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包旅游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同时衍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国对背包客的理论研究还是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不能支撑其践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背包客旅游与大众旅游呈现的不同特征,来探讨背包客和背包游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的系列影响,对于如何在民族地区发展背包游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背包客;旅游;民族地区
近年来,旅游者们不再纯粹的选择传统的大众旅游,而是选择一些具有个性的特殊旅游形式,这很可能是旅游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猎奇的心态引起的,尤其是年轻一代。太空游、背包旅游、野外露营还有所谓的农家乐等这都是最热门的特殊旅游形式,其中背包旅行是其中最为独立、自主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这样的旅行。背包旅游缘起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背包客”一词出现在学术文献中[1]。
从国外来看,关于背包旅游的研究开始于科恩对旅游者角色类型的划分,他将“背包客”称为流浪者,归于非制度化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这样的制度化旅游是有区别的。就此对背包客的研究也逐渐被学术界关注,学者们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多维的,例如墨菲和皮尔斯系统的对背包客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科恩从投资角度和所有权、参与程度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收入角度来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Hutnyk 和Noronha就认为背包旅游加剧了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不公正的联系[2];还有对背包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背包旅游者自述旅行经历、旅行手册、网络媒介对背包旅游的影响研究等等。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的研究要相对滞后。由于对背包旅游的研究比国外要晚,研究的成果也是屈指可数的。盛蕾根据科恩的“旅游经历模式理论”将背包旅游进行了分类,共有休闲型、逃离型、经验型、试验型、存在型与人本主义这六种类型的背包旅游[3];朱璇结合背包旅游者的消费特征、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特征,从经济、生态、社会意义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背包旅游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大意义[4];还有些是从中国背包旅游发展可行性、环境感知因素对“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洲际背包客在华入境口岸选择偏好等方面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背包旅游者的影响研究并不是很多,笔者将从背包客与大众旅游不同的一些显著特征来探讨“背包客”和背包游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希望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背包客”的现象的特点概述
“背包客”一词是相隔二十年之久才出现在学术文献中。背包旅游者是指那些具有偏爱廉价的膳宿设施,特别是朋友和亲戚家、背包者旅店、野营帐篷和青年旅馆,重视与当地人和其他旅游者,有一份独立制定的、有弹性的旅行计划,假期较长以及喜欢非正式的、参与性的假日活动的旅游者。他们的娱乐活动更关注自然、文化和探险[5]。
“背包客”大都是很干练、独立的,他们是寻求着世界万物本真的审美体验,是追求一种随心所欲的满足,是不同于旅行社安排的旅行。而“背包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旅行过程耗时长,计划弹性大
旅行社组织的观光旅游的时间一般是一星期左右,而背包旅游的时间一般是以月而不是以星期来计算的,有时候会根据当时的环境和突发事件进行改变,甚至长达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在国外,现代背包旅游起源于嬉皮士和流浪者,他们无固定收入,居无定所,旅游方式简单而随意,带给西方当代背包旅游者的概念是“穷亦可游”。国外的“背包客”大部分都喜欢在不太富裕的国家和地区花费他们的旅游时间,当然也会去富有的邻国一边游玩一边劳作挣钱来增加旅游项目、延长旅游的时间。
“背包客”一般会有个初步的预想来确定将要去旅行的一个大致方向,然后搜集一系列的资料,或从网上、或从书籍中、或从其他“背包客”的经验交流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目的地。然后再独自设计一个旅游的大体行程,也有很多时候他们不怎么制定计划。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他们会觉得计划反而束缚了旅行,特别是在住和游方面。随意性和开放性是“背包客”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旅行的方式使预算非常低
“背包客”简单的说来就是背着背包旅行的人,那个背包就是用来装一些旅行所必需的用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销。“背包客”的消费观念就是简单、便利和实惠。“背包客”喜欢玩在原汁原味的山水之间,吃当地食物,住农家旅社、乡间小屋或是背包里装着露营的帐篷,行有当地人们都喜欢乘坐的交通工具,购买本土家庭收工制品。他们更多的选择相对于大众旅游的淡季出行,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成本。
(三)“背包客”倾向于进行艰苦的体验旅行
通常情况下,“背包客”选择低廉的背包旅行事实上并不是贫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背包旅游是为了暂时的从富足的生活中离开一段,并带着最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的目的,这或许是因为喧闹的城市生活带给许多人莫大的压力和负担,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这样一种刺激而充满幻想的艰苦旅行,希望在旅途中寻找一丝宁静和真实。尤其是年纪较轻的“背包客”将自己的自由的梦想、个人的发展和对自我的实现相联系起来,将这种独立的旅行当作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而不是纯粹的假期,他们可以体验到成长的滋味和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背包旅行的人们常常为了建构新的身份和社会认同,希望通过较为艰苦而自由的旅行,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不畏艰难和意志坚定。
