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旅游升级G20助力杭州国际化

来源 :杭州·党政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uoji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这座城市自古以来被誉为天堂,杭州的老百姓从骨子里、从遗传基因上就认同我们是一个有历史文化,也有山水景色,更有现代和近现代文明的风水宝地。除了杭州老百姓引以为豪外,每年超过1亿人次的中外游客对杭州也是赞赏有加。
  G20峰会是杭州近期、中期、远期最看得见、摸得着、最助力的一件事情,助推了杭州在两个维度上产生突破性的变化。我们每年在国际上有10次左右的推广,除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之外,我们还要走出去做推介。我自己也做过很多次,这个推介总是从上海讲起,讲到上海的时候“老外”眼睛就发光了,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发光不是因为讲到了杭州,而是因为讲到了上海,讲到上海以后他们觉得这座城市听说过,但是讲完了以后杭州在哪里还是没有搞清楚。
  G20峰会过后,杭州这座城市的名字,从过去的必须和上海关联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名字。我本人认为,杭州在现在这个起点上,千万不要过于自豪、过于骄傲,自豪和骄傲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应该多一些冷思考、理性思考。要用新的视野把它当作新的挑战。因为当你名字独立出来的时候人们对你的期待会更高,你想回应这个期待就要更努力。


  多年来,我们说杭州是“风景旅游城市”,近期说是“东方休闲之都”,又明确定位成“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来看,杭州似乎都不错。2004年,我们开始连续实施了三轮旅游国际化行动计划,现在正在谋划第四轮。当时,我们的入境游客是123万(包括港澳台),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340万,看起来这个数字是蛮骄傲的,可以排在北上广深之后列在第五位。杭州在各种综合排位中,虽然成长性比较好,但是在某一产业在全国列第五位是不多的。同时,结构比全国的平均结构好很多,全国的入境游客80%是港澳台,20%是“老外”。杭州的340万,70%是“老外”、30%是港澳台。
  严格意义上,杭州不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口岸城市,历史上杭州和国际的交集是不多的。我们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好像可以沾沾自喜。但是,从规模和数量与国内游客相比,340万其实只有区区的5%。而且杭州很多“老外”不是真正的纯游客,因为杭州工商、教育的活跃,很多“老外”奔着海康威视去了。这样一分解,你看到的“老外”不是像我们预期的数字那么大,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
  杭州作为重要的国际会议目的地,举办过西湖博览会等相关会议,都有不俗的成绩,也召开过世界休闲大会等专业化会议。可是我们和上海、北京、广州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我认为,杭州未必要做很多大型的展览会,杭州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会议目的地。我们有良好的接待设施,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上非常丰厚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学校,可以成就杭州以专业会议目的地为特征的接待体系。国际会议、高端会议蛋糕那么大,就看杭州有没有本事和北上广深,甚至厦门、武汉、成都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竞争。
  杭州产业重创新,杭州在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个维度上都非常不错,但是杭州这座城市因为发展的原因,不处在真正大版图的区域中心的位置,因此杭州要扬长避短,要张扬自己的优势,要依靠自身的环境。所谓环境是第一生产力,包括了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也包括了现实蓬勃向上的多产业交汇融合的环境。杭州的发展路径基本上是两大维度:
  一是以传统历史文化和山水文化为基础,全力发展杭州旅游休闲业和会展业,把老天爷给我们的禀赋利用好,昂首阔步走向国际;
  二是创新创业。杭州在先天条件,比如矿产、中央政策上并没有优势,这个背景下利用人才密集、资本密集和互联网电商背景下的现代服务业密集的优势走出一条杭州自己的路。
  旅游做什么,两件事情: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杭州故事。上海与我们的关系是趋利避害,不要大树底下不长草,我们希望大树底下好乘凉。杭州作为长三角城市格局里的副中心角色,G20峰会的召开也并不意味着有彻底的改变。因此,我们要利用大树长出来灵芝草,而不是其他的乱茅草,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在国际上,杭州和很多长三角周边的城市是竞合关系。
  第二,G20峰会后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我们这次G20峰会用到的酒店,因为安保管控的原因都在西湖边,而恰恰西湖边并不是以国际品牌的酒店为主的,也就是说通过了艰苦的努力,软硬件的提升,酒店内部的国际化程度得到了各国元首的赞誉。所以,我们在旅游目的地的治理、服务水准上要向国际水准靠拢,向国际先进发达城市靠拢。要与世界名城相匹配,而不是随便找一个标杆就沾沾自喜。我们要归零,把我们打回原形看清楚自己是谁,在这个起点上再出发,谋求杭州长治久安的璀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