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赋权与互动:Vlog的传播特征与优化策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c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近年来受到官方与民间传播者的共同青睐,其以具有吸引力的视频内容和充满特色的个人标签,拓展了短视频的外延,吸引了大批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本文从共情、赋权、互动这三个角度分析Vlog的传播特征,并通过对Vlog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提出未来Vlog的传播优化策略。
  关键词:Vlog 共情 赋权 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用户对内容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着变化。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市场在国内经历持续三年的爆发式增长后,群体模仿行为开始出现,视频内容开始被量产,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以及视频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现象随之出现。2018年,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开始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从时长、形式、内容、技术等方面大大扩展了短视频的内涵与外延。而艾媒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2021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及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Vlog用户规模已从1.26亿人上升至3.68亿人,而这一规模预测至2021年底可达4.88亿人。
  Vlog(Video blog/Video log)是来自于Blog的变体,即以拍摄视频的形式,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相对于短视频而言,Vlog的时长更长,对创作者的拍摄、剪辑、包装的要求更高,更吸引年轻受众。2012年,YouTube平台上出现了最早的一批Vlog视频,其中以Casey Neistat连续发布600多天的Vlog为代表,许多中国的海外留学生用Vlog记录留学日常生活,成为中国最早一批Vlogger(Vlog视频创作者)。2018年起Vlog全力发势,各大平台开始向Vlog领域进军:新浪微博推出Vlog扶持計划,“头条系”制作Vlog《娜就是这样》,B站发起“30天Vlog挑战”计划,yoo视频推出“Vlog+Vstory”,近两年部分主流媒体也推出“Vlog新闻”等Vlog产品。
  Vlog在传播的过程中给用户提供了社交陪伴,同时实现传者与受者的内容共创与意义共建,呈现出共情、赋权与互动等特征,为互联网视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共情:社交陪伴与情绪放松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高压下,受众通常本着一种想要寻求精神愉悦的动机去接触和使用媒介,而观看Vlog本身就是一个注意力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可以在与Vlogger的“对话”中获得短暂的“陪伴式社交”和情绪上的放松与愉悦,从而稀释那些在高压生活中的焦虑情绪。
  1.群体归属中的社交陪伴。Vlog的出现实际上为短视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与表达方式。在中国最早开始拍摄Vlog的是海外留学生群体,身处异国他乡,缺少交流与陪伴,又急于融入并适应当地的生活,在陌生环境和焦虑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于是出现了一大批以“冬瓜”“是当归啊”“Susie宝”等人为代表的Vlog领域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大多围绕着自己的留学生活进行拍摄,讲述在国外的所见所闻、生活感受,获得了留学圈层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归属。而在“在场心理”的作用下,Vlogger们运用自拍式的镜头仿佛正在和屏幕前的用户进行对话,使用户沉浸在此种错位效应中,享受着处于群体中的归属感和交流感中,强化了Vlogger们与受众之间的时空关系,同时弱化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感”与焦虑感,以此满足双方获得社交陪伴的需要。
  2.高压生活下的情感慰藉。在媒介过剩的今天,短视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为公众表达情绪提供了出口。然而来自熟人圈内的过度关注会带来无形的关照压力,导致用户无法自在地在社交平台排解情绪,从而产生媒介使用的不满足感,所以他们选择将内容分享在非熟人圈的Vlog中,在陌生的社交场域内寻求情感慰藉。Vlogger以第一人称叙事的风格进行叙事,是对官方叙事话语的颠覆和结构,观看Vlog的用户以“缺席的在场式”陪伴状态倾听,对受众而言具有亲密性和亲和力,仿佛参与了一场仪式体验,在移情的作用下感知到Vlogger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稀释在生活中的焦虑、压力,实现情感的双向慰藉。
  3.虚拟社群中的意见领袖。社会认同是通过类比、认同、比较建立起来的,用户在观看Vlog时会把自己归为该Vlog的受众群体中,并在观看Vlog时投入自己的情感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往往会产生“他/她的生活怎么这么精致、自律”的直观感受,因此在这一群体中,Vlog创作者就是该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深耕属于自己领域的媒介内容,与粉丝保持深度的交流与互动,在媒介内容垂直细分的背景下得以巩固受众对该圈层的群体归属感,培养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忠诚度。在Vlogger的带动下,受众愈发向往Vlogger的生活态度和状态,从而在观看时获得满足感,提升自己的生活热情,重拾信心和勇气。就像“Study with me”系列一样,Vlog将备考人群聚集在一起,在Vlogger的带领下形成“陪伴式学习”的交流圈,互相鼓励,降低焦虑。