(四)旅游过程中往往喜欢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
背包旅行的信息最重要来源就是与当地人或者其他旅游者之间的交谈,可以从中获取很多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增加他们的旅游意义。在与当地人进行谈话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真正的当地风情,可以真实的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甚至亲自体验当地的各种活动,不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景区浓缩的特色表演,那些不是当地人民发自肺腑的愉快的表演,只会是商品化了的当地文化。“背包客”犹如一个当地人,来进行最本真当地淳朴的风俗民情体验。虽然“背包客”通常喜欢独自出行,但其实深层次的也算是“团体性”体验,他们会与路途中偶遇的同伴共享资源,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各自的文化,这通常为获取日后旅行的目的地做了一个重要参考,这样的资讯交流使得诸多“背包客”们能够相互学习。 二、对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启示
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到极低点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加之多个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具有丰富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和与东部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互补性。这些特色吸引“背包客”的到来固然也会给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背包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较长,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背包客”虽然看似贫困的旅行,但作为“经济型旅游者”并不代表他们对旅游地的经济没有任何的作用。“背包客”在吃、住、行上追求的是简单和适宜,他们就更容易延长逗留的时间,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中国的西部交通便利程度往往不是特别的高,要去原汁原味的民族村寨还不一定能迅速的到达,这就拉长了他们的时间,即使消费很低,但逗留时间的长度也可以弥补他们的旅游支出少这个问题,而且背包客容易被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特色资源所吸引,很容易停驻,他们本身的计划就比较自由,日积月累,在总量上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背包客”消费标准是比较便宜,但是他们与大众旅游者的购买取向有所差别,旅行社的团队旅游者所购买的物品都是旅游定点商店提供的,像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是否是纯正的手工是无从考究的。而“背包客”就不一样,他们融入其中,住、吃在民家,购买的也是民家的土特产,这可以更大程度的拉动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背包客”喜好那些比较偏远无人问津的却很古典的民族村寨,他们天性爱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往往是大众旅游越不涉足的地方他们越喜欢去,而且这些地方物美价廉,使得有旅游资源但较偏僻的民族村寨有机会获取一定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性。
“背包客”追求新奇的冒险精神还使他们往往在人们所说的旅游淡季出行,避免热点和旺季带来的拥挤和宣泄,一方面节省了他们的旅行开支、达成他们亲近自然回到本真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年收入增加、季度收入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缩小,最终推动民族地区的致富之路。
总之,“背包客”的旅游行为虽然不会像大众旅游一样有对旅游热点地区的收入急速增长的作用,但可以对有丰富旅游资源但旅游还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背包客”的文明程度高,对民族地区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起一定保护作用
在中国,大多数“背包客”实际上是收入高、学历高、追求高又善于精打细算的人,他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疲倦了才想到要进行背包旅行,体验真实存在感。他们向往的是一种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和原本的民风民俗。民族地区聚集着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汉族聚集地的经济收入能力强,尤其是西部很多山区还是很贫穷的,民族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就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技术都还达不到环保情况的发展。“背包客”的到来,可以把现代文明转述给山区的人们,把一些当地人所不了解的世界用言语展示给他们,提高当地人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保存文明古迹,这样当地的人或事不仅仅不会因为外来者入侵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向积极方面发展。背包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双向互动将极大促进原著居民思想的开放与旅游接待观念的树立。原著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行为举止、卫生习惯和文化理解力等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6]。
