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谷进京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onba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石谷一生中有三次进京分别在康熙十七年、康熙二十四年和康熙二十九年,这三次进京中王石谷的身份、逗留时间以及在京影响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王石谷这三个时期的具体活动的考证,分析王石谷在这三个人生片段中的心态、社会声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三个时间段的整合,力求反映王石谷达到声誉顶峰的过程。
  【关键词】:王石谷;进京;《南巡图》
  王石谷名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早年师承张珂,后为王鉴赏识收为弟子,经王鉴推荐从王时敏学画,得以融会各家之法于大成。名重“当时”,王时敏认为王石谷“所摹唐宋诸家皆极得神髓,而笔墨奔放,思致高奇。此虽天资秀拔,逈越寻常而学问之富,功力之深,由非时流可及。斯诚蓻林独步三吴,无敌百年,仅覯者矣。”[1]周櫟园中也有:“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2]将其与荆关董巨相媲美与赞其画艺的诗文数不甚数。曹溶、吴伟业更是视其为“画圣”。王石谷在世之时求画者众多,交友甚广,更有甚者如纳兰性德,见画后爱不释手,请人邀见石谷子,无奈王石谷抵达之时,纳兰已经仙去,终成憾事!其生前就受到极力推崇。死后纵观清朝历史,对石谷子的推崇长盛不衰。曹煜在《繡虎轩尺牍》卷四中《与许九日》一文中发出了“王石谷之畫足千古矣”的感慨。戴熙在《习苦斋画絮》卷六“烏目山人沈鬰頓挫似杜少陵、白雲外史,天然厺雕飾似李靑蓮,各有千古,未易軒輊。”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四中对王石谷也有盛赞。后传虞山派在清朝与王时敏、王原祁开创的娄东派“几乎统治了清代整个山水画坛,所谓‘海内绘家事,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桠。’”[3]可见王石谷对后世的影响力。
  清朝为满族的部族政权,政权中“满洲人第一,蒙古人第二,接下来才轮到中国人。”[4]钱穆认为中国自汉到明都是“士人政权”。读书人进入政府以“责任”而不是主权意识來参与国家的管理,但到清代满汉界限分明。汉人在中央受到满贵的限制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如要进入中央文艺圈,就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在这种统治情况下,出现了两类画家,一类修隐山林,拒绝与清王朝的合作,八大、弘仁即此类;一类出山入室,企图为清效劳进入上层社会,石涛、梅清、四王即此类。其中成功的如王石谷,失败的如石涛。石谷一介汉人布衣之身以画家身份进入主流文化圈,成为这些画家中成功入世的典型。对他的盛誉在进京过程中达到顶点。王石谷一生共有三次进京,第一次是在康熙十七年、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四年,第三次是在康熙二十九年。[5]
  一、第一次进京
  王石谷第一次进京时间较短,在康熙十七年(47岁)三月到夏之间。《王石谷年谱》中认为促成这次进京的原因是蒋伊和王掞两人的建议。《清晖赠贻尺牍》中有蒋伊的一则书信,信中写道:“一别踰年屋梁月落之感,想两地同之也。辱手教谆谆,相勗甚厚,但以后石谷先生之名岂止步武启南诸公,直已过之,如弟谫劣,何堪与前人同日道也,承恵大作,弟留奉为世珍,小儿南来復荷缓急至谊谢谢,程徐两先生已出都门,前于周老处曾见尊翰渠想念之情不啻调饑也,长安虽有风霜之苦,而公卿间颇多识者。台旌一至,当令纸贵,弟拭目竣之矣,便鸿附復不一。”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蒋伊与王石谷相交在前且石谷在此时已有一定的声誉。