,没有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学生顶岗和职业素质训导等融于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而且,大部分的毕业生参加实习也仅仅以得到实习单位的鉴定报告为目的,实质上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见习,没有参与到单位的具体工作和管理之中,更没有岗前培训和亲自动手的机会。由于无法将毕业实习环节真正延伸到用人单位,不仅无法使用人单位把学生作为要录用的毕业生看待,安排学生到需要岗前培训、实际工作的岗位进行实地的实习,还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先进设施设备和接受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动手实践能力自然就显得非常薄弱,受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就较低。
  2.4 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运作缺乏过程管理
  管理是提高效益的保证,缺乏严格的管理,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实习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由于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时间短,缺乏相应的经验,还处于摸索实践阶段,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或模板,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和学习中的动态过程管理中,很多时候会出现缺位现象,这导致毕业生缺乏来自学校的指导和建议,往往会目标模糊、定位不准、效果不理想。而不少用人单位在实习基地的运作中也会出现追求目标化管理,忽视了过程对毕业生塑造性的重要意义。
  3 产业集群为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供的优势条件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已经非常突出,尤其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在内地也有散落的一些产业集群现象的存在,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大致有:边缘工业化——东南沿海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自发全球化——浙江的“块状经济”;科技民营化——中关村的高科技之梦。产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的优化,通过企业之间协调关系的发展和集群内企业文化和环境的根植性产生了很多具体直接的经济要素:生产成本优势,资源获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的扩张优势等。基于产业集群的这些优势,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
  3.1 产业集群的信息共享优势
  产业集群中企业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共同形成的区域文化环境,特别是经济行为为主体之间通过大量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的接触,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产业集群具有大量的信息交流渠道,这一点是非集群区域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交流渠道的存在,使得信息共享效应成为了现实。信息共享效应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市场信息,而且已经扩散到行业、产品、技术、市场,甚至于招聘等各个方面。在产业集群内,人们之间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相互之间交换着有用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毋庸置疑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产业集群的地理优势
  产业集群地理环境不仅是决定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着集群的人才吸引、人才成长。多数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共性,即在集群所在区域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产业及人才结构极其相似,且交通网络发达,人来人去十分便利。这有利于跨区域联手打造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其人才培养也极具输送空间和辐射作用。此外,产业集群的地理优势也有利于集群内部与集群外部的交流合作,通过邀请各地专家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指导,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共同打造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3.3 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
  产业集群所在地区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各种资源,不同的产业集群所在的不同地区或者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或者拥有丰富的牧业资源、或者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等等,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产业集群依据当地的各种丰富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显而易见,产业集群内丰富的资源、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为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基础。
  3.4 产业集群的政策优势
  产业集群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所出现的一种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5]在我国,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对当地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或多或少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政策优惠,例如少数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同时,产业集群内还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设立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实行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引进各类创新项目等等,从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大的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此可见,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可以充分享受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途径。
  4 依托产业集群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举措
  产业集群通过其释放出来的集群效应以促进资源的空间整合,为构建大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创造了诸多优势,因此,依托产业集群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4.1 依托特色产业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要坚持与当地的产业布局相结合,依托特色产业项目的发展,科学规划布局相关项目的实习就业基地。同时,各个项目的实习就业基地应以重点基地为主,各区设立分基地,实现点面结合,统一指导,分散培训,相互交流。当然,校企合作教育是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单纯靠学校一方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或选择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基地。通常情况下,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为了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持续运行,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高校必须为实习企业创造利益,利用高校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以及实际管理课题,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践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又能够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与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研利益关系,才能真正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地发展。
  4.2 与特色产业群紧密合作,推进订单教育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各高校必须与地方的产业集群紧密合作,与多家企业联合,坚持产学研合作,夯实实习就业基地,扎实推进订单教育。学校就可以聘请企业的领导和部门骨干到学校进行授课,把企业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文化教育,由此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接触,为大学生进入基层提供获得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机会;而校外企业则可以提供条件,积极接纳学生实习和就业,接纳教师岗位实践,从而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具体而言,学校可与著名企业合作建设二级学院,一是合作建设专业,签订协议,共享资源,订单为企业培养学生,落实全部或者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就业;二是合作建设专业课程,进行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材开发;三是合作进行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突出学生实践操作及技术应用能力;四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努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及科研水平,并使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开发或者应用研究。通过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依托项目,引进专家,形成形式多样的培养模式,为高校毕业生了解实训基地、交流实习经验、选择见习岗位等提供更多便利。