目前,大众旅游虽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宣传和突发事件的推动,使许多热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超标,而且大众旅游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道德水平并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时候乱扔乱画现象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环境和文明程度。而“背包客”的旅游行为正好弥补了这些大众旅游突显出的问题,更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三)“背包客”喜欢交流,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背包客”目的地和预想的计划是在与其他“背包客”的交流中获取的各类信息,通常他们不能面对面的交流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交流各自的经历和经验,使国际间的交流也成为可能。“背包客”们可以跨地域、超时空的对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宣传,这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宣传真实性较高,比花钱拍摄的广告更有影响力。通过“背包客”的博客等旅游经历的自述,让民族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美景、民俗传递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扩大了知名度还免去了广告费用,一定程度的降低旅游开发的成本,可以更好的调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四)对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背包客”对于政治局势和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不强,像非典事件之后“背包客”是首批旅游者,诸如5.12地震等突发事件都不会减轻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追求,他们往往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国家的经济上损失,稳定和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尤其对于敏感的民族地区,这类地区是突发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地带,“背包客”此刻更能发挥作用,他们作为和平的使者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对于民族地区发展背包旅游的建议
“背包客”对民族地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更好的发展民族地区的背包旅游,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背包客”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部门是管辖地方的主要机构,要很好的发展背包旅游,还需要政府部门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有必要的还要用法律条文来规定,这样才能引起各方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保护民族地区当地的利益,也是在保护“背包客”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要因利势导,优化资源配置,领导各部门、各行业搞好基础建设积极推动背包旅游发展。
(二)相应的基础设施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尽管“背包客”对吃、住、行的要求都相当简单,但是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可缺少的。民族地区本身就比较落后,但至少要保证便利的交通,许多西部偏远山区可进入性极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包旅游的兴趣。“背包客”没有相对高档的住宿、餐饮要求,但是各类经济型饭店和提供露营的地方都要达到安全性高这个最低要求,还要有各种环保的基础设施。“背包客”的安全性问题是很需要关注的,所以民族地区也要搞好安全预警系统之类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背包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同时也将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各个大型的商场也要顺应市场需求,提供各种自助旅行的必备产品,并且要品种齐全、物美价廉,扩大“背包客”的潜在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着经济积极向上的发展。
(三)旅行社要协助做好提供旅游相关信息的工作
“背包客”是追求自由和简单的,所以就算不会通过旅行社,但旅行社的人员也应该协助做好提供“背包客”旅游相关信息的工作。信息的传播可以影响到“背包客”的初步决策,旅行社在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线路时,也要为“背包客”这种自助游的人们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尤其是网站上,“背包客”都喜欢使用因特网,所以旅游局与旅行社都应该在各自的官网上不断推陈出新,将自身已经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推销出去。就“背包客”旅行时间长的特点,旅行社还可以收集各路信息,与周边省市联合宣传,推动省际、区际游,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招商引资也不是很明智的致富之道,就应该寻求类似背包旅游这样的产业机会,使当地整体经济不断发展,提高当地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大众旅游的同时,可以考虑背包旅游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弥补大众旅游的季节性强的问题,还能对民族地区的环境和特色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宁,刘丹萍等.旅游社会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国外背包旅游研究的多维视角[J].旅游科学,2005(04).
[3] 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3(07).
[4] 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J].旅游科学,2005(06).