“而公卿间颇多识者”一言表现出蒋伊认为石谷在寻求更多赏识,所以建议他前往长安。蒋伊与王石谷的交往,因从其父蒋棻算起,早在顺治八年石谷20岁时曾为蒋棻作《画册》,“一一追摹古人而出之。每图各系以篇咏,皆四方巨公名士之笔。”蒋棻也称与王石谷“定交数十年,称忘年友。”[6]蒋伊此时极有可能通过其父与王石谷交友,20多年的相处,蒋伊的这番话极可能代表了王石谷本人对进京的诉求。此外,王掞也影响了石谷的进京,《清晖赠贻尺牍》中有王掞给王石谷的信,信中写道:“若得趣装北来,出其绪余,便足压倒时辈,寸缣片纸,价重长安,即陈拾遗碎琴都市不足道也。”应是王掞催促石谷进京之意,文章写作年份不详,但此信中所言是王石谷进京之前。文中上文还提道:“輦下诸公无不倾心企慕,相见恨晚。虽羽言无足重轻,然逢人推奖,不惜齿牙,赠行尊刻。凡遇先达名流,一一面致。”王掞在康熙十一年进入翰林院在京多年,在石谷在进京前就已在京城中在公卿之间大力宣传,为王石谷北行作了准备,在这种背景之下,王石谷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前往京城直至夏季王掞患病一同返乡。
  二、第二次进京
  王石谷第二次进京为一件憾事。《王石谷年谱》中认为第二次进京的年份在康熙二十四年,石谷54岁之际。《清晖赠言》中王汲作跋赠石谷的年份是乙丑年即是康熙二十四年。在具体时间上,徐树穀的赠言中提到王石谷“于仲夏望前四日抵京”仲夏为农历5月,阳历6月5日至7月5日之间。“望前四日”即是11日,石谷抵京的时间为农历5月11日。此外,汪楩磴的《萧岡弟汪楩磴仙识于随山书屋》中也提到石谷“今年夏五月入都门,闻知己之变,装不及解,南归。”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石谷第二次进京的时间为康熙二十四年农历5月11日。王石谷第二次进京的情况在《清晖赠言》中大量提到,王熙《送王君石谷归虞山》、吴正治、徐乾学(以“长于文章,学问超卓”受康熙宠幸。纳兰性德之师)、陈鸿都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徐乾学之子徐树穀在《清晖赠言》中对此事经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石谷王先生名重艺林者三十余年,烟客、梅村、櫟园诸前辈叹为妙绝古今,得其笔墨如天球拱璧,四方或远道相迎,或踵门奉贽。先生高风卓犖 一切报,却独卧游于烟峦竹树之间,唯恐人知。非生平性命义交,不肯以一水一石相贻,其矜重笔墨天性然也。长白成侍中从家大人斋中观先生笔墨,惊为优钵昙花,千年一见,恨不能缩地握手,凂家大人遗书先生,与江南制府招致之。先生息影山林,坚谢不出,致府惊驾再三,命役脂车趣行。先生特以三千里神交不能恝置,遂协高弟杨子鹤于仲夏望前四日抵京,而侍中于半月前已作古人矣。先生叹曰:友朋聚散离合、升沉生死,各有前定。吾不来无以慰知己,侍中卒而吾久留亦非所以对知己,遂决计南归,汉阳相国吴正治为旧交,宛平相国、真定司马闻先生至,倶先枉驾相存设馆以待。其他以羔燕请于门下者如云,愿稍为挽留。先生一一婉辞,旁观者讶之,先生笔墨事轻,道义为重,以至情相告,名公巨卿皆为叹服,侍中有知,亦当景重于九原矣。先生之归也,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因赋诗以祖其行并述诸公之倾倒于先生者如此。   文中写道:长白成侍中(在赵平的《王石谷年谱》中认为即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原名成徳,任宫廷侍卫,纳兰明珠之子,明珠请徐乾学收其为弟子。)在家大人(即是徐树穀之父)徐乾学的书斋中看到了王石谷的笔墨,十分赞赏,“恨不能缩地握手”于是请徐乾学写信给石谷,请江南制府[河道总督王新命(据《王石谷年谱》)] 邀石谷入京,石谷一开始不愿前往,制府再三邀请才与杨子鹤(即杨晋,石谷弟子,《南巡图》绘制时石谷将其一同带往京城参与绘制,虞山派代表之一)一同前往,石谷在抵京后发现纳兰性德在半月前已经去世。于是说了“吾不来无以慰知己,侍中卒而吾久留亦非所以对知己”出于对知己的尊重,立即返回。汉阳相国吴正治、宛平相国、真定司马都挽留石谷,但石谷婉辞并告知原由,返回故里,众人佩服不已。
