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元:33平米打造四室三厅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电视台《暖暖的新家》“特聘设计师”二零一五年筑巢奖金奖获得者
  近日,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第五季迎来收官。在第十一期节目中,一位80后新锐室内设计师将一间33平米的“澡堂之家”变成了拥有10大空间的花园别墅。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颇受观众喜爱的设计师名叫王希元,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拥有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双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集团筑邦设计院地产综合所所长。他说,“设计,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他可以把我们内心对美好的憧憬投射到现实当中。”
  出生于哈尔滨 从小热爱建筑
  王希元从小就对建筑这个行业十分着迷,这与他的生长环境不无关系。王希元表示,“我们哈尔滨有很多老的欧式建筑,保留得也相对完整,所以很多学建筑的学生特别爱来这里练习速写。小时候,我看着这些哥哥姐姐画画,我会特别感兴趣,于是自己也开始学绘画,然后大学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学两个专业,等于我大学本科读了六年。”
  毕业后,王希元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建筑梦,进入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从业十余年,在地产、酒店、办公等高端商业项目中业绩卓越,代表作品包括:北京金融街利兹卡尔顿酒店、北京康莱德酒店、四川国际网球中心、国家核电集团总部办公楼等,并凭借山水文园样板间的设计拿到了具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筑巢奖金奖”。
  在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中,王希元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一个个旧屋打造成了一座座精美住宅。王希元说,录制《暖暖的新家》更像是对自己职业经历的整体梳理,“虽然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十几年,但很多经验是碎片式的,平时接触的项目都是星级酒店、餐饮、商业写字楼,基本没接过私宅。对于高收入的群体,住宅需要满足更多元化的需求。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豪宅,它是服务于高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是刚需以外的功能。餐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还需要满足一定的社交功能。能否通过房体现居住者的身份和品位,这是考验设计师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另外一些家庭而言,他们对于房屋只有一个需求,那就是找回属于生活的尊严。在《暖暖的新家》里.我接触到了几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比如19平米的房子要解决一家三代五口人的实际居住问题,比如33平米的空间里打造四室三厅一厨一卫,这几乎暴露了整个建筑行业里所有的难点,让我把这些年所有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这对于我来说特别具有挑战性,很想试一下。如果我能把小户型改造好,他们就能在胡同里安心居住,不必离开从小生长的房屋。在这些项目中,设计更能够发挥它的价值,这才是设计的本质。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希望能够有张小桌子写作业。男主人在外奔波了一天,回家希望能打开冰箱拿一罐啤酒解解乏。这个时候设计能够提供的就是属于生活的尊严。在这种项目上,我们的设计方向一定和前者截然不同。我们需要设计者对空间的功能性深度研究,让这些人每一个日常行为都能够得到空间充分支持。”
  热衷公益事业 免费设计房屋
  今年10月初,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播出了本季第十一期节目,委托人崔雁的家位于北京西城区北顺城街11号院,表面看上去是一间窄长型的平房,以前是一个澡堂子,现在崔雁一家五口人都住在这里。狭小的空间让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两位年近70岁的老人住在外屋,仅有11平米的空间在放下了桌子和柜子之后就只剩下了一张床的空间,只能安置一个爬上爬下的上下床铺,非常的不安全。尤其是老房子里特有的建筑结构天井,也给设计师出了不少难题。改造这样一个“澡堂之家”,王希元也是费尽周折。为了解决闷热的问题,王希元更是亲自到老式澡堂去考察。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公益项目,也是一次自我挑战。
  王希元坦言,“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公益节目。这也是我第四次参与这个节目的录制,我还记得第一次的项目是在北京前门的云居胡同,是一个类似于民国时期的那种二层老建筑。委托人桑叔叔、金阿姨是地道的老北京,女儿女婿加上一个小外孙女一起生活于此。因为年久失修,木头已经腐烂了,黏土层也已经沙化了,所以安全隐患比较大。屋里没有厨房,所以做饭要跑到院里,屋里也没有卫生间,甭管多冷天也要走到胡同里去上厕所。当时栏目组给我提的要求是,首先要解决刚需,在屋里安装厨房系统和排污系统,房屋结构要重新加固,排除安全隐患。这个项目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室内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对空间功能性的深度研究,让人的每一个日常行为都能够得到空间的充分支持,这也是建筑本身对人类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从设计方案第一笔开始画,到最终交房,我们一共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这间屋子的总造价约为23万。因为是公益性质的项目,我们没有收取设计费。当时收房的时候,金阿姨还哭了。直到现在,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前不久阿姨还请我吃了烤串。”