二、赋权:个性标签与消费品位


  在新技术的不断驱动之下,传统媒体原来所垄断的传播权逐渐被解构,受众获得了媒介的近用权,并通过参与和使用媒介来获得生产个性化信息、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Vlogger在镜头前可自主设置议程属性,进行有目的的身份形象构建。与此同时,在内容与形式的特色呈现中,重新定义年轻一代的内容消费品位,在自身把关作用的加持下,建构一个近乎完美的自我呈现。
  1.自定义个性标签。乔舒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媒介决定了情境,媒介的变化导致情境的变化;并且情境会决定交往行为,情境的变化将导致人行为的变化,因而媒介并不是通过具体传播的内容来影响受众,而是通过改变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所处的“情境”来对受众产生影响。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播的边界,旧有的情境分离,Vlogger在镜头面前可自行操控,进行有目的性的身份构建,袒露在生活中只有熟人才能了解的生活。比如,在多重身份的明星欧阳娜娜的Vlog中,受众看到的既是一个活力四射的海外留学生,也是一个分享美妆、护肤和穿搭的邻家妹妹。明星的身份标签在与受众“面对面”的交流下被消解,拉近了与粉丝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Vlog的传播情境突破了人际传播的边界,在自我操控的镜像中形成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定义了个性化标签。   2.重新定义内容消费品位。在现实Vlog巨大的用户规模中,青年人大概能占到五分之三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用户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些Vlogger对内容主题的筛选、镜头的组接、文案的写作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魅力,涵盖了旅游、学习、美食、科技、美妆、娱乐等不同专题类型,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对高雅、潮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视频背后价值观的认同。比如,旅行类Vlog体现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学习类Vlog展现专心勤勉的学习态度,生活类Vlog呈现乐观积极的成长状态。年轻人对Vlog的喜爱不仅是其自身审美品位的彰显,也暗含着对Vlogger价值观的认同,实际上是对高品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当下媒介内容消费的重新定位。
  3.Vlogger把关人地位凸显。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垄断权,议程设置权下放到普通受众手中。对于Vlogger而言,除了可以自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外,还能对发布的内容进行筛选过滤,进行积极的印象管理。比如,在Vlog视频中出现的家具、食品、装饰,甚至是光线、构图、台词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另外,新的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各大视频平台的“美颜”“瘦腿”“美妆”等功能,都帮助Vlogger实现了对自身形象的“再编码”,使屏幕中呈现的“自我”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而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下,资源有限,内容消费逐渐升级,Vlogger出于增加自身“社交货币”的考虑,建构起一个近乎完美的自我呈现,并持续深耕特定领域,以个人魅力使自己的粉丝圈更具黏合力,凸显了把关人地位。

三、互动:社交式传播与双向涵化


  平台化的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在该空间内形成了信息传播网络和社交关系网络。而其中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通过对“社交货币”的消费来获得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形成巨大的社交关系网络。Vlogger与受众在不断建立联系、熟悉、学习的长期涵化过程中建立起印象认知,实现互构。
  1.社交式传播中实现交互。新媒体时代,视频已经成为继文字、图片、音频后,公众最青睐的获取信息的社交方式。信息传受双方的边界被打破,二者借助社交平台可实现自由交互,尤其对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倾听民意、引导舆论有着重要价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持续发力,其中以《武汉日记》《战“疫”Vlog》《武汉观察》等系列Vlog新闻视频为代表。用户在观看Vlog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以随时在弹幕、评论区留言、提问,其他用户也能够针对评论内容加入话题讨论,官方媒体针对社情民意及时回复,在信息的频繁交互中进行舆论引导,实现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2.双向涵化中实现互构。根据库利的理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Vlog与其他视频形式的不同在于,其有很强的日常感和亲近感,但每一次拍摄的背后实际上是Vlogger在不断分析粉丝的兴趣、喜好基础上设计的非日常化的“表演”,深耕粉丝感兴趣的领域,持续生产优质视频内容获得粉丝的注意力以此增加点击量,在这个层面上是粉丝对创作者一次涵化过程。对于粉丝而言,他们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Vlogger身上,潜移默化地接受Vlogger传递的生活状态、购物理念、学习态度、价值观等。因此,Vlog的创作者和粉丝就是在这样双向涵化的过程中实现互构。
  3.主流话语表达实现创新。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0.0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億。这意味着,移动视听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用户,并且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注意力逐渐偏移。基于此,传统主流媒体顺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创作了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代表的Vlog作品。这类Vlog作品改变了传统新闻叙事的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以年轻化的叙事形态展现“新闻后台”,实现报道的亲民化。新闻主播身穿便装,拿起自拍杆,老友般与受众互动,既满足了移动社交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实现了在社交式传播中为主流话语赋能的目标。