  在上文中“石谷王先生名重艺林者三十余年,烟客、梅村、櫟园诸前辈叹为妙绝古今,得其笔墨如天球拱璧,四方或远道相迎,或踵门奉贽。”也暗示了王石谷在本次进京之前声誉已经很高了。对于王石谷在进京前的声誉,《清晖赠言》中王熙的《送王君石谷归虞山》中写道:“石谷画法擅天下。” 徐乾学写道:“王先生石谷,读书学道古处是,敦丹青描绘迥出近代之上。” 陈鸿写道:“画师摩诘字右军,领袖千载之斯文。”纳兰仰慕石谷,请老师徐乾学代为邀请(在《清晖赠言》中徐乾学赠言中写道:“余与石谷投分尤深,其来也,侍中实属余遗书致幣以招之。”)并让江南制府再三邀请,王石谷却坚谢不出。石谷此时仍是布衣在官府和满清贵族的邀约之下再三婉拒,可见石谷身份的特殊。在石谷第一次进京的短暂停留,虽是在王掞和蒋伊二人的建议下前往,但为王石谷只身自愿前往,且王掞和蒋伊二人在给王石谷的信中都提到了到长安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可以提高王石谷的画作的价值。不管这是否是间接表现石谷本人的诉求,石谷第一次北上的行为证明了他认可了二人的观点并决定北上一试。而第二次进京中的婉拒多多少少说明了王石谷此时的并不存在“公卿不识”、画作价低等问题,至少不十分关心这些问题了。王石谷在此次进京的前往方式和第一次进京也有差距,此次进京以来与杨晋同行,而来在陈鸿的描述中写道:“王君赴命辞珂里,骑騶拥卫渡黄河。”虽无法排除诗文写作的夸张的可能,但结合徐树穀文中所言“命役脂车趣行”可知此次进京有官府安排车马与第一次大不相同。
  在王石谷抵达京城之后,得知纳兰已死,离去。对于这段在王熙的《送王君石谷归虞山》文中写道:“石谷西州一恸动,即策马翩然南迈。”吴正治在文中写道:“王石谷以侍中玉楼招去,殊兴辍弦费斤之叹,抵京不数日便复归。” 徐乾学说道:“石谷感深知己,寝门成礼,拂衣遂归輦上。” 陈鸿在赠言中对此事的描述颇具浪漫色彩,文中写道:“乍入昭华细语多,争传学士已厌世,玉楼应召归锦窠,王君骤闻心痛惜,再叩霛輀焚束帛,调车单骑出都门。” 周而衍的诗文中写道石谷言:“焉能更为剩客游,归去誓毕平生志。”在这些描述中大体上可以看出石谷此次在京时间非常短暂,大约在参与了纳兰葬礼后即刻离去。没有任何拜访行为,有周而衍、余怀等在京故友闻王石谷此次进京但并未得见为证。《王石谷年谱》中称王石谷于秋天回乡。“临行前,由吴正治在西山设宴饯行,赋诗惜别,诸公卿皆属而和,缄滕束之牛腰者,累百轴,观者谓本朝四十年来饯送投赠之盛未之有也。”
  王石谷此番在名公钜卿的挽留下,依然南还的行为,非但没有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反而为人称道。王熙、吴正治、梁清标(真定)、徐乾学、蒋棻、韩菼、高士奇(此年与王石谷相识)、黄梦麟、陆肻堂、王默、誉昌、陈元龙、陈鸿、周而衍、余怀、倪灿闇、汪楩磴、王槩、王汲等人皆专门写诗撰文赞其品行。吴正治的赠言中说道:“叹余与群公相率牵挽,坚辞不就,其行义卓越固非寻常可及,设侍中之有知亦当谓王石谷不负神交一片心矣。” 陈元龙称赞石谷:“南洲一恸飘然去,高义如云更绝伦。” 陈鸿写道:“不以豪华留瞬刻,死生谊重真难量,王君王君果高义,亲知遥美诗章寄,蓟北学士九泉知,也应一洒千秋泪。”文中将王石谷和纳兰性德以伯牙子期相比。“王君与余交廿载,意气心肠终不改。” 余怀赞其“谢却繁华甘寂寞。”《秣陵弟倪灿闇公跋》中写道:“石谷于友谊最笃不以生死穷达易心,今观待成侍中,高风雅谊,如孤云野鹤,渺不可攀,直与古人中求之……倪云林,远物绝俗,独往独来,齐节殊采,风流永世……吾于石谷亦云。”《萧岡弟汪楩磴仙识于随山书屋》中将其与徐渭“有故人死燕市间關数千里束芻一恸,抚其子絮絮而语。”之事相比。《绣水王槩安节跋》一文中认为王石谷可比昆仑山人张诗时,“何大復屡招不至,至则大復卒矣,数日乃一恸而返,诸客堵留不得也。……”称其为“高逸”。《乙丑腊月朔日玉峰弟王汲跋》中叙述道:“余见当世士以文艺行如石谷者,有几人哉,可与古之幼霞仲圭近之白室先生?。”通过这些赠言中的描述可知,王石谷此次在京时间虽短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收获了人品上的赞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声誉。
  三、第三次进京
