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德育植入文化之韵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古城让世人读了2500年,这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它用深厚和精深的文化滋养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并促进了教育的兴旺和昌盛。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一首《枫桥夜泊》更让这座城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停留的垂青之地。近年来,苏州市教育系统一方面弘扬千年古城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吸收苏州城市精神的现代底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气度,为德育植入文化之韵,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人生的不如意常常催生情绪的喷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便是一个应考落第的读书人乘船来到一座古城的即兴之作。第二天,他决定从头再来。唐天宝十二年,他中进士及第。这个人就是大诗人张继,他逗留的这座古城正是苏州。自从他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以及后来的人生转折变化,使苏州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之地。他们不仅将这座城市文化的那脉愁绪发挥到极致,而且也将自身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从而汲取其中积极的人生智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这座城市。一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不仅仅以摩天大楼的高度和数量来支撑,更需要以深厚和精深的文化来涵养。当谈到苏州这座城市时,每个苏州人都要先自豪地讲讲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的确,从苏州古城建成至今,它已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自建城以后,历史上长期是吴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苏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
  先秦时,吴地民风尚武。吴越争霸,在苏州这个地方打得难解难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励志的正面教材流传后世。西汉时,苏州留下了最早的读书台—朱买臣读书台的故事。从此,苏州所代表的吴地文化精神悄然从“尚武”转变到“崇文”。近代以来,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小巷中,曾藏匿着无数厚实的文化大师,如章太炎、柳亚子、叶圣陶、费孝通……
  人杰地灵才能物华天宝。苏州历代人才辈出,这是苏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创造苏州城市辉煌奇迹的根本原因。苏州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功能。苏州教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屡创辉煌,靠的是积淀深厚的苏州文化,靠的是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
  2006年11月,中共苏州市委根据各方意见,确立“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苏州城市精神。据此,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一再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亮丽名片;以评价改革为突破,抓住素质教育牛鼻子;以引领社会为重任,让城市因教育更美丽”。为此,苏州德育一方面立足本土植根于数千年的吴文化积淀的丰厚土壤,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气度,广泛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营养,力图在现代化背景下培养既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提炼精华,开展地方传统艺术主题活动
  为加强中小学地方传统艺术主题活动的指导,市教育局先后成立了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传播指导中心和苏州市中小学吴文化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昆曲传播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实施昆曲在校园的普及工作,每年组织市昆剧团在沁兰厅向中小学生演出100多场,30000多名学生观看。同时,会同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先进集体”“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先进个人”表彰,提升了学校参与普及工程的积极性。中小学吴文化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批命名33所学校为“苏州市吴文化教育基地”称号,先后组织多场次吴文化专题培训以及主题展示活动,例如:吴地古建筑装饰美教学展示活动、名人名园话苏州—吴文化主题展示活动等等,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引进苏州的各类文化艺术团体或名家名师到校开展文化传承活动,让优秀的苏州传统文化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200多所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评弹专场演出。2014年,苏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又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道德评谈”暨评弹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张家港、常熟等市在所属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了江南农耕文化教育馆,以实物标本和三维图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江南水乡农耕生活教育;工业园区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文化”为主题,面向全市中小学每年举行一次国粹文化系列活动;吴中区教育局成立“孙子兵法”课题组,指导学校开展孙子兵法教育;姑苏区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传统文化传承指导中心,命名了一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和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单位,聘请民间艺人对学校科技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学会民间手工艺及传授技术。
  百工教育是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初级中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提出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基于当地传统的百工文化,融合国家课程和校内外相关资源,以“格物致知”为基本教育理念,旨在开发“以工树德,以工启智,以工求真,以工育美”的校本课程教学及其外围教育形式。其中可供同学们选择的建模、航模、军用模型、园林小品设计、点心、电子制作、电子报刊、邮票梦工场、民族刺绣、十字绣、丝带绣、钩针编织、棒针编织、扎染、肥皂工艺、生物标本、摄影、剪纸、装饰画、中国结、中国印、串珠工艺、丝网花、漏窗设计、藏书票、纸艺、民玩制作、NON WOVEN工艺品等17个工坊。该校一个家长曾反映,他家孩子从小对航天非常感兴趣,很早就热衷于航模制作。他的孩子参加的百工课程是航模制作。孩子经常和他谈模型的构思及制作过程,哪些方面觉得做得不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制作完成后,孩子还会把做好的作品给大人看。这位家长认为课程培养了孩子的耐心、细心等良好品质,孩子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说百工教育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   发挥优势,推进文化校本课程品牌建设
