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应特殊受众的需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方言类节目,地方媒体中出现了“方言的群体亮相”,有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有用方言主持娱乐节目的,也有用方言演绎电视剧情的,收视率都异常火爆,一些电视台方言栏目主持人的选拔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据笔者对100位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的抽样调查,观众对此类节目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有尖锐的批评,有善意的提醒,更多的是认可和鼓励。认为“该类节目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到很亲切”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5%;认为“该类节目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感”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0%以上;认为“该类节目从语言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富有生活气息”的也占被调查人数的80%以上;而担忧“方言类节目会妨碍普通话的推广”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不足15%。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已有50年,国家教委、语委下达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通知也已有13年,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地域性的方言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教育、文化、宣传各界可谓见仁见智。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规定,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类节目;在播出的方言类节目中,应当加上汉字字幕。该办法从一定程度上给方言类节目留出了空间,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方言类节目,为观众提供充满地域特征的语言交流。“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往往是在回应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或调整的,不同节目形态与不同收视习惯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经过调整的先进的电视节目形态本身往往更加符合观众对特定信息的接受和欣赏习惯。”①一位节目负责人说:“不同的节目诉诸不同的受众,电视应该关注不同的受众群,满足他们不同的精神需求。”是的,当你看到一群大娘老伯在电视机前看方言节目津津有味甚至乐得前俯后仰时,你会感到非常欣慰。他们没有到过离家太远的地方,没有受过多少普通话的教育,对普通话并“不太通”,在演出地方戏的戏台前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全神贯注,而对电视节目他们往往敬而远之,或者在电视机前会令人不解地打瞌睡。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是人们了解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报纸看不清看不懂,网络高不可攀,只剩下广播和电视,但普通话使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大打折扣。大多数老人对电视电台节目很漠然,不是节目不精彩,而是节目与老人之间缺乏一种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毕竟还是有人在关注他们的娱乐需求,尊重他们的“方言情结”,在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他们关心的事情,演绎他们爱看的故事,使他们走出被现代传媒遗忘的角落。
传承地域文化
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当你听到一群能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儿童正乐滋滋地模仿着刚从电视上学来的方言时,也应该感到高兴。这绝对不是与普通话抢阵地。童年时期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为久远的,地方戏曲、饮食习惯、风土人情、方言母语,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方言母语,不管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人们总是通过乡音认同对方,乡音与乡情紧密相连。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的人们,一方面适应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享受着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来看,对乡土文化又有着强烈的追根溯源的欲望,欲望的实现就在方言中找到了突破口。另外,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方言的自信也在逐步确立、增强,他们希望自己的方言由土俗走向高雅,由田野走向现代大众传媒,他们希望电视成为一方之言在现实生活中普及与传播的良好的渠道,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方言经过处理原来也是那样的清丽脱俗。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学普通话。等到上了小学,一些家长意识到该让孩子学会家乡话了,但说家乡话对孩子来说几乎就像学外语一样困难,本乡本土长大的孩子说家乡话怪声怪调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只能大致听懂方言中的常用语,但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家乡话,对用方言表达的意蕴丰富的俗语更是无从理解,而很多植根于地方文化的俗语只有通过方言才能得到贴切的解读。据说,上海沪剧团要招小演员,在城区几乎找不到会说比较纯正上海话的小苗子,只能艰难地去乡村寻找。2007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到杭州招收越剧小演员,报名情况很不尽如人意。确实,方言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方言有保护和抢救的必要。有人呼吁应该让孩子从小同时接触普通话和方言,以防方言失传、地方文化断裂,唯有如此,才能期待他们以后能听懂博大精深的地方曲目,才能期盼有人能很好地继承地方剧种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载体不存,内容就无从体现。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一些地方文化有语言、无文字,方言中承载了丰富的乡土知识、草根文化,而这些文化极具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电视节目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打通了地方性知识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浓郁的地方文化只有通过当地方言来传播,才能保持原汁原味。
但不可否认,方言区之间地方性知识的交流离不开普通话这一有效平台,要促进文化和谐,那么,既要提倡推广普通话,又要尊重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大贡献的方言。
