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有序 “动”而有效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倡导活动化教学,它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即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活动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感情的载体,有活动才能有感悟,有感悟才有内化,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观念才能在活动中得以成长和提升。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贴近生活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新课标倡导活动化教学,强调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即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活动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感情的载体,有活动才能有感悟,有感悟才能有内化,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观念才能在活动中得以成长和提升。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让课堂突出活动性,让孩子们活起来,就盲目地采用不同活动,毫不考虑活动的有效性,使活动流于形式。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做到“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反思、总结,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活动设计要紧扣目标
  活动方案的设计是活动式品德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其次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最后还要根据教材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来设定。合适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方式,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围绕“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如何评价?”这三个问题去思考,活动设计的内容要选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在这些活动内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互动,使其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相互分享的气氛中,学会尊重与关怀。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就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懂得不伤害动物,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2)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人类作出贡献;(3)在生活中学会自觉保护动物,不做伤害动物的事。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还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走近动物王国”、“参加动物表彰大会”、“保护动物大行动”三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走近动物王国”,通过游戏引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帮助人们做的事情,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一个活动学习作好铺垫。从中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达成教学目标一。活动二:“参加动物表彰大会”,通过让学生点赞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它对人类的贡献,使学生感受到动物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人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二。活动三:“保护动物大行动”,通过看图及视频认识人类伤害动物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人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学生从中学会怎样保护动物,不做伤害动物的事,进一步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完成教学目标三。三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最初引导学生对动物的认知,逐渐上升到保护动物的情感与行动。本课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较好效果。可见有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组織活动要有序开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要设计好活动计划,制定详细的规则,并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困难。开展活动时要跟学生讲明规则要求,这是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关键。但有时教师活动之前明确要求,也不能完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强,若教师只有要求没有指导,他们还是难以独立进行活动。因此,在具体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仔细观察,深入到学生中,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如我校李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一课就设计了让学生单手脱校服和单手戴红领巾的活动。为确保活动在课堂上有序地开展,她在活动之前出示活动的规则要求让学生阅读。待学生都明确活动的要求后,让学生比赛在两分钟时间内用左手脱去校服外套和戴好红领巾。在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能自觉按要求去做,活动开展非常有序,许多学生都没能用单只手去戴好红领巾,他们都觉很难完成。这次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痛苦,他们在说自己的感受时纷纷表达对残疾人的同情与敬佩。
  三、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
  杜威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展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提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可见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视角思考,与学生生活沟通,唤醒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法在我身边》一课时,就在本课的导入教学中巧妙选取师生遵守交通法有秩序过马路、学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讲、孩子孝顺老人给老人喂饭、民主选举村长四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导入,由此学生看到自己亲历的生活情境很快发现“法就在身边”,从中懂得幸福的生活是需要法律来维护的,也自然地产生了学法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行为片断,使他们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能使他们得出对自身的价值判断,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四、活动形式要创新有趣
  新课标指出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增进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活动形式有很多,教师要不断创新,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同时要充分发挥活动的综合效益,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受到启发和感染,于无声处得到品德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改编、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有情有趣的活动串起学生喜爱的品德课。可以是角色扮演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游戏竞赛活动等。如我校罗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影子的探索》,在开展小组合作做实验探索影子的教学活动中,就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探索的小主人。课中还巧妙运用踩影子、玩手影编故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影子带来的快乐,感受影子的奇妙和有趣。把课堂推上高潮,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而教师则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品德教育是无痕的。活动组织的科学有效,是活动化小学品德教学有效的重要特征,它为品德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焕发活力,绽放异彩。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在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品德课这块“沃土”必将会开出更美的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惠中.小学教育实践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对于一些抽象度较高,不容易理解的题目,教师要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数量之间,去除题目中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把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解决问题;画图策略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00页的思考题。  一、问题呈现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课堂,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能帮助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多问、敢问的求学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本文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四大功能,并对四大功能在课堂教学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摘要: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在线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文章正是基于2020年这个特殊的时期,结合教育同行的网络教学实践案例,就“拿来的微课”教学方面提出自己见解:导入微课,宜目标明确;暂停微课,宜同思同练;总结微课,宜精准升华。建议教育同行对优秀微课不宜一味地“拿来就用”,更不宜“全盘照用”,对专家与名师,既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又不宜盲目崇拜,要“创造教育”,做到教学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地提高
【摘 要】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用数学,通过探索实践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策略,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学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注重实践、
摘要:家校共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主要指家长和教师双方为了更加有效地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采取的相互沟通、协作共建的有关活动。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学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文章研究分析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家校共育对学生学业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业水平;教育理念  一、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家校共育”缺乏正确的理解  “团结协作效率高”“团结就是力量”,这两句话说
摘要:作文历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地区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在小学作文教学之中一直存在着诸多不足。文章从作文教学的价值以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入手,提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拓宽教学思路,摆脱教条思想;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贴合实际,知识结合生活。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
摘要:思维导图由托尼·巴赞提出,它是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所搭建的“脚手架”。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手段如何帮助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支架,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预习导入、语音教学、词汇学习、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内容复习等教学环节的应用,以期实现知识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思维导图;支架式教学;小学英语  支架式教学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能为英语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文章指出,围绕阅读教学的关键基础,探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教学并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途径和策略,即扩大积累,丰富词汇;精心选材,激发趣味;融合教材,提升能力;掌握技巧,寻找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
摘 要:教导一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将“学”与“思”结合,培养起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改变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高效地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有效性提问  “学而不
摘 要:小学数学“研学案”是研学后教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达到更好的研学效果,研学案的编写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编写好研学案要从领悟效用、打磨内容、落实运用、误区方面进行考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自主学习,最终能找到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学案”;编写策略  “研学案”是为了让学生在“研学后教”课堂上有学习依据的同时,为其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目前,“研学后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