  采访最后,王希元还不忘与读者分享了一些装修的经验,“建议大家在装修的时候不能完全图便宜,涂料木材尽量选择一个品质比较好的。如果省钱的话,可以节约在人工的那种复杂工艺,比如说电视背景墙。装修是一个对匠人水平要求很高的行业,大家尽量去找一些大型家装公司,避免一些消费陷阱。新材料和新技术可以用,但最好是在市场投入三年以上。
其他文献
沙龙做这个主题,是因为我们都老了吗?不能够,我们明明有20多岁的年轻记者;那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够狂?哈哈,这个可能性大一点。  也是赖苏轼这位老同志,作为表率,这头儿起得忒豪放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您说说,好好的,现在我们提笼架鸟,都要考虑个环保问题,别委屈了鸟。老苏倒好,左手牵黄犬,右手架苍鹰,锦帽貂裘,还“鬓微霜,又何妨”。不妨不妨,您还想怎么狂吧?  狂,不好。如果说狂好
期刊
徐州  京杭大运河在经过淮安以后,再向北走,流经的下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徐州了。  徐州也是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地,故有“五省通衢”之美誉。  徐州,古称“彭城”,素有“南国门户”、“北国锁钥”之称,盖因其地,“南屏江淮、北扼齐鲁,西通中原、东接黄海”,自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汉高祖刘邦是州人,是以徐州又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元人萨都剌,写过一首《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
期刊
作为第一位气象节目主持人,他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海量数据对节气做验证与解读。  1993年3月1日,对《天气预报》节目而言是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当天19:30,到了节目时间,电视上忽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手持指挥棒,对着地图指点讲述。这一改革立马引起轰动,这个小伙子成为我国第一位气象节目主持人。时隔24年,“气象先生”宋英杰对于观众来说,也许早已超越了一位单纯在1分40秒钟内
期刊
周晔,东城区特教学校校长。在刚刚过去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作为电视直播屏幕下角的手语翻译,她用不停变换动作的双手,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即时传递给听障人士,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最长的纪录。“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特教老师”,周晔喜欢这样介绍自己。  1982年,周晔高考落榜后,当教师的父亲介绍女儿去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当了名特教老师。入校第一天,她就被吓住了。聋人打手语和正常人打手语是不一样的,他
期刊
东安门大街往北路西第一条胡同就是锡拉胡同,西起东皇城根,东至八面槽大街,史料记载因胡同曾有锡灯、蜡台作坊而得名,“文革”中改为人民路六条,全长三百六十多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起,我在東华门房管所工作二十多年,对此甚有了解。七、八十年代这里青砖瓦舍、古木参天。红漆大门,石狮两侧并排而立,翘角飞檐,砖雕门楼拾阶而上一眼望不到头,孩子们欢声笑语,老人们倚门晒着太阳。胡同里看不见一辆汽车,实为清静典雅。进胡
期刊
邵新运是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50岁的汉子,去年年底,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撂下家里的农活,千里迢迢来到江西鹰潭,只为照顾身患癌症的亲家公吉苏华,这一照顾就是100多个昼夜。网友纷纷为他点赞,称他是“中国好亲家”。希望在我们这个社会上,这样的温暖能更多一些。  一颗心的力量有多大?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用他的行动作出了回答——  去年,老吉被查出癌癥晚期,到11月中旬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脑部,压迫脑神经导
期刊
1937年,15岁的张颖从广州前往延安,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首届毕业生。1939年,她被选派至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以《解放日报》文化记者的公开身份,负责周恩来与戏剧界人士的联系,亲历了重庆文化界的剧变。在重庆,她与章文晋相识、相爱。1946年冬天,两人在南京梅园结婚。章文晋是周恩来的秘书兼翻译,在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关系时,担任三方或中共方面与美方谈判的主翻。他们夫妇一起亲历了国共停
期刊
六十耳顺,七十古稀。朱先生逾七十了,却全然搁下世俗情愫,陶陶然进入了自由王国,丹青付等闲.悠然见南山。  朱松发在大山水画这个领域洞开了一个全新境界,厚实、宏大、富于冲击力,并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现场读朱松发绘画,气势扑面而来,分明带有赳赳男人的性别意味,他的趣味、情怀、感情通过这种直截了当、澎湃奔涌的视觉冲击力直接撞开人的心灵大门。  我们应该额手相庆,祝贺朱松发先生以数十年之功力,为中国画坛带
期刊
43集都市医疗题材剧《急诊科医生》,将于10月30日起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该剧由花儿影视摄制发行,郑晓龙、刘雪松联袂执导,根据点点原创剧本《人命关天》改编,娟子编剧,张嘉译、王珞丹、江珊、柯蓝领衔主演。电视剧讲述了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建一,与高学历海归“空降”医学博士江晓琪,因为中西医疗理念,乃至教育、心理观念等差异产生冲突,在观念的碰撞和互相审视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共同攻坚克难的默契,在以妙手仁心救
期刊
随着电影《星际特工》的热映,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  当年受限于技术和成本  20年前《第五元素》上映时,大多数人都捏了一把汗,7D00万欧元的成本创下了当时欧洲电影的纪录,如果是赔了的话,不只是吕克·贝松和他的“欧罗巴影业”,法国人估计都不敢再碰“科幻特效大片”这个类型了。说来法国不仅是电影的诞生地,也是科幻电影的故乡,100多年前梅里爱拍《月球旅行记》时,就开创性地发明了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