  王石谷第三次进京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间,石谷的声誉到此时达到了人生的顶点,第三次进京成就了石谷在清画史上盛誉不衰的地位,也成就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但同时这次进京也是近代反“四王”中反石谷的主要原因。可谓是备受争议的经历,但此处的争议并非对石谷绘画作品的评价,而仅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王石谷的不同理解。
  王石谷的第三次进京在康熙二十九年冬,此时石谷已经59岁了。如果算正式留京的时间,从60岁开始。此时,王石谷的艺术此时已进入了晚期,技法纯熟,风格完全形成了。此次进京历时8年,从康熙二十九年冬到康熙三十七年6月前,这段时间中王石谷在京活动可以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进京收徒、南巡主绘、滞留帝京、南还故里。
  (一)京中收徒
  王石谷进京最初并非为画《南巡图》而进京,而是在王原祁(王时敏长孙)的介绍下,进京指导宋骏业绘画。对于这次进京的邀请,王原祁有详细描述:
  金閶承道驾远送,舟次匆匆,言别未尽欲言。弟冒暑远行,水程多阻,舎舟登陆,八月初旬方得抵都。每怀雅范,不置停云落月之思,想彼此同之。弟候补多暇,迩日与宋声老从事于笔墨。声老天资秀挺,再一精进可入董宗伯之室,而在京颇苦应酬,且兼有应制诸作。弟与相商非得师承如先生则与古法难合,声兄闻之踊跃,特托弟一言为介。弟与长兄晨夕向有素心,今得声老同事,吾道可以不孤,特遣史奉迎,每岁以毛诗为寿,先具一数办俶装之需至途中,行李已付来价百,凡不必费心。见字后,希即命驾,不必便别贵相知,倘有未完应酬携至小寓,陆续图成寄归何如?子鹤兄处并有所致,即订之同来,十月望间顒望快聚矣,祷切祷切。   文中第一句“金閶承道驾远送……”在赵平和谢金飞编著的《一代画圣》一书中提到此处是指王石谷在本年曾送王原祁入京,王原祁在入京后写下了此信。其中依据《清晖阁赠贻尺牍》中的注释,此处的宋声老即是在本年奉旨恭绘《南巡图》的宋骏业(时任兵部右侍郎),宋骏业为是大学士宋德宜长子,王时敏八子王掞的小舅子,王原祁为王时敏长子,宋骏业与王原祁和王时敏为亲属关系。同时王时敏为石谷之师。因而请王原祁代为介绍。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宋骏业有不错绘画功底。文中还可以看出,这次王石谷进京与杨晋同行,途中事项均由王原祁(也许包括宋骏业)办理。此外,还可以看出此行十分仓促,王原祁与宋骏业希望石谷能尽快抵京。在这种背景之下,王石谷在冬日抵京收宋骏业为徒。为此,宋骏业有赠言《长句三十韵为石谷先生六十寿》写道:“折简招邀入帝乡……一鞭为我冲寒至,……却来与我开画笥,点染淋漓兴酣适。”
  (二)南巡主绘
  《南巡图》的绘制是王石谷艺术生涯中最荣耀的一笔,正如上文提到的石谷本次进京并非为了绘制《南巡图》而来,但宋骏业和王原祁的推荐让王石谷在60岁之时作为“宫廷画家”为清效力。王石谷同里的蒋陈锡有言:“圣驾南巡时应过浒关一迎,定有异数也。”王石谷是否有在南巡迎驾不可知,同时代的石涛在南巡时迎驾以希望能借此摆脱明朝遗民的身份,在《南巡图》绘制之时也欣然前往帝京却以失望而返。然石谷主持《南巡图》即是他的时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环境推动所致。《南巡图》的创作历时5年,王石谷的主要职责是构图。《南巡图》中山川和河流为石谷所绘。其他均由杨晋、虞沅,云间顾昉,泰州王云,长洲徐玫,松陵吴芷、娄东顾汶等人协作而成。其中多数后成为了石谷门徒,在清代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地方画派虞山派在《南巡图》的绘制中基本成型。《南巡图》于康熙三十五年完成。完成后石谷受到皇太子召见并被赐“山水清晖”四字,
  从此其一生引以为豪。
  (三)滞留帝京与南还
