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TA们发烧的冷知识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知识一词来自拉丁文的trivia,意指“三岔路”。在古罗马的都市中,因三岔路随处可见,便引申为“到处都有的地点”“司空见惯的场所”,后来指琐碎的、无价值的事情。冷知识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所以琐碎;但是它们趣味横生,专攻冷门,也并非无价值。冷知识之所以冷,是因为它们属于非常识类知识。比方说,我们正谈论的冷知识的词源,恰恰就是一条冷知识。

用假无聊打败真无聊


  怪咖——这是朋友们对于招招的一致评价。不熟的人常常被招招的外表所迷惑,误将她认作淑女OL。但只要接触过就会发现——在御姐气质萝莉脸孔下面,居然隐藏着一颗奇葩心!
  就像所有的怪咖一样,招招脑子里总是不断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就连“招招”这个绰号,也来源于她随时随地招猫逗狗的特殊癖好。她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热情,但表达方式却又截然相反——冷!冷笑话、冷幽默、冷知识,都是招招的最爱。就连她个人主页的自我介绍上都写着“浑身发冷的招小姐”。
  招招自己也算不清,每天花在冷知识上的时间有多久。她加入了三个跟冷知识有关的豆瓣小组,还关注了两个冷知识微博大号。上班时,总会挂着相关网页,一有零碎空闲就忍不住要刷新看看。招招可不满足于只做冷知识的搬运工,她还热衷于验证冷知识的真实性。当然,前提是该知识足够有趣。比如这条:“不管多大的纸,最多只能对折9次。因为2的9次方数量大到惊人。”招招就曾经找来过各种尺寸的纸不断折叠,其中最大的一张她都甚至能当被子盖。反复试验的结果,当然是证实了这条知识的正确。
  科幻大师西莫夫有句名言——人类是拥有无用知识越多越快乐的动物。招招觉得这句话太绕嘴了,她想出了一个口号:“用假无聊打败真无聊!”

技术宅也有“艳遇”


  短发,清瘦,五官精致,薄施粉黛。正是自己心仪的类型。
  加了两个小时班,正好躲过晚高峰。地铁里并不拥挤,一上车就有空座。而且邻座是个美女!赵磊心里窃喜,脸上却没有表情。仍然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微博看冷知识。当然,隔一会儿就用余光偷瞄一下邻座。
  女孩也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手机,不时嫣然一笑。突然,她抬起右肘,脸往前凑,嘴也微微张开,看样子是尝试着要用嘴去够胳膊肘。赵磊想起来,刚在微博上看见这么一条冷知识——“人不能舔到自己的手肘”。难道她在做试验?假装漫不经心一转头,窥见女孩的手机屏幕上赫然正是自己刚刚看到的那条微博。原来是同好!赵磊激动了。
  发烧冷知识已经好几年了,但朋友中并没人对这个感兴趣。内向的性格也让赵磊怯于参加相关的网友聚会,只能一个人独享乐趣。眼下,多年来一直期待的同好就出现在身边,而且是符合自己口味的美女!赵磊能不激动吗?
  瞬间,他脑海里浮现出了那些曾经看过的搭讪故事。“要不要跟她认识一下?”“必须的啊!”他在心里自问自答。“怎么跟她打招呼呢?”赵磊觉得心跳加速,手心湿湿的。
  “你也喜欢冷知识啊?真巧,我也是哦。”不行,太傻!“舔不到的,我试过。”太装!“我也看这条微博呢!”把手机举到她眼前?太二!……
  内心剧烈活动的时间里,列车已经开了5站地。赵磊还没拿准主意怎么开口,女孩起身下车了。他沮丧失望的同时,竟也如释重负般长吁了一口气。本来,他从小就爱害羞。让他做搭讪女孩这种事,实在是勉为其难。
  从小,他就跟别的男孩不太一样。别人都爱追跑打闹,他则避之不及。他最喜欢的,就是听爸爸妈妈给他读《十万个为什么》。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让他开心不已。等认了字,更是经常捧着大厚本,一看就是一下午。
  许多年过去了,网上又流行起了冷知识。“这不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吗?”儿时伙伴摇身一变又杀回来了!已经身为网络工程师的赵磊喜不自胜。于是,上下班路上、饭后睡前、在银行的等待时间……一切碎片时间,都被他拿来吸收冷知识。完全着迷于冷知识的他,更加成了朋友们眼中的“技术宅”。
  赵磊:“大家叫我技术宅,其实我挺骄傲的。因为男孩就应该对科學充满兴趣!我现在做网络工程师,就是缘于小时候对计算机无限好奇。有句话叫‘技术宅拯救世界’,我每天看这么多冷知识,一方面是出于兴趣,可也保不准哪条冷知识会激发我的灵感。没准儿哪天我就能拯救世界呢!不过,比起拯救世界,我更期待再来一场艳遇!我会主动的……”

