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检察监督的转型面向:法理基础与规范逻辑

来源 :政治与法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世界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建构以检察监督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是关键.新时代生态环境检察监督的法理正当性以生态文明、正当程序、程序公开、程序理性和遵循生态司法规律为基础.通过影响性生态环境诉讼案件分析可窥见,检察监督失灵是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检察监督乏力的深层逻辑在于规范缺失、地方保护主义等.建构以检察监督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有必要明确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监督中的权与责,采取全程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组建以检察监督为主导、多元主体辅助的监督体系,应当为迈向生态文明踏出坚实一步.
其他文献
个人信息权益的权益构造,包括内部构造和对外部其他主体相关权益的支配关系两个部分,由个人信息保护法治的价值取向所决定.个人信息权益的内部构造由“本权权益”与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构成.个人信息权益之“本权权益”主要包括人格尊严、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利益,但不包括财产利益;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主要包括同意(或拒绝)的权利以及知情、查阅、复制、转移、更正、补充、删除、请求解释说明等权利.个人信息权益对处理者和国家机关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同时具有外部约束力.处理者对合法处理所得的个人信息数据享有财
劝善书是传统社会劝戒、警示民众行善止恶的重要传播媒介.明清徽州本土劝善书类型相对较为传统,内容以劝孝、戒淫的安民思想为主,传播形态比较隐晦.与徽州本土相比,徽人在侨寓地的善书无论是书写还是传播上都更为活跃,普济医书、劝善丛书及佛经类文本的刊刻出版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与徽人在侨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企业数据权益在法律上如何定位和保护是当前互联网法学面临的理论难题.既有的理论主张主要从信息私权和财产权角度试图将数据纳入实体权利的框架中,参照传统私权规则来对企业数据进行调整.信息私权中的“数据库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与企业数据保护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实质利益形态和涵盖范围上有根本差别,由此导致“信息内容保护”导向的失败.企业数据保护问题源于互联网的普及,只在数字技术语境中才有意义,故必须在区分信息问题和数据问题类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由此企业数据权益应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纯粹的数据问题予以讨论,企业
英帝国对在华英人的司法管辖表现为治外法权,其是对华域外法体系的载体.英国东亚域外法体系单方面在1833年于中国确立,1865年囊括日本、1884年纳入朝鲜,彻底解体于1943年.该体系以英王枢密院令为基础,由驻华监督、香港总督、香港最高法院、驻华领事、上海最高法院负责运转.《1833年枢密院令》形成以英国驻香港最高法院、香港总督、领事法庭为主的对华域外法机制.《1865年枢密院令》确立以领事法庭、上海最高法院为中心的对华域外法体系.这一体系旨在保护英人,维护帝国统治、协调帝国间利益,但其边界并不明确.云南
现代分配正义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社会制度与公民权利充分实现.应得惩罚的自由观通过社会制度来分配正义,树立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衡平的理念.刑罚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参与原则.刑罚配置、刑罚裁量与刑罚执行阶段各有不同的分配基础和要求.刑罚配置阶段应立足于刑罚一体化及刑罚权行使与当事人权利保护之衡平,对刑罚制度作出总体布局和具体安排.刑罚裁量制度要兼顾实体与程序,围绕公正量刑与保护参与主体权利进行分配和构建.刑罚执行的目标是刑罚效果最佳化,围绕刑罚效果与罪犯回归社会进行制度分配和构建.我
行为单数与行为复数是竞合论的分水岭,也是想象竞合与实质竞合的区分标准.行为数乃前构成要件的事实概念,不应以"构成要件该当次数""法益数"等规范标准来判断行为单复数,只能从事实层面根据类型化的"单一行为的客观结构形式",并结合主观意思决定的单一性来判断.但规范并非无所作为,除了以"前见"介入事实判断外,它还通过其立法创制机能实现对行为单数的拟制;不作为犯、过失犯等特殊犯罪形态的行为单复数也离不开解释论上的规范性判断.
异地异级调用检察官的做法,其法律依据是《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4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其体制根源是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检察一体的法理原则.如果将各地各级检察官看作壁垒森严的分割群体,就忽略了检察体制的特殊性.尽管我国检察官具有一定的地域依附性,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其常务委员会任命检察官制度并未因个案调用检察官的做法受到损害.当前优化公诉力量,符合对抗性增强后的司法需求,无损于程序公正和武器平等原则,也不会导致检察系统内监督制约的缺位.对于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和体制特性等缺乏认知,是异地异级调用检察官的做法产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后起之秀,宗教学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中愈发重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宗教学便是其一.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宗教学更是"十四五"规划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期刊
对不压制被害人反抗的转移占有型夺取罪,犯罪认定的思路是先明确是否符合抢夺罪成立条件,排除了抢夺罪归入盗窃罪.抢夺罪构成要件的表现是对被害人紧密占有的财物采取暴力手段,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紧密占有、对物暴力和致人伤亡可能性宜作缓和的规范解释,从而使抢夺罪认定及其与盗窃罪区分的结论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紧密占有不限于财物和人身紧密贴合,被害人距离财物很近,保持对财物监视,即可认定为紧密占有.抢夺罪的对物暴力是指对财物实施有形力或强制力,迅速瞬间性地取得财物.行为人迅速瞬间性地直接取得财物,以及取得
从评价角度而言,在故意与过失的判断问题上,将认识要素作为意志要素前提的通说观点存在疑问.故意与过失的区分重心在于行为人针对"构筑起违法性基础的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与认识可能性的差异,认识与认识可能性的判断属于责任阶段所要考察的内容.通常所认为的故意所具有的"认识+意志"两要素当中,只有"认识"要素才最终起到了区分故意与过失的机能,"意志"要素并非责任的内容,而是先于"认识"率先进入到了"构成要件行为"当中,并定义了行为的不法及其程度上的强弱.在诸如防卫过当、假想防卫、假想防卫过当等场合,没有必要先承认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