[5] Loker-Murphy,L.and Pearce,P.,Young. Budget Travelers;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
[6]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背包客;旅游;民族地区
近年来,旅游者们不再纯粹的选择传统的大众旅游,而是选择一些具有个性的特殊旅游形式,这很可能是旅游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猎奇的心态引起的,尤其是年轻一代。太空游、背包旅游、野外露营还有所谓的农家乐等这都是最热门的特殊旅游形式,其中背包旅行是其中最为独立、自主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这样的旅行。背包旅游缘起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背包客”一词出现在学术文献中[1]。
从国外来看,关于背包旅游的研究开始于科恩对旅游者角色类型的划分,他将“背包客”称为流浪者,归于非制度化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这样的制度化旅游是有区别的。就此对背包客的研究也逐渐被学术界关注,学者们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多维的,例如墨菲和皮尔斯系统的对背包客的起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科恩从投资角度和所有权、参与程度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收入角度来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Hutnyk 和Noronha就认为背包旅游加剧了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不公正的联系[2];还有对背包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背包旅游者自述旅行经历、旅行手册、网络媒介对背包旅游的影响研究等等。
与国外相比较,国内的研究要相对滞后。由于对背包旅游的研究比国外要晚,研究的成果也是屈指可数的。盛蕾根据科恩的“旅游经历模式理论”将背包旅游进行了分类,共有休闲型、逃离型、经验型、试验型、存在型与人本主义这六种类型的背包旅游[3];朱璇结合背包旅游者的消费特征、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特征,从经济、生态、社会意义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背包旅游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大意义[4];还有些是从中国背包旅游发展可行性、环境感知因素对“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洲际背包客在华入境口岸选择偏好等方面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我国关于背包旅游者的影响研究并不是很多,笔者将从背包客与大众旅游不同的一些显著特征来探讨“背包客”和背包游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希望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背包客”的现象的特点概述
“背包客”一词是相隔二十年之久才出现在学术文献中。背包旅游者是指那些具有偏爱廉价的膳宿设施,特别是朋友和亲戚家、背包者旅店、野营帐篷和青年旅馆,重视与当地人和其他旅游者,有一份独立制定的、有弹性的旅行计划,假期较长以及喜欢非正式的、参与性的假日活动的旅游者。他们的娱乐活动更关注自然、文化和探险[5]。
“背包客”大都是很干练、独立的,他们是寻求着世界万物本真的审美体验,是追求一种随心所欲的满足,是不同于旅行社安排的旅行。而“背包客”也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旅行过程耗时长,计划弹性大
旅行社组织的观光旅游的时间一般是一星期左右,而背包旅游的时间一般是以月而不是以星期来计算的,有时候会根据当时的环境和突发事件进行改变,甚至长达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在国外,现代背包旅游起源于嬉皮士和流浪者,他们无固定收入,居无定所,旅游方式简单而随意,带给西方当代背包旅游者的概念是“穷亦可游”。国外的“背包客”大部分都喜欢在不太富裕的国家和地区花费他们的旅游时间,当然也会去富有的邻国一边游玩一边劳作挣钱来增加旅游项目、延长旅游的时间。
“背包客”一般会有个初步的预想来确定将要去旅行的一个大致方向,然后搜集一系列的资料,或从网上、或从书籍中、或从其他“背包客”的经验交流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目的地。然后再独自设计一个旅游的大体行程,也有很多时候他们不怎么制定计划。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他们会觉得计划反而束缚了旅行,特别是在住和游方面。随意性和开放性是“背包客”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旅行的方式使预算非常低
“背包客”简单的说来就是背着背包旅行的人,那个背包就是用来装一些旅行所必需的用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销。“背包客”的消费观念就是简单、便利和实惠。“背包客”喜欢玩在原汁原味的山水之间,吃当地食物,住农家旅社、乡间小屋或是背包里装着露营的帐篷,行有当地人们都喜欢乘坐的交通工具,购买本土家庭收工制品。他们更多的选择相对于大众旅游的淡季出行,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成本。
(三)“背包客”倾向于进行艰苦的体验旅行
通常情况下,“背包客”选择低廉的背包旅行事实上并不是贫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背包旅游是为了暂时的从富足的生活中离开一段,并带着最终要回到原来的生活的目的,这或许是因为喧闹的城市生活带给许多人莫大的压力和负担,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这样一种刺激而充满幻想的艰苦旅行,希望在旅途中寻找一丝宁静和真实。尤其是年纪较轻的“背包客”将自己的自由的梦想、个人的发展和对自我的实现相联系起来,将这种独立的旅行当作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而不是纯粹的假期,他们可以体验到成长的滋味和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背包旅行的人们常常为了建构新的身份和社会认同,希望通过较为艰苦而自由的旅行,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不畏艰难和意志坚定。