  通过文化校本课程品牌建设,可以推动以昆曲、评弹、桃花坞木刻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断丰富中小学校德育内涵。在苏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下,全市中小学发挥各自的不同优势,根据新课改精神将苏州文化列入了校本课程。如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苏州的古城古镇和古典园林、苏州的山水景观和诗词歌赋、苏州的昆曲评弹和书法绘画、乃至苏州的民情民俗和稻米蚕桑等等,均成了学校校本教学的重要内容。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建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分馆;苏州市桃花坞中心小学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习所”;苏州市草桥中学以苏州市山塘街桥为研究对象;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以本地的菱藕等水八仙为研究对象;常熟市报慈小学以常熟名人为研究对象;金阊区实验小学以水乡服饰为研究对象。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小学依托德育课题《吴文化一百课实施有效性的研究》,修订了校本教材,编写了《〈吴文化一百课〉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把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德育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教育系统自编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和读本达500多种。
  除了打造苏州文化校本课程之外,一些学校还依据自身的校情开拓独色文化课程。如吴江区震泽中学在传统特色文化课程“晓庵天文”基础上,学校构建“项目—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了“晓庵天文公园”,实现了由满足“教育”实施为主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形成了以“校本教材 课程物化平台 网络虚拟平台”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实施平台。一方面天文与九门学科之间的整合,开发了《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等九册校本教材、学材(获省特等奖);另一方面又定点打桩,转型升级,注重微课程专题的点穴式二度深入开发,开启了以课程建设引领特色文化、以课程基地领跑学习革命的崭新历程。
  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过去的课堂,老师常常“一言堂”,在乎的是有没有讲完,却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不积极思维、没有体验,发呆、打瞌睡的比例不小,导致课堂低效,造成“老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的局面。为此,学校对全体教师倡议“三选择三告别”,即选择“微笑”“倾听”“鼓励”,告别“古板”“灌输”“责备”,倡导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状态,成为愿学乐学的和乐少年。在这一倡议下,学校结合本校特色构建“和乐课堂”,倡导将德育的内容“五要素”巧妙融合教学中,即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巧妙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每堂课渗透育人智慧。同时,学校要求各科教师,思品、历史、语文等人文类学科、自然科学类学科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教师,掌握自身学科特点,抓住学科优势,发掘整理“三有三讲”元素,实现传授知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品行、塑造健康人格的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挖掘内涵,创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校园
  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借助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首先利用百年老校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苏州拥有一大批百年老校,他们本身就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建于“义庄”“义学”旧址的苏州市景范中学,沿袭千年义学文脉,依托“义庄文化”,形成了以“先忧后乐”为核心的“景范校园文化”。学校将校园中的建筑物名、景点、范仲淹诗文等材料中提炼了一些名词,当作校园文化的元素,让学生诠释。即先忧、后乐、世济、惠泽、义泽、厚德、知本、文正、友芝、掬华、品乐、木本、水源、济时、睿智、崇范、思齐、文心、闻道、致远、明志、践行、挹翠、尚贤、唯德、立、义、敬28个名词。全校28个班级,在校时间约为28个月,每月轮换,并且在每月的最后一周班会课召开“诠释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会,让校园文化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这样,古老的义庄文化融入学生的现代理解。又到一年毕业季,“妈妈,我想留在景范,一年又一年,我不想离开!”这是该校2010届毕业生张林致表达对母校的眷恋时的留言。
  其次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全市大多数中小学建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团。如苏州市第十中学的红学社、高新区镇湖中心小学的刺绣社、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的“船拳”社等。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以“传承诗词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社团宗旨,依托本校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诗歌创作二十余年沈传生老师,创立“莺湖诗社”。全校有80多名学生每周两次参加社团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每年有不少文艺作品发表。该校苏州市学术带头人孙惠芳副校长,带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深入开展古诗词辅导,依托“天”“地”“人”三个主题在小学中高年级中开展“走过四季”“走遍神州”“走近名家”等主题诗词课程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创作了“诗配画”已有几千幅,同时留下了50多万字的文字记录。为了深化诗教,学校还编印了诗教校本教材《乐乐的诗》与诗教通讯《莺湖诗报》等,供语文教师结合教学拓展延伸。开展《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晨会和语文教师课前进行《弟子规》诵读。为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校开展“我给诗歌配画”“诗歌手抄报”“迎新诗歌创作比赛”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2012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首家“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再次,积极鼓励学校在充实的研学旅行中进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活动。2007年以来,苏州市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阅读苏州”示范夏令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太湖、探访大运河、考察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熟悉苏州、了解苏州、接受苏州文化的熏陶,同时根据自己不同学校特点塑造学生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气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每年都带领高中学生在春天行走,都要攀登苏州的穹窿山。穹窿山顶有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时的祈福坛。祈福坛东还有乾隆寝宫,西端有望湖楼。望湖楼越过眼底山峦,就是浩淼太湖。