  王石谷第三次进京8年中有5年用在了《南巡图》的绘制上,而绘制结束后的三年时间,却是他郁闷痛苦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内,石谷从《南巡图》完成时就开始谋求回乡,此时已经65岁了,欲归耕却得知需得到康熙的同意方可回归故里,在这三年中王石谷已不像青年时期一般一心想要提高自己的画坛地位和社会地位,此时的王石谷盛名达到顶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身退”的思想以及京城中事物的繁杂让他急切的想要回乡。而不可得让他觉得痛苦,这种情绪在《清晖赠言》中有人写给他的诗文中表现的尤多。石谷在这一时期一边经营自己随声名的提高越来多的“雅債”,一边谋求南归。这时王石谷更像羁旅外在的游子。在经年努力之下,石谷在康熙三十七年67岁时荣归故里,王振业、王扑、王掞、査昇、宋至、王丹林、许汉元、龚翔麟、秦原、顾祖禹、薛旦、博尔都、华胥、季惟和、孙嘉、顾珍等人都赋诗文祝贺。其中王扑的《出都前一日次元朗韵送石谷先生南归》 中写道:“名重长安客,偏随倦鸟还。”王掞《次韵》中写道:“八载常留此,飘然放棹还。”《读南归诗漫赋一律似石谷先生》中有言:“名场未许縶閒身,挂剣飘然意气真。……”王丹林有文:“南下秋潮减轻帆,一片斜名高有能。”王石谷“功成身退”的举措,又得到了一番赞誉。
  对于清代的画家来说在地方的声誉十分重要,但如要进入主流文化圈与京中显贵的交流就十分重要。王石谷的三次进京从第一次进京受到翰林院画师王掞的大力宣传,在文艺圈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到第二次进京受到在权贵中的文化名流纳兰性德的邀约,引起京中权贵的重视,到受到康熙的赏识,绘制《南巡图》奠定其画史地位。前两个经历少为人所知但却为第三次进京做了铺垫。在前两次进京中王石谷逐渐的将自己的交友圈扩大到了京城,将自己的声誉逐步的扩大,并最终扩大到帝王耳目中。三次进京过程也是其艺术声誉上升的过程。在入京的心态上石谷从最初希望得到赏识到第二次在众人挽留之下依然决定返回故里到第三次对滞留帝京的厌倦。在他的心态转变中可以看到清代文人身上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即希望得到赏识又渴望超离。入世是当时很多画家的愿望,而大多不得机缘,“石涛以明朝后裔之身,在清圣祖玄烨南巡时积极接驾。接驾回来,逢人就称玄烨为“仁圣王”,画《海晏河清图》颂扬康熙‘仁政’,刻印称自己为‘臣僧’。”[7]石涛身份特殊,在其一生中多次在明朝与清朝之间反复,是时事所迫的无奈之举。石谷因南巡图被称为宫廷画家,但也在滞留京中时痛苦不已,为京中的暗潮汹涌所累,选择功成身退,这一举动得到了当时广泛的赞誉。我们仿佛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一个清代画家的理想,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得到功成同时又能回归到道家的“归隐”,他身上“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也是一个时代文人画家集体面对的矛盾。
  注释:
  [1]毕泷辑:《清晖赠贻尺牍》, 辛亥八月顺德郑氏依毕竹痴刊本重镌.
  [2]毕泷辑:《清晖赠贻尺牍》, 辛亥八月顺德郑氏依毕竹痴刊本重镌.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卷 上下[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749.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157.
  [5]赵平. 王石谷年谱(一)[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5):117-124.
  [6]徐永宣等辑:《清晖赠言》,辛亥八月顺德郑氏风雨楼依原刊本重镌.
  [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98.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卷 上下[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
  [2]李普文. “当代画圣”:古典山水画的巅峰——王石谷绘画艺术论[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
  [3]赵平. 王石谷年谱(一)[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5).