(四)旅游过程中往往喜欢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
背包旅行的信息最重要来源就是与当地人或者其他旅游者之间的交谈,可以从中获取很多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增加他们的旅游意义。在与当地人进行谈话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真正的当地风情,可以真实的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甚至亲自体验当地的各种活动,不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景区浓缩的特色表演,那些不是当地人民发自肺腑的愉快的表演,只会是商品化了的当地文化。“背包客”犹如一个当地人,来进行最本真当地淳朴的风俗民情体验。虽然“背包客”通常喜欢独自出行,但其实深层次的也算是“团体性”体验,他们会与路途中偶遇的同伴共享资源,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各自的文化,这通常为获取日后旅行的目的地做了一个重要参考,这样的资讯交流使得诸多“背包客”们能够相互学习。 二、对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启示
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到极低点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加之多个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具有丰富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和与东部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互补性。这些特色吸引“背包客”的到来固然也会给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背包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较长,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背包客”虽然看似贫困的旅行,但作为“经济型旅游者”并不代表他们对旅游地的经济没有任何的作用。“背包客”在吃、住、行上追求的是简单和适宜,他们就更容易延长逗留的时间,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中国的西部交通便利程度往往不是特别的高,要去原汁原味的民族村寨还不一定能迅速的到达,这就拉长了他们的时间,即使消费很低,但逗留时间的长度也可以弥补他们的旅游支出少这个问题,而且背包客容易被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特色资源所吸引,很容易停驻,他们本身的计划就比较自由,日积月累,在总量上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背包客”消费标准是比较便宜,但是他们与大众旅游者的购买取向有所差别,旅行社的团队旅游者所购买的物品都是旅游定点商店提供的,像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是否是纯正的手工是无从考究的。而“背包客”就不一样,他们融入其中,住、吃在民家,购买的也是民家的土特产,这可以更大程度的拉动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背包客”喜好那些比较偏远无人问津的却很古典的民族村寨,他们天性爱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往往是大众旅游越不涉足的地方他们越喜欢去,而且这些地方物美价廉,使得有旅游资源但较偏僻的民族村寨有机会获取一定的收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平性。
“背包客”追求新奇的冒险精神还使他们往往在人们所说的旅游淡季出行,避免热点和旺季带来的拥挤和宣泄,一方面节省了他们的旅行开支、达成他们亲近自然回到本真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年收入增加、季度收入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缩小,最终推动民族地区的致富之路。
总之,“背包客”的旅游行为虽然不会像大众旅游一样有对旅游热点地区的收入急速增长的作用,但可以对有丰富旅游资源但旅游还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背包客”的文明程度高,对民族地区的环境和文化保护起一定保护作用
在中国,大多数“背包客”实际上是收入高、学历高、追求高又善于精打细算的人,他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疲倦了才想到要进行背包旅行,体验真实存在感。他们向往的是一种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和原本的民风民俗。民族地区聚集着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汉族聚集地的经济收入能力强,尤其是西部很多山区还是很贫穷的,民族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就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技术都还达不到环保情况的发展。“背包客”的到来,可以把现代文明转述给山区的人们,把一些当地人所不了解的世界用言语展示给他们,提高当地人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保存文明古迹,这样当地的人或事不仅仅不会因为外来者入侵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向积极方面发展。背包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双向互动将极大促进原著居民思想的开放与旅游接待观念的树立。原著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行为举止、卫生习惯和文化理解力等都能得到改善和提高[6]。