满足海外受众的乡土情结
有人或许会认为收看方言类节目的观众大多生活面狭窄,与现代生活脱节,其实不然。一些观众的个人生活并不见得与全球化、现代化的生活不合拍,相反,有些观众的个人生活有时与全球化的旋律配合非常默契,但他们仍有欣赏方言节目的渴求。“文化的认同却是超越时空的,而且,越是远在他乡,就越是怀念故土。……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顽固地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②一些在海外学习、生活的中国朋友,运用外语交流像运用母语一样顺畅而无障碍,但他们一听到家乡话还是激动得心跳加速。有人说,如果能收到家乡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就会毫不犹豫地锁定这个频道,无论走到哪里,任凭时光流逝,从小听着、说着方言总是那样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少小离家老大回,物是人非,只是乡音不肯改。再者,在纯外语的环境中,让华人的年轻一代甚至外国朋友的年轻一代来学习我们的方言,从积极的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是的,观众需要关心,观众需要培养,观众有权利选择,电视需要凭借语言而不仅仅是画面去关心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度的、极有向心力的民族,在各方言区彼此沟通的过程中,普通话成为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而各地的方言因为浓郁的地域风格深受百姓喜爱,并使电视中语言类文艺节目显得异彩纷呈。试想,如果中国的电视大舞台上缺少了东北风味儿的小品,那将会逊色多少啊?语言的百花园中,牡丹的国色天香无以取代,茉莉、腊梅也有着独特的花姿花容。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消灭方言,所以,方言节目姗姗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登上大雅之堂,在电视上与热爱它的观众嘘寒问暖拉家常。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承载着该地域的文化传统、伦理标准、风土人情,方言对该地域居民来说就是他们得以识别的最显性标志。他们能从自己的方言中嗅出家乡泥土的芳香,找到来自同一方水土的老乡,听出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乡土幽默。方言深受一方之民的青睐,是必然的,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方言的魅力不可阻挡。我们只要看看相声演员或歌唱演员到某地演出,出场时用一句刚学会的哪怕是夹生的当地方言向观众问候一声,台下立刻笑声汹涌、掌声雷动便可知方言在观众心中的分量。为方言的流传提供科学、合理的渠道,将会有助于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从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安排来看,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节目数量,都充分显示出对方言运用的理性,普通话与方言主次分明,绝不至于喧宾夺主,绝大多数方言节目都会打出相对应的普通话字幕以便于观众理解;从全国电视界奉献给观众的节目看,方言的适当运用使得节目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从保存和继承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来看,方言功不可没。鉴于以上种种,通过方言电视让受众尽情享受方言的美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考虑和选择。
注 释:
①黄良奇:《穿唐装 执折扇 说新闻 议天下——对电视新闻采用方言播报的思考》,《新闻界》,2006(1)。
②易中天:《大话方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学院现代文秘系)
编校:郑 艳
近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方言类节目,地方媒体中出现了“方言的群体亮相”,有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有用方言主持娱乐节目的,也有用方言演绎电视剧情的,收视率都异常火爆,一些电视台方言栏目主持人的选拔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据笔者对100位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的抽样调查,观众对此类节目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有尖锐的批评,有善意的提醒,更多的是认可和鼓励。认为“该类节目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到很亲切”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5%;认为“该类节目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同感”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0%以上;认为“该类节目从语言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富有生活气息”的也占被调查人数的80%以上;而担忧“方言类节目会妨碍普通话的推广”的占被调查人数的不足15%。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已有50年,国家教委、语委下达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通知也已有13年,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地域性的方言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教育、文化、宣传各界可谓见仁见智。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规定,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类节目;在播出的方言类节目中,应当加上汉字字幕。该办法从一定程度上给方言类节目留出了空间,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方言类节目,为观众提供充满地域特征的语言交流。“当代电视节目形态往往是在回应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或调整的,不同节目形态与不同收视习惯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经过调整的先进的电视节目形态本身往往更加符合观众对特定信息的接受和欣赏习惯。”①一位节目负责人说:“不同的节目诉诸不同的受众,电视应该关注不同的受众群,满足他们不同的精神需求。”是的,当你看到一群大娘老伯在电视机前看方言节目津津有味甚至乐得前俯后仰时,你会感到非常欣慰。他们没有到过离家太远的地方,没有受过多少普通话的教育,对普通话并“不太通”,在演出地方戏的戏台前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全神贯注,而对电视节目他们往往敬而远之,或者在电视机前会令人不解地打瞌睡。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是人们了解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报纸看不清看不懂,网络高不可攀,只剩下广播和电视,但普通话使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大打折扣。大多数老人对电视电台节目很漠然,不是节目不精彩,而是节目与老人之间缺乏一种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毕竟还是有人在关注他们的娱乐需求,尊重他们的“方言情结”,在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他们关心的事情,演绎他们爱看的故事,使他们走出被现代传媒遗忘的角落。