四、Vlog未来发展的几点优化策略


  随着受众对网络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加,人的惰性越发被技术发展所纵容,容易形成媒介依存症等社会文化症候。同时媒介信息过剩又导致受众的注意力被分散,注意力经济时代在5G技术的推动下发生转向。因此,Vlog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多方面不断优化,以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
  1.警惕数字伦理陷阱,实现人机和谐。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但也不可避免地为受众搭建起了牢固的“信息茧房”。受众阅读过哪方面的内容、停留了多少时间、搜索过什么关键词等,都会经过精准算法成为可被窥视的“秘密”。长此以往,受众将在信息茧房的“保护”下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Vlog创作应当回归到本身对于日常化真实生活的追求,提供精品化Vlog;受众也应当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参与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实现人机和谐。
  2.抓住注意力经济转向,挖掘内容深度。5G技术给Vlog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移动性为Vlog的场景转换提供了技术支撑,高速率、低延时的传输性能给Vlog的拍摄和制作提供便利。但目前Vlog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有许多“猎奇”“博眼球”的行为。Vlog归根结底属于文化产业,因此应依托5G通信技术把握注意力经济的转向,挖掘故事深度,在内容上做文章并推动差异化发展,完成创作者与粉丝之间的良性互动。
  3.避免消费主义虚假需求,还原创作本真。Vlog体现着当代年轻人独特的内容消费品位,许多人在观看Vlog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彰显自身文化和阶层的活动。许多平台将Vlog视频播放量与创作者的收益效果捆绑在一起,在受众商品论的效果下,创作者将受众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商赚取收益,于是出现了违背Vlog日常化和真实性的植入式广告。受众在Vlogger意见领袖的指引下激发了购买欲,产生了购买产品即拥有生活的误区,形成了消费主义和虚假需求。因此,创作者们应当保持着Vlog创作的初心,记录真实的日常生活,做粉丝们真正意义上的陪伴者、倾听者、引导者,又要避免消费主义与虚假需求,使受众从消费的快感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对真善美生活的向往中去。

五、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视频样态,Vlog的发展的确为传媒注入了新鲜元素,在共情、赋权与互动等层面体现了其独有的特征和优越性。而当媒介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高度联结时,创作者和受众应当共同向Vlog创作的本真靠拢,记录最真实的日常生活,警惕可能会出现的社会文化症候,使Vlog成为一个传受双方能够互建互构的情感归属和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大宣传工作格局构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WB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文娟,朱颖颖.Vlog:短视频传播的变与不变[J].传媒,2020(01).
  [3]卓娜.Vlog视域下受众的自我呈现与他者认同[J].传媒,2019(13).
  [4]李光辉.主流媒体Vlog视频新闻的舆论引导价值——基于对主流媒体中武汉疫情Vlog的考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1).
  【编辑:沈金萍】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面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纸媒的转型发展之路可谓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要求运营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思维,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手段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从平台转型、改进文风、产业融合、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其新媒体转型路径,希望能够为国内纸媒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纸媒转型
对中国播音主持口述史的梳理不仅是填补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的重要工作,更是要通过回望不同历史时期老一辈播音主持艺术家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来反思当下、应对未来.林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她的播音主持风格与情感呈现的特点,既受工作经历、生活态度以及时代的影响,更源自内心的坚持.通过梳理林如的口述史材料可以发现,她“沉稳内敛、淡而有情”的播音情感呈现方式从未随波逐流,并在不同时期都以质朴真诚、细腻深刻的方式与听众情感相连、心灵相通.而其中对于自身专业性的持续锻炼与积累,以及对于党性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守尤显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推进深度融合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本文以深圳晚报社为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创意为引领的深度融合经验:以社会化、全民化、全域化創意理念为引领;借助所在城市赋能,打造以大IP为核心的优质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人才优势,打造创意型媒体。  关键词:媒体融合 创意型媒体 《深圳晚报》  经过多年的融合探索,传统媒体大多已完成基础性融合,陆续进入深度融合阶
两会作为我国重大的政治事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到各行各业的重点关注,同时也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宣传的对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媒介生态逐渐向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智媒体逐渐成为媒体行业和科技行业研究的新领域.在2020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主力军纷纷采用高新技术呈现会议盛况,又一次在传播两会内容的同时,展现出我国当下智媒体的发展现状.本文以2020年两会为例,分析两会中智媒体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为当今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在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媒体融合创新日新月异的格局下,如何紧扣主题、创新思维、创意形式、讲好党史故事,让建党百年宣传报道具备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百年辉煌史实入脑入心、破圈传播,进一步提升人们爱党爱国的热情,是主流媒体在党史教育报道上不断探
期刊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网络空间日见清朗,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协同合作日见成效,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呈现更大的可为空间.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多元声音融合互动增强,网上网下多元主体的善治力量正在成为危机危急时刻城市管理者可以依赖的重要社会资源.在近期重大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主力军作用与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相互呼应,争取到了全社会最广大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营造了建设性的舆论氛围,为救灾防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期刊
当下,新型主流媒体已成传统媒体的建设目标,各地城市电视台结合自身特点及互联网属性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具备用户思维,网络直播的出现则为用户思维提供了支撑.福州广播电视台布局网络直播,打造“攀讲V直播”全媒体节目,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切入,剖析“攀讲V直播”的运作模式,以期为城市电视台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25个城市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在人力资本状况方面差距明显,上海人力资本状况最佳,浙江省总体水平优于江苏省,同省内各城市差距仍然存在。  [关键词]人力资本状况;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差异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在信息技术的全面赋能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场景化、碎片化、移动化等新特点。面对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音乐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在互联网思维和自身专属优势的共同加持下,开始出现明显的“触底反弹”。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生态语境,音乐广播如何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快速找准发力点,积极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案例,从场景化、社交化、跨界化三个方面入手,
科技的持续创新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文件文书、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在内的各类档案都能够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传输和存储,并且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正趋向于电子信息化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聚焦事业单位电子档案归档问题并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