目前,大众旅游虽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宣传和突发事件的推动,使许多热点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超标,而且大众旅游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道德水平并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时候乱扔乱画现象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环境和文明程度。而“背包客”的旅游行为正好弥补了这些大众旅游突显出的问题,更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三)“背包客”喜欢交流,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背包客”目的地和预想的计划是在与其他“背包客”的交流中获取的各类信息,通常他们不能面对面的交流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交流各自的经历和经验,使国际间的交流也成为可能。“背包客”们可以跨地域、超时空的对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宣传,这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宣传真实性较高,比花钱拍摄的广告更有影响力。通过“背包客”的博客等旅游经历的自述,让民族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美景、民俗传递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扩大了知名度还免去了广告费用,一定程度的降低旅游开发的成本,可以更好的调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四)对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背包客”对于政治局势和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不强,像非典事件之后“背包客”是首批旅游者,诸如5.12地震等突发事件都不会减轻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追求,他们往往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国家的经济上损失,稳定和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尤其对于敏感的民族地区,这类地区是突发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地带,“背包客”此刻更能发挥作用,他们作为和平的使者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与自由的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对于民族地区发展背包旅游的建议
“背包客”对民族地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更好的发展民族地区的背包旅游,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背包客”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部门是管辖地方的主要机构,要很好的发展背包旅游,还需要政府部门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有必要的还要用法律条文来规定,这样才能引起各方的重视。这不仅仅是保护民族地区当地的利益,也是在保护“背包客”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要因利势导,优化资源配置,领导各部门、各行业搞好基础建设积极推动背包旅游发展。
(二)相应的基础设施要加强建设和管理 尽管“背包客”对吃、住、行的要求都相当简单,但是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可缺少的。民族地区本身就比较落后,但至少要保证便利的交通,许多西部偏远山区可进入性极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包旅游的兴趣。“背包客”没有相对高档的住宿、餐饮要求,但是各类经济型饭店和提供露营的地方都要达到安全性高这个最低要求,还要有各种环保的基础设施。“背包客”的安全性问题是很需要关注的,所以民族地区也要搞好安全预警系统之类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背包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同时也将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各个大型的商场也要顺应市场需求,提供各种自助旅行的必备产品,并且要品种齐全、物美价廉,扩大“背包客”的潜在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着经济积极向上的发展。
(三)旅行社要协助做好提供旅游相关信息的工作
“背包客”是追求自由和简单的,所以就算不会通过旅行社,但旅行社的人员也应该协助做好提供“背包客”旅游相关信息的工作。信息的传播可以影响到“背包客”的初步决策,旅行社在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线路时,也要为“背包客”这种自助游的人们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尤其是网站上,“背包客”都喜欢使用因特网,所以旅游局与旅行社都应该在各自的官网上不断推陈出新,将自身已经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推销出去。就“背包客”旅行时间长的特点,旅行社还可以收集各路信息,与周边省市联合宣传,推动省际、区际游,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招商引资也不是很明智的致富之道,就应该寻求类似背包旅游这样的产业机会,使当地整体经济不断发展,提高当地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大众旅游的同时,可以考虑背包旅游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弥补大众旅游的季节性强的问题,还能对民族地区的环境和特色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宁,刘丹萍等.旅游社会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国外背包旅游研究的多维视角[J].旅游科学,2005(04).
[3] 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3(07).
[4] 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J].旅游科学,2005(06).
[5] Loker-Murphy,L.and Pearce,P.,Young. Budget Travelers;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
[6]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