  4.3 规范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管理
  加强校企联合创办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首先要规范其管理,基地的建立和审核认定、相关资金的落实、相关政策的建立都需逐步规范与完善。政府可以成立一个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综合指导中心,对各个项目基地负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促进高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组织各个实习基地之间定期交流学习、帮助基地引进授课专家人才、与人才中介机构联合推荐毕业人才,同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此外,高校还要与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内容要务实,以保证实习环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校外实习也要规定严格的制度,加强管理,从实习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环节要严格要求,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5 结束语
  通过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建立适应和符合了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新的平台,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而产业集群是大量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的集中,可以共享外部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对于高校而言,依托产业集群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实习就业基地,获得生产一线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及新信息;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而言,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则可以降低招募成本,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创业能力、辐射发展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因此,校企合作,依托产业集群构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对毕业生的吸附效应,实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多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9(15).
  2 詹一虹,侯顺.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J]. 教育研究,2006(9).
  3 陈剑锋. 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博士论文,2003.
  4 孙永峰. 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博士论文,2005.
  5 赵子健.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硕士论文,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房地产专业人才出现了较大的需求空间。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已任的高职院校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文章从职业能力的域度、深度、目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校企双方供需的差异,然后再从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心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几个方面架构了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职业能力;框架构建  中图
期刊
摘 要:节约能源,杜绝浪费,加快建设水电节能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怀化学院以项目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确保节能示范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节能降耗;水电管理;两型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19-02  以2010年着手建设水电节能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标志,怀化学院实施的两型校园建设
期刊
摘 要:就业满意度是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效果的主观指标, 也是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对于社会的有序发展、学校的长远建设以及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以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为主题,运用顾客满意度理论,从构建满意度的要素分析,提出影响学生就业满意度成因,并从社会、学校、学生个人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对策建
期刊
关键词:民主管理;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21-  学校民主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所在。近年来,我校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创新民主管理的模式,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我校民主管理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监督,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监督,
期刊
关键词: 老年文化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5-02  当代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逐步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从而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必将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就所在地域实情浅析新形势下的老年文化建设,以供商榷。  1老年文化建设现状
期刊
摘要: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数字时代,中国高校动画创作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重点不仅仅是学习应用新的科技手段,提高国产动画的形式美感。更要从丰富创作内容的教育角度出发,对独特地的中国民间艺术文化进行及时的接纳与吸收,利用民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动画创作人才的创作思路与文化修养,探索出一条结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动画创作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动画的品质,解决我
期刊
摘 要:高校武装部职能在新形势下悄然发生变化。本人结合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对高校武装部的职能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国防教育;高等学校;武装部;职能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485(2013)03-005-02  随着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日益凸显,兵员征集工作逐步向普通高等院校延伸,民兵预备役也同时向学校教职员工拓展,高等院校
期刊
关键词:免费开放;优质服务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6-02  文化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平等、便捷及无障碍的服务。促使公共文化成为真正的大众文化,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馆免费开放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期刊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村级文化建设阵地要进村、队伍要通村、保障要到村、内容形式要贴村。在解决村级文化建设困境中认识要到位、体制要改革、机制要灵活、资源要利用。  关键词:村级文化;队伍;阵地保障;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8-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期刊
摘 要:云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是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热点和重点地区,境外非政府组织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对其产生的正负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境外非政府组织;云南;影响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4-03  1 云南是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热点和重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