从祈福坛走向望湖楼,要穿过留有于佑任、弘一匾额的半厅、门楼。柳校长带领学生在这里举行赛诗、诵诗活动,抒发少年的青春理想,在历史的遗踪之地,传递生命的气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山下爬到山上,爬过岩石,穿过树林,趟过溪流,举着自己的旗帜,大声喊叫,大声读着自己写的诗与别人写的诗。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柳校长引导学生传承该校一脉相承的“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校园文化精神。   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元素提升德育品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区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仅仅传承传统,更多的是开放包容,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所创造的有益成果。2011年12月3日,江苏省第一部以“中国苏州,一座2500年的城市”为主题的苏州城市形象片登陆纽约时报广场。举世瞩目中,苏州正在建成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城区。一批批“光彩之星、创业精英”脱颖而出,苏州,成为创业者的新天堂。“苏州用开放包容的文化把1200万新老苏州人凝聚在道德的星空下。”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说。为此,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元素、更加开放、多元、包容也成为当前苏州德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苏州市积极发挥网络传播阵地的德育作用。开通了中小学德育网、名优班主任工作室等网站,支持学校网站开辟德育工作专栏,发挥网上家长学校的网络传播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推动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公民素质水平的提升。如吴江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和校园网上的“家长频道”,鼓励家长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不仅让家长及时方便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还运用互联网对家长进行远程教育,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条件,进行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家教中的一些困惑。这样,家长和老师及家长和家长之间处在相互学习的互动环境下,大大提高了育人实效。
  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该市非苏州籍生源剧增,比例占一半左右。相对于本地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不自信、不阳光,不容易融入群体、融入环境,经常产生一些负面的问题。面对这样庞大的学生群体,在苏州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增强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显得迫在眉睫。此外,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符合苏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为此,苏州市积极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途径和方法,组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并组建片区教研组和心理教育指组,鼓励各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吴江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据吴江区心理卫生协会会长陈维麟介绍,该中心提供了心理知识普及、亲子关系辅导、心理困惑咨询、专业技能提升导等服务项目。此外,该中心还开设了“苏老师”工作站,通过“苏老师热线”特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热线电话、个别咨询辅导、团体辅导、公益讲座、探索日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
  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内容,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作出明确要求,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突出克服青春期烦恼和人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中,张家港暨阳高级中学等学校的心理课校本教材建设、苏州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心理社团和心理剧活动、木渎中学等学校的心理健康节、市一中的心理口袋小书、立达学校的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等等,都各具特色。
  除了根据中小学生生源变化,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及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之外,苏州市一些学校更以开放、多元的视野积极引进和借鉴海内外的一些成功德育经验和做法。
  2011年10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出资向苏州田家炳实验学校引进了近年来在香港影响较大的德育研究项目“共创成长路”正面成长课程。该项目由香港大学石丹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韩晓燕教授共同研发并于沪港推广实施的德育体验式实践课程,是一种青少年全人发展模式。该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发掘和处理青少年成长需要,通过培育和认同青少年不同的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及有益的互动,建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标准,以促进青少年的全人发展。
  除了在校内开展共创成长路正面成长课程之外,学校一方面把这种理念通过家长会和父母课堂进行宣传渗透,一方面通过家长沙龙互动,以及驻校社工深入持久对家长提供专业服务等,让愈来愈多的家长提升家教理念,分享有效策略。一位孩子的爷爷在感谢信中写道:
  小辰是我的孙子,是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的学生。他刚开始上初中时,在学校学习很不适应,一时成为班级的后进生。他自己感觉很郁闷,不被人理解,也感到很孤独。
  后来,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共创成长路”正面成长课程中的“1 1成长向导计划”。在向导的引领下,小辰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这不仅是他的学习成绩进步更主要的是他心理的健康发展,从此不再孤独,性格变得乐观开朗,乐于同别人交往。为此,非常感谢这一课程的开展,感谢学校老师们付出的辛辛勤劳动……
  这样通过一系列形式培训家长,既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随着苏州新城区的建立,海内外的创业者纷纷慕名而来。他们的随迁子女也在苏州学校就读。这使苏州德育工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江苏省苏州中学由一所历经千年、人才辈出的著名学府演变而来,2003年设立分校—苏州中学园区校。该分校引进以外籍人士子女为招生对象的苏州英国德威国际学校入驻,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学生共用校园。为此,学校提出以“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为理念,主张“多元文化教育”,多种语言交流、多元文化碰撞,建立起独特的“地球学习村”。在此同时,园区校还建起了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界独一无二的湿地博物馆—西马博物馆。一楼是湿地生态馆,二楼是湿地生活馆,展示了江南湿地上的生活的场景;三楼是湿地文明馆,展示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从生态环境到博物馆、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到学生选修课及学生社团建设,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立体的湿地生态校园文化,并形成德育特色。在这里学生们学会思考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挑战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凝聚基于“世界公民”责任的前进动力。
