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这和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等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2017年7月8日,由中国教师报、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以“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为主题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在古香古色的敬德书院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先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调研员荣雷,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连保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等和来自全国众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展开热烈讨论。本刊采撷其精彩内容,以飨
  读者。
  研学旅行“为什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躬身践履”……这些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研学旅行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深度解读与提升。为什么要推进研学旅行?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应该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推进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荣雷调研员如是说。他指出,教育部自2013年就开始在安徽、江苏、陕西等8个省份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借鉴日本修学旅行、欧美营地教育等经验,委托开展课题研究,在进行多次的大范围的征求意见后印发了这一文件,并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加强组织管理、健全经费、落实安全责任等方面提出具体任务,旨在突出研学旅行的育人功能,运用恰当的课程方式,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高峡研究员以“建立制度,形成合理,推进研学旅行”为题,具体阐述了研学旅行的重大价值和存在问题。她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强调研究性学习加旅行,如追求革命前辈足迹的红色之旅、亲近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之旅、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多彩之旅、触摸未来世界奥秘的蓝色之旅。这对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道德规范,拓宽视野,丰富体验,增强对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她也指出,要重点解决认识、安全、经费、管理、政策、机制等问题,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可借鉴日本修学旅行中的合理、有序、配合等经验,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并服务教育,构建突出“体验”和“集体”的研学旅行运作框架,倡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研学旅行“研”什么
  由“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这个主题,我们能想到什么?想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想到阳明哲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是……王渝生先生马上想到了我国传统的哲学与科学指导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而研学旅行和我国传统的哲学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指出,我们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赢,并以意大利的科学革命之旅为例,认为对研学旅行的比较重要的两点,一是研学旅行的内容,二是研学旅行的路线选择,即学什么、如何行。最后,他借助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指出研学旅行,不管是人文性的,还是科学性的,都应兼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王先生指出文艺复兴对欧洲的科学革命起了带动的作用。在顾明远先生看来,文艺复兴不完全是科学的革命,更是思想的革命。讲到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有思维的人,思维可以改变世界。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研学旅行首先就是为了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因此,在顾先生看来,研学旅行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的思维。
  研学旅行之“术”
  “闻道致远,知行合一”,这是清华附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的名称。这门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身心健康,品学兼优,视野开阔,志向远大,胸怀天下,厚德自强。那要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清华附中人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做到校内外的结合,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姿态走向社会,知行合一。那清华附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呢?
  第一,明确考察课程的理念。通过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强调文化考察的维度,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以期可以让他们真正地走出去,主动参与合作研究,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第二,出台课程设计方案。有了明确的理念之后,在出台课程设计方案时,进一步明确文化考察的重要维度,将文化主题和综合项目形式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整合,发挥课程跨学科综合实践性的优势。
  第三,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这主要由具体教师来承担。首先是专家团队将初步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论证,形成初步的实施路线,再由具体教师针对这些路线,联系学科背景,将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和深入解读,做出指导意见方案说明。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主导者。
  第四,学生自主选择路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之前所有的准备,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最终呈现,提高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五,行前手册的制作和专题讲座的开设。手册与讲座是学校中特别有想法的教师组成团队,将各教研组提交的材料进行充分整合,选取能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且尊重学生能力,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进行整合。讲座教师都是相关领域比较资深的研究者,旨在让学生在出发前可以满载知识,带着问题和任务游学。
  第六,开展综合课程的具体实践。当有了目标和主题,学生在文化考察过程中,就会非常专注,不放弃任何机会来学习、观察、体验和领悟,触摸真正的历史存在。
  第七,进行课程评价与反馈。文化考察课程暂告一段落,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对其人格的养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在不断的体验、交流中,获得的更多的是做人本身的一种能量与能力。
  做到了健康的研学旅行,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学生不仅可以在行走中促进自己的成長,还能传播他们的小小良知与微笑善心。传承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知行合一然后才能闻道致远。本次会讲从“道”到“术”阐述了知行合一与研学旅行,其中的关键就是学什么、如何行,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孙慧
  sunjh@126.com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8日下午4点多(伦敦时间),我刚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回到住处,IPAD显示有两条未读微信。点击微信查看,一则是范文霞老师告知:“黄先生今晚8:00医治无效,走了。”一则是朱珊老师转发的黄济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顿时,我的大脑一片茫然,悲伤随即包围着我。但是,那时的北京时间已是2015年1月9日凌晨2点多,不便与国内的范老师和朱老师通话,只能期盼着北京那边早点天亮。  一夜无眠,窗
每当看到高原上新来的年轻脸庞,我便不由得想起1999年自己入藏时的那些青葱岁月……  那时,西藏的教育正处在“普九”阶段,中小学亟须补充教员,尤其是高寒地县的缺编情况十分严重。于是,我们同去的6人按需分配到山南地区的几个高寒县,有四人(三男一女)被安排到浪卡子县。从此,我们展开了一段崭新而刻骨的人生旅程。  浪卡子县是山南地区12个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一个,县城所在地海拔4400多米,虽有公路
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教育供给。北京市海淀区在坚持既有教育优势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倡导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在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看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海淀教育人的目标,从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到让更多孩子都能“上好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目标。
编者按: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德”成为热议话题。本期《专题策划》特邀相关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从基于学生“需要”的关怀伦理视角、“师爱”的内涵解读、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师德”的根本精髓与具体体现以及“尊重学生”——教师须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等五方面具体探寻“师德”的真谛,以飨读者。
在波士顿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当时我们每星期都要开一个团队会议,每次有十来人参加,其中有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学术气氛浓厚,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学术进展,特别有意思。  我初次见到先生是1994年在科学院遥感所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会议上。先生身穿黑色大衣,一进来先给大家发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点儿惶恐,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学者给所有人发烟的。后来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到UMASS Boston和波
金沙小学是这样一所学校:在这里,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同的孩子;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同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能去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不断地发现、改进、创造,是金沙小学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感到幸福的源泉。  2016年金秋的金沙小学,校园里静静地发生着某种让人欣喜的变化。学生们的课堂上迎来了不同的“新”教师面孔;教师们的课堂中,涌现了更多不同个性的“新
美国教育学家莉莉安·凯茨(Lilian Katz)教授认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在三个层面进行:知识、能力与气质,而气质是最重要的目标。福建省晋江市第四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晋江四小”)提倡气质教育,其内涵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且是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和個性化特质。因此,学校围绕“培养有气质的学生,蕴育现代化小公民”的校本课程改革总目标,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校
2013年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隆重开幕。中国比较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主席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于述胜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80后新锐王熙老师分别作为老、中、青三代教育学者的代表针对“教育的文化自觉”展开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1]”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发展、情操陶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渐渐得到重视。但是,即使一些学校投入的建设成本高,由于忽视儿童兴趣和认知发展特点等,并未发挥良好的文化熏陶的  作用。  201
激发学生自我选择与实现的  内在动力  —青岛二中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文/法少鹏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通过不断强化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来达成教育学生的目的,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  生命个体具有自身的潜能与需要,生命也有自我选择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