  [4]赵平. 王石谷年谱(二)[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7).
  [5]赵平. 王石谷年谱(三)[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9).
  [6]赵平. 王石谷年谱(四)[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1).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8]刘春. 明末清初董巨山水画的鉴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9]毕泷辑:《清晖赠贻尺牍》, 辛亥八月顺德郑氏依毕竹痴刊本重镌.
  [10]徐永宣等辑:《清晖赠言》,辛亥八月顺德郑氏风雨楼依原刊本重镌.
  [11]曹煜:《绣虎轩尺牍》卷四, 清康熙传万堂刻本.
  [12]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六, 清光緖十九年刻本.
  [13]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四, 清道光刻本.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上古汉语的判断句问题,自《马氏文通》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总的来说,其争议的主要焦点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主要结构形式和判断词是否存在。本文列举和分析了上古汉语判断句的一些结构形式,同时还对学术界一直争论的几个词(例如“是”、“为”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我们对上古汉语判断句有一个更清晰、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上古汉语;判断句;判断词;是;为  1.古代汉语判断句概述
期刊
杜南发(1952—),祖籍福建晋江,生于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大学时代参与校园歌曲创作实验,以诗入乐,为新马青年作者自创词曲风潮先河。历任《南洋商报》翻译、记者,《南洋商报》文艺副刊《浮雕》和《文林》的主编。现任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华文报集团专项总编辑。著有诗集《酒窝神话》和《心情如水》、访谈集《风过群山》、书画论集《美的足迹》和《隔岸看山》、散文集《古诗温泉》。  《传灯》这首诗,作
期刊
作品三
期刊
【摘要】:国学大师钱穆对整理国故功不可没,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程度也超乎寻常学者。本文从钱先生一篇专论中国文学的文章《欣赏与刺激》出发,总结钱先生特别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欣赏论”,由此把握其对于当代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钱穆;欣赏;内外之别;一元论  钱穆先生的作品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裨益是广为人知的。本文希望从其专论中国文学的演讲集《中国文学论丛》中
期刊
个体生命体验是指个体生命对于自身生活阅历以及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和反思的过程。但是作家在提炼个体生命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既定社会规则的影响。作家从媒介讯息、个体言谈中得来的信息、故事往往带有已知社会规范性。因为从社会道德层面讲,故事(包括信息)的价值观面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在这种被动状态下,假如作家将所收集的故事以书面形式进行客观表达陈述,这种书面语实际上仅是一种社会性话语,具有消费性。它不足
期刊
【摘要】:《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经典,重点讲述了佛教的般若性空思想。《心经》共计不足300字,却浓缩了大小乘佛教的思想精华。其中关于“色”、“空”的辩证论述尤为著名,使得历代学人无不孜孜不倦的探索其思想内涵。本文认为《心经》中“色”、“空”二者的關系是圆融无碍的,并藉龙树的中观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经;中观;色;空;中道  一、《心经》简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摩诃般若波罗
期刊
【摘要】:包拯因其廉洁自守、铁面无私而受到老百姓的崇敬,其人其事亦经过文学的夸张敷演而颇具神奇色彩。本文从包拯的不同称谓、生活环境以及形象气质来分析其形象中蕴含着的民俗意象原型,从多角度理解包拯这一形象。  【关键词】:包拯;称谓;生活环境;形象气质  “原型”最早存在于神话之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发掘神话的深层内涵,总结出神话中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来源于人们的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
期刊
【摘要】:亨利·马蒂斯是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生活的快乐》、《红色的和谐》以及《舞蹈》是其极其重要的作品。在其绘画中他完美的运用粗放有力的笔触与原始的格调,创造出了一种纯粹而奔放的绘画风格。本文通过对亨利·马蒂斯代表作的分析来感受其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独树一帜的画风。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野兽派  马蒂斯最让人感动的作品不是大家所认识他晚期的成熟之作,却是他在不断尝试与探索期间
期刊
【摘要】: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是日本有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以及英文学者,本名为夏目金之助,代表作品有《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等,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本文选自夏目漱石1909年收录在“朝日新闻”的《永日小品》,原名为《泥棒》,讲述一家人在新年将近时遭遇小偷和服带子的趣事,语言活泼诙谐,是一篇可读性与文学性都较强的小品文。  【关键词】:小偷;夏目漱石;
期刊
作品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