颤抖吧,谣言


  拥趸对于冷知识着迷是由于它趣味盎然。但其正确与否,普通人根本无从判断。在庞大芜杂的冷知识家族中,往往混藏着大量“李鬼”。这些伪科学化身冷知识,虽然谬误却因能博人惊叹而被广为传播。
  适当其时,微博大号“谣言粉碎机”出现了。它的背后,是一直致力于大众科普的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有一个2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国外留学经历,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假冒冷知识在被击穿粉碎。
  在自己参与打破的诸多谣言当中,丁崝对“给西瓜注射色素和糖精,能让西瓜又红又甜”印象最深。因为是他亲手给西瓜打的针。
  丁崝从小就喜欢科学、科幻,一直梦想长大成为科学家。他念书念到生物分子免疫学(说白了就是研究疫苗)硕士,算是圆了梦。毕业找工作,他先到一家医疗生物网站做编辑,后来看到果某网的招聘信息,思来想去还是舍不得丢弃从事了七八年的科研学习,投身谣言粉碎机。
  给西瓜打针,算是丁崝做过的最有趣的一个实验。因为上学时经常给小白鼠尾静脉注射,同事们一致认为丁崝是最佳注射手。跟给小白鼠打针不一样,西瓜的手感相当硬。尤其是西瓜“肚脐”那儿,他使出很大力气,几乎推不进去。还有的针刚扎进去,西瓜就裂了。
  实验结果证明:“给西瓜注射色素和糖精,能让西瓜又红又甜”是一条假知识。注射会留下针孔,注射器推入的溶液只能在一小片区域内较均匀地扩散开,并不能将整个瓜完全染色。至于味道……在放置48小时后,他们从果某网研发部征募了一名无辜的“程序猿”志愿者品尝西瓜,最终得出的感觉是“带有难以描述、令人不快的味道”和“带有典型、浓郁的西瓜腐坏变馊的味道……”
  实验过后丁崝慷慨道:“冷知识也是知识。既然是知识,就要具备科学性。冷知识的乐趣在于用好玩儿的方式传播科学,但伪科学混在里面的话,就会让一粒老鼠屎坏掉一锅汤——大家都不信了,也就没得玩儿了。所以,我的使命就是——颤抖吧,谣言!”
其他文献
最近尝试回顾了自己这一年多来自由职业的生活,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尽管备忘录上每天都记着各种各样要做的事情,回头去看,却零零碎碎什么也想不起,很多事情做了又断,断了又拾,结论是我动作太慢了,而时间过得太快了。只能安慰自己,不要以肉眼可见的产出来衡量任何一段时间的好坏。这样想来,给本刊写的专栏,竟然成了为数不多的一直在坚持的事,果然,外力的逼迫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也常常有“就不再继续了吧”的念头从脑中冒出
期刊
《老北京的冰上时光》  郭磊著 任冬洁绘  北京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内容简介:本书于2021年9月入选首批“冬奥冰雪主题书单”。以绘本的形式讲述了从明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老北京冰上运动的12个故事。分别题名为冰床围酌、长河冰床、太液冰嬉等。这些故事既有古代宫廷的冰嬉,又有民间的冰床;既有冰上娱乐,又有冰上竞赛;既有公共冰场上的故事,也有学校冰场上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展开了一幅老北京
期刊
千年前的古人永远也想不到,这个世界上会流行这样一种恭维,既能赞扬对方的肉体美又能夸奖意志力,浓缩成三个字——你瘦了。即使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青年男女,或是公园里打拳跳舞的大爷大妈,也只有少数人对自己的身材表示满意。比起遍布手机、电视、广告牌上的A4腰和8块腹肌,镜子里的我们永远有尚需努力的空间,否则在万事皆内卷的今天我们可能“在第一眼就输了”。  近几年得益于技术的腾飞,体脂秤得到普及,BMI指数
期刊
白色的毛巾拿在手中,就在那干净利索的一抖与一甩之间,毛巾裹在手中。伴着有板有眼的节奏,有招有式地为客人搓着澡……不同的是,搓澡的小伙子居然哼唱起美国乡村歌曲,原来这一身澡堂子工服的搓澡工居然长着一张洋面孔……在近期一份刚刚推出的网络视频中,美国小伙子麦克又有了他的“新职业”,通过麦克的视角,更多人了解了北京,还感受到华清池所传递出的民俗文化。学舌  麦克,“85后”美国小伙儿,来北京数年,用他的话
期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國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1922.8.31~2021.5.22),福建闽清人,著名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主要从事肝脏外科研究,其代表作品为《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他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