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y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丰富高中地理课程等,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此文对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区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利用的途径及其教学应用,最后提出了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高中地理教学;顺德区
  一、地方课程资源概述
  本文研究的是地理学科方面的地方课程资源,借鉴范兆雄在《课程资源概论》一书中对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表述,本文把地理的地方课程资源定义为:各个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地理学科的地方课程开发潜质的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以地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为内容的非常广泛的各种资源。本文将“地方”界定为佛山市顺德区,充分挖掘和利用顺德区的各种有利资源作为此次研究的地理地方课程资源,将顺德区的丰富资源与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聯系起来,充分发挥顺德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二、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利用的途径及其教学应用
  (一)联系学生生活,设置问题情境
  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是直接引出课程内容或者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种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精神,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果会让一堂课失去它本来应有的教学价值。相反,假如教师采用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来引出课程内容,而且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那么,就能在课堂的开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知识。
  (二)把地方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假如说编撰地方课程教材,开设地方课程是专家的事情,是领导的事情,那么作为教师本身,如何充分参与到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去呢?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主导者,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坚力量,应该把地方课程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既能学习书本的知识,又能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并且学会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那么,地方课程资源就能很好地发挥它的效应和作用。笔者把教材内容与顺德的地理地方课程资源相结合得出表1:
  (三)整理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相对于编撰专门的地方课程教材,整理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料是比较容易执行和实现的,教材的编撰需要经过专家领导们的讨论和分析研究,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需要通过教育部的审核等多种程序,而整理相关资料供学习阅读则是教师们能力范围之内的。课后阅读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可以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多渠道了解乡土地理。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授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尤其是学生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秘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室里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走出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去认识了解周边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能剥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笔者整理出一些基于顺德地理地方课程资源的可供参考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如表2:
  (五)开展班级活动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有关乡土地理的班级活动来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乡土地理增长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如,开展“我的家乡知多少”竞赛活动、“我爱顺德地理”征文比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把乡土地理知识渗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三、地方课程资源在顺德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课程资源观
  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学生,教学过程不是单向传输的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适当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精神,有利于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生活和建构自身的知识网络。
  教材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实用的课程资源,被众多教师认知,但除了教材,还存在着许多的课程资源可供教师们开发,教师们不应该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应该充分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顺德区的教育局和教研室应当多开设新课程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学习地理新课程的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们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
  (二)有效落实相关的准备工作
  1.教师应充分进行资源调查,掌握全面的乡土地理知识
  教师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识、智慧、能力等从而教育学生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把自身的具备的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吃透教学的知识,才能懂得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顺德当地的地理地方课程进行调查、认识、学习等,全面掌握当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并在这基础上研究如何把地方课程资源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这些乡土地理的知识。   2.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备课包括了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学过程,这是教师们开展地理教学的必经阶段,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因此,教师的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之前需要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尤其是关于乡土地理的知识储备,为教师进行资源筛选打下了基础。教师们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为了把资源和教学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备怎样的知识基础,缺乏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对哪些知识有兴趣,喜欢哪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等等,在充分了解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地理的地方课程资源和教学融会贯通,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根据掌握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资源筛选
  顺德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如今的现代化发展也迅猛飞快,可谓当地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假如教师们把收集到的资源都要用到教学当中去,无疑是费力而且难以实现的,所以说,教师们要根据掌握的地方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筛选。首先是筛选有用的资源,资源虽多,但能对地理教学起促进作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该筛选出符合课标要求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其次要把筛选出来的资源和教学内容配对好,为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资源。资源的有效筛选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突出资源的实用性。
  (三)建立资源库,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共享
  教师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教师个人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各自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开发资源,那么可以说任务是艰巨的、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这时候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可以大大提高資源开发的质量和缩短所需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们还可以在教育局、教研室等的领导下建立起顺德的地理地方课程资源库,把全区的地理教师所开发的资源集中起来、分类整理。
  (四)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也如此,在不断反复的总结和反思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逐渐加深对资源本身的理解,可以琢磨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意义等。有些资源被利用到教学当中去,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去寻找其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举一反三扩展到还没被利用到的资源上,力求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完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6]曹石珠.论地方课程资源的涵义及特征[J].湘南学院学报,2008(3).
  [7]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导刊,2003(2).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的学习,知识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通过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训练,是发展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从课内和课外出发,浅析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内外兼修  语文学习,课堂学的是基础,课外延伸的是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应内究教材文本,外集
【摘要】生物科学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发展,生物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引领着人类走向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阵地,有效引导和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越他们,并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尝试,以及开展形成学生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素养
【摘要】本文对幼儿音乐活动中“启发想象”教学策略进行了归类和整理,总结其中的规律特征,在文中分为语言启发想象、动作启发想象、声响启发想象、画面启发想象四大类,为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提供教学思路和参考价值,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启发想象;教学策略  从当前幼儿音乐教育来看,幼儿的艺术感受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
【摘要】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方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有效合理实施将可推进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改革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等,同时利于学生团结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文中就着当下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并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方法也需要跟着时代不断更新迭代,也就是教育技术要现代化,把现代教育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实践活动,使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加科学。而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决定了德育在语文学科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便基于互联网时代研究了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探讨能給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
【摘要】韶关市仁化县教师队伍轰轰烈烈开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做‘四有’好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已近两年。这项学习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对教育问题不断进行了探讨、反思,受到了许多启迪。我个人亦重新审视了自己,加深了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再一次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此,忍不住要谈谈我对教师职业的一些重新认识。  【关键词】教师;職业道德;仁爱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操问题
【摘要】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整体解读。基于散文非真实性的特点理解作品的艺术性,结合非真理性的特点体会作者的独特思考,结合非替代性的特点探索作者独特情感,基于非占有性的特点分享作者的感受。这样阅读散文才更能体现出文体特点。本文对如何基于散文文体特点,指导整体解读作了探讨。  【关键词】散文文体;整体解读;初中语文  在谈及散文特点的时候,不少学生都认为散文是一种抒发作
“我想,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这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里的一段话。这质朴的几句话却在告知我们每个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思维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本报综合消息 5月2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教学处处长张权、高中处处长李静波莅临中国教育学会调研指导工作。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副秘书长游森、张东燕、高书国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汇报学会相关工作,学会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调研会议。  吕玉刚认真听取学会工作汇报,并对学会助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他以《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重视和改革科学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成为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实践证明,教师对科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是相对容易的,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是相对困难的。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调查初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现状,研究分析目前影响生物科学史教学的主要问题,提出生物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为韶关地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