  可以说,道德教育总是与社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往往通过先进的文化传播实现道德之教化。苏州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和积淀而形成的。苏州市教育系统一方面弘扬千年古城传统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吸收苏州城市精神的现代底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气度,为德育植入文化之韵,使得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德育将继续在文化之韵的熏陶和滋养下,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相辉映中,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王富丽
其他文献
2017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依旧是情势严峻的一年,“爆发式”增长早已成为曾经的辉煌。在中国车市持续微增长的大环境下,一汽-大众却以强劲势头成功完成140.5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跑赢了市场大盘。佳绩的背后,一汽-大众有何成功秘诀?近日,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了一汽-大众西区、南区、东北区三大事业部,深度对话一线优秀经销商代表,为您揭秘一汽-大众成功背后的故事。  销售是一场拼搏战  业精于勤,140.5
摘 要 在国外,中小学生理财教育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理财教育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加强中小学理财教育,应考虑分层确立理财教育目标,全面建构理财教育的内容,深入探索理财教育的多种形式,科学引导家庭理财教育。  关 键 词 中小学;财商;理财教育  作者简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罗伯特·T· 清崎(Robert To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请问,南通市在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的过程中是如何谋划德育工作的?形成了哪些特色和品牌?  郭毅浩:一般人都认为南通的教学质量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许多地方和学校到南通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南通的德育工作令人钦佩。实际上,我们认为,离开了思想道德建设,其他任何事都难以做成。为了提升南通的德育工作品质,我们建立了这
任何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够与自愿自觉的实践相结合,将永远不可能被确定下来,成为我们的生命品格和行为准则。因此,合理的自愿的实践载体和路径,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  从推动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明传统中,都曾经存在过类似的载体与路径。比如中国古代的“孝道”,就是依托在上堂应对、进退洒扫、问寒问暖的平凡琐事中。而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也是与礼拜、祈祷、互助、慈善活动等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当
我校坐落于辽南美丽的大黑山下,是一所同大连开发区一起茁壮成长的年轻学校。作为一个在小渔村上建立起来的新城区,开发区算得上是移民城区。这里流动人口多,单亲家庭多,人口基数小,学生素质差异大。同时,开发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拜金主义、名利主义、个人主义、崇洋思想、享乐思想、攀比思想等在学生中也占有部分市场。学校针对这一现实,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健康”为核心,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
2010年3月,山东省成立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研究项目组,枣庄十五中成功入选首批家委会建设典型学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在家委会组织建设、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提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家委会科研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家长教育资源和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家长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将丰富的家长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取
为在塑造学生品格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决定通过以开展“主人日”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成长为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主人日”教育活动为抓手  受历史、文化、国民性和教育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和作用,在师生关系当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尽管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和有效的落实。由于处于被支配地位所形成的依附人格,直接导致了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亲爱的同学:你好!  收到你的来信,并认真读过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谢谢你把自己在信仰上的苦恼这样真实地告诉我,并希望我给你一些建议或忠告。作为一名“思修”课的教师,能够在这样深层的心灵问题上得到你的信任,我感到很荣幸,也觉得有责任在这些问题上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告诉你,以及像你一样的那些对宗教有强烈兴趣或受到宗教吸引,多或少有某种信仰宗教的意向的同学们。  你问我:“假如我去信教”,老师和学
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班级和学生,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好,就像一堆没用的木头。听到这里,我思考了很久,心酸之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充满智慧的校长,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活动,让老师们从一堆废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老师们反复挑选,最后能找到有用木头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老师都是空手而归。  “一堆废料,能有什么用?”老师们开始议论。老校长什么也没说,只是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看到这堆废料后高
教育口号是反映一种教育思想、影响教育行动、易记易传播的流行语。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口号,有大家耳熟能详、推崇至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有饱受争议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  不论是哪种,一旦成为口号,都以其宣传鼓动、引导推动的强大功能,影响着教育理论的构建,影响着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人,甚至左右一个时期的教育走向。  从已有的教育口号来看,可谓良莠不齐。有科学的、正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