传承地域文化
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当你听到一群能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儿童正乐滋滋地模仿着刚从电视上学来的方言时,也应该感到高兴。这绝对不是与普通话抢阵地。童年时期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为久远的,地方戏曲、饮食习惯、风土人情、方言母语,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方言母语,不管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人们总是通过乡音认同对方,乡音与乡情紧密相连。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的人们,一方面适应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享受着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来看,对乡土文化又有着强烈的追根溯源的欲望,欲望的实现就在方言中找到了突破口。另外,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方言的自信也在逐步确立、增强,他们希望自己的方言由土俗走向高雅,由田野走向现代大众传媒,他们希望电视成为一方之言在现实生活中普及与传播的良好的渠道,他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方言经过处理原来也是那样的清丽脱俗。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学普通话。等到上了小学,一些家长意识到该让孩子学会家乡话了,但说家乡话对孩子来说几乎就像学外语一样困难,本乡本土长大的孩子说家乡话怪声怪调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只能大致听懂方言中的常用语,但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家乡话,对用方言表达的意蕴丰富的俗语更是无从理解,而很多植根于地方文化的俗语只有通过方言才能得到贴切的解读。据说,上海沪剧团要招小演员,在城区几乎找不到会说比较纯正上海话的小苗子,只能艰难地去乡村寻找。2007年3月,上海戏剧学院到杭州招收越剧小演员,报名情况很不尽如人意。确实,方言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方言有保护和抢救的必要。有人呼吁应该让孩子从小同时接触普通话和方言,以防方言失传、地方文化断裂,唯有如此,才能期待他们以后能听懂博大精深的地方曲目,才能期盼有人能很好地继承地方剧种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载体不存,内容就无从体现。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一些地方文化有语言、无文字,方言中承载了丰富的乡土知识、草根文化,而这些文化极具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电视节目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打通了地方性知识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浓郁的地方文化只有通过当地方言来传播,才能保持原汁原味。
但不可否认,方言区之间地方性知识的交流离不开普通话这一有效平台,要促进文化和谐,那么,既要提倡推广普通话,又要尊重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大贡献的方言。
满足海外受众的乡土情结
有人或许会认为收看方言类节目的观众大多生活面狭窄,与现代生活脱节,其实不然。一些观众的个人生活并不见得与全球化、现代化的生活不合拍,相反,有些观众的个人生活有时与全球化的旋律配合非常默契,但他们仍有欣赏方言节目的渴求。“文化的认同却是超越时空的,而且,越是远在他乡,就越是怀念故土。……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顽固地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②一些在海外学习、生活的中国朋友,运用外语交流像运用母语一样顺畅而无障碍,但他们一听到家乡话还是激动得心跳加速。有人说,如果能收到家乡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就会毫不犹豫地锁定这个频道,无论走到哪里,任凭时光流逝,从小听着、说着方言总是那样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少小离家老大回,物是人非,只是乡音不肯改。再者,在纯外语的环境中,让华人的年轻一代甚至外国朋友的年轻一代来学习我们的方言,从积极的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是的,观众需要关心,观众需要培养,观众有权利选择,电视需要凭借语言而不仅仅是画面去关心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度的、极有向心力的民族,在各方言区彼此沟通的过程中,普通话成为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而各地的方言因为浓郁的地域风格深受百姓喜爱,并使电视中语言类文艺节目显得异彩纷呈。试想,如果中国的电视大舞台上缺少了东北风味儿的小品,那将会逊色多少啊?语言的百花园中,牡丹的国色天香无以取代,茉莉、腊梅也有着独特的花姿花容。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消灭方言,所以,方言节目姗姗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登上大雅之堂,在电视上与热爱它的观众嘘寒问暖拉家常。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承载着该地域的文化传统、伦理标准、风土人情,方言对该地域居民来说就是他们得以识别的最显性标志。他们能从自己的方言中嗅出家乡泥土的芳香,找到来自同一方水土的老乡,听出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乡土幽默。方言深受一方之民的青睐,是必然的,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方言的魅力不可阻挡。我们只要看看相声演员或歌唱演员到某地演出,出场时用一句刚学会的哪怕是夹生的当地方言向观众问候一声,台下立刻笑声汹涌、掌声雷动便可知方言在观众心中的分量。为方言的流传提供科学、合理的渠道,将会有助于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从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安排来看,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节目数量,都充分显示出对方言运用的理性,普通话与方言主次分明,绝不至于喧宾夺主,绝大多数方言节目都会打出相对应的普通话字幕以便于观众理解;从全国电视界奉献给观众的节目看,方言的适当运用使得节目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从保存和继承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来看,方言功不可没。鉴于以上种种,通过方言电视让受众尽情享受方言的美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考虑和选择。
注 释:
①黄良奇:《穿唐装 执折扇 说新闻 议天下——对电视新闻采用方言播报的思考》,《新闻界》,2006(1)。
②易中天:《大话方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学院现代文秘系)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