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基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生物学课外实践课

来源 :中学生物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实践证明,生物学课外实践课是提高学生生态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将生态道德教育与生物学课外实践课相结合,浅析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其他文献
人教社2019年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第2节“特异性免疫”一节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是以两幅示意图配以文字的形式进行阐述的,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有较大变化,师生存在的疑问也较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新教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示意图与课后习题示意图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进行释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精巧的结构、强大的生命力、高超的适应环境的技能,让人赞叹不已.人,需要像种子一样……rn像种子一样,先舍后得.种子有一种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它将自己包裹在果肉中,用香甜的果肉吸引动物取食.这不是示弱讨好,反而是它的高明之处——动物在吃果实的过程中,可以将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从而扩大它的分布范围,达到传播的目的.人,要像种子一样,“欲想取之,必先予之”.
期刊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学习以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疑讨论法强调以问题为引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此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研究设疑讨论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对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感知温度和触觉受体的发现”研究进行解读,阐明神经感知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建构生命观念的基础.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迷思概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形成生命观念.如何转化学生已有的迷思概念和避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迷思概念,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结合深度学习理念,探讨迷思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转变策略,旨在为一线生物学教师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例,从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两方面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和任务驱动的教学微视频开发的一般思路,为高效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对比分析基于微视频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传统自主学习方式在学习行为、学习深度和学习态度3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运用微视频辅助学习提高了自学的效果和兴趣,践行了核心素养要求.
针对“核基因表达为什么先在细胞核转录、后在细胞质翻译”这一问题,一线教师通常存在一定误区.对高中、大学教材及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基于科学史的情境化问题串,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核基因表达需要先转录后翻译是由核糖体空间结构与mRNA分子的特性决定的.
“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及命运与共的科学真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对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价值引领作用.因而教师应从大生命观、大科学观、大育人观主动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发挥其思想引领、智慧引领、实践引领,从而推进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走向新境界.
科学探究是自然科学学习中培养锻炼的关键能力,是学生面向未来世界的科学能力.介绍了运用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流程:教师研读教材,然后查找、阅读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与课标要求等建立关联,最后凝练、设计教学.结合实例说明了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及不同课型可采取的策略.
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建设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基地,将传统的授课地点转移到实践基地中;构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体系,设计高中生物学教学课程.采用建构主义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考评制度,形成完整的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