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对策的分析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大学生体育素养内涵为基础。阐述,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体育素养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因此,针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下降现状,提出诸多培养对策,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创建多维度多核体育观,摒弃单一维度单核体育观
  多维度体育观是以全面发展体育兴趣、态度和习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质健康与体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文化素养为核心目标。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有机联系、互为促进的统一整体。运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全方位体育素养,旨在实现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培养和提高。
  单一维度体育观是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评价体系以显性的身体素质、技能能力指标为评价核心,对隐性指标如: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没有充分考虑。因此单一维度体育观不能完成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体育的终身性目标。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传统教育观念,其结果必然会“事与愿违”,最终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都难以实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所以要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改变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偏低的现状,高校体育的管理者必须要单一维度体育观,创建多维度体育观。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化显著;大学生体育专项技术差异化显著;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差异化显著;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个性化需求差异化显著。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但大都不喜欢上体育课,教师上课也处于无可奈何的“被动”状态。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而且还取决于体育教学组织方式的科学性。没有适宜学生身心特点的组织方式,体育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與课外活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多维一体,散发渗透,深刻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体育素养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三、创新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锻造学生体育个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它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既要保证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又要确保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我们所说的专项课外活动具有“四个固定,一个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要有固定的体育项目、固定的活动地点、固定的指导教师、固定的活动时间,学生凭借自己的有效证件,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体育活动项目。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爱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1-2种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
  四、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卢元镇先生在70年代末就提出与运动休闲十分接近的概念,就是“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人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营造良好的校同体育氛围在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氛围中有“形成自觉、健康、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对于陶冶、导向、激励、智育教育能够产生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无形资产的巨大效能,把体育氛围带到学院生活以及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校园体育氛围具有形象、可感、具体的特点,可以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经过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氛围的影响和熏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把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当中,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和塑造。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基础胰岛素联合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疗效和安全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T2DM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体育课又是能够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强健体魄的课程,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授课环节中来,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角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繁忙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能真正放松身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让体育课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就深入探究了这一问题,分析了如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摘要在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为核心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树立正确全面的评价体系指导思想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阐述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指导思想,为今后构建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指标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素养 评价体系  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以“五个课程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体系。即以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不断提出要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的兴趣化提出已久,足球课作为校园足球项目开展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必修课之一,兴趣化教学可谓是必然的趋势。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运动技能。本文将就小学校园足球课教学兴趣化的有效性展开探究论述。  关键词校园足球 兴趣化 体育教学 足球课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小学校园的体育课程越发丰富,可供小学生选择的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下,体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也十分必要。本文将对小场地这一客观条件限制下的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小场地 体育教学  近年米,国内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很多学校中体育教学所能使用场地面积较小,系列配套措施建设水平低下是不争事实。受体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变化等因素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也需要关注教育教学
摘要为使教師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授课的语言技巧和语言功能。本文就主要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语言的技巧、教学语言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语言 教学效果 运用 技巧 功能  一、教学语言的运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