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能反映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教师有针对性的赛前辅导可以提高竞赛获奖率。本文通过对文华学院最近四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获奖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的特点,并就此给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应用型高校英语竞赛和英语教学全面发展提供改革思路。
【关键词】文华学院 英语竞赛 获奖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简称NECCS)是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组织的考查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竞赛活动。本竞赛旨在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精神,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选拔并奖励大学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此竞赛分A、B、C、D、E五个类别,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及本、专科所有年级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A类考试适用于研究生参加;B类考试适用于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参加;C类考试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D类考试适用于体育类和艺术类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类学生参加;E类考试适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和其他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参加。文华学院每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作为一所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英语竞赛的获奖率能够体现学院学生具备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二、获奖情况分析
1.获奖整体情况介绍。从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最近四年,也就是从2012年到2015年,文华学院总共有743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竞赛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期中获得三等奖的人数是436人,占获奖总人数的59%。有220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占获奖总人数的30%。获得一等奖的有84人,占11%。近四年总共有3名学生获得特等奖。
从图3可以看出,在获得一等奖的84名学生中,有73名为女生,占获得一等奖总人数的87%。
图4是获得特等奖的男女比例情况,三名特等奖全部为女生。
图6反应的是一等奖获得者与年级之间的关系和图5反应相同的方面是获奖学生都集中在第一,大二,大三,而大四的人数都是最少的。不同的方面表现在大三的学生获得一等奖最多,共有38名学生,占总数的45.2%。而文华学院近四年一等奖获得的总人数为84人。图5中反应出大二的学生获得最多的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在图6中,有31名大二学生得一等奖,占总人数的36.9%,居第二位,依次为大一和大四的学生。 (1)原因分析。获奖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而大四的学生最少,主要原因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一项竞赛性活动,而不是考试或者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大四的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对于学科竞赛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最紧迫的任务上,也就是考研或者找工作,而只有极个别对英语非常热爱或者想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获得更多奖项的同学来参加这一竞赛。有较多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原因还在于文华学院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文华学院大一和大二英语作为必修课,因此有老师的辅导,和英语学习的氛围,也就有更多的学生获得奖项。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最多的是大二的学生,而获得一等奖最多的是大三的学生,这个原因也不难看出,因为一等奖远远难于二等奖和三等奖。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多一年的学习,具有更扎实的英语基础,也具有更多的参赛经验,因此能获得更多的一等奖。
(2)建议与对策。对于以上这一现象,要想让更多的学生在竞赛中脱引而出,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英语教师就可以向新生介绍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让学生有所了解,给他们留下积极的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有关竞赛的题目,让学生提前熟悉这些题型。教师还可以提前对基础较强、对英语学习有主动性、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建立“种子选手库”,使其能尽早进入状态,做好竞赛的前期准备。
4.C类一等奖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关系。图7为C类一等奖的情况,也就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的情况,因为B类是英语专业,D类为专科学生,而且涉及到的专业较少,所以这里只统计了C类,即非英语专业本科的一等奖的获得情况和专业之间的关系。一等奖获得最多的专业为会计学,其次为国际贸易。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经济类的专业。经济类专业获奖学生多的原因在于学生意识到经济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英语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三、结语
通过对最近这几年的学生获奖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华学院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学生,他们体现了文华学院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更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因性施教,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继续做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组织和辅导,争取更多的学生夺取更高更多的奖项。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张琳琳.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12.
【关键词】文华学院 英语竞赛 获奖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简称NECCS)是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组织的考查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竞赛活动。本竞赛旨在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精神,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选拔并奖励大学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此竞赛分A、B、C、D、E五个类别,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及本、专科所有年级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A类考试适用于研究生参加;B类考试适用于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参加;C类考试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D类考试适用于体育类和艺术类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类学生参加;E类考试适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和其他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参加。文华学院每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作为一所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英语竞赛的获奖率能够体现学院学生具备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二、获奖情况分析
1.获奖整体情况介绍。从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最近四年,也就是从2012年到2015年,文华学院总共有743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竞赛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期中获得三等奖的人数是436人,占获奖总人数的59%。有220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占获奖总人数的30%。获得一等奖的有84人,占11%。近四年总共有3名学生获得特等奖。

从图3可以看出,在获得一等奖的84名学生中,有73名为女生,占获得一等奖总人数的87%。
图4是获得特等奖的男女比例情况,三名特等奖全部为女生。

图6反应的是一等奖获得者与年级之间的关系和图5反应相同的方面是获奖学生都集中在第一,大二,大三,而大四的人数都是最少的。不同的方面表现在大三的学生获得一等奖最多,共有38名学生,占总数的45.2%。而文华学院近四年一等奖获得的总人数为84人。图5中反应出大二的学生获得最多的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在图6中,有31名大二学生得一等奖,占总人数的36.9%,居第二位,依次为大一和大四的学生。 (1)原因分析。获奖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的学生,而大四的学生最少,主要原因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一项竞赛性活动,而不是考试或者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大四的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对于学科竞赛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觉得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最紧迫的任务上,也就是考研或者找工作,而只有极个别对英语非常热爱或者想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获得更多奖项的同学来参加这一竞赛。有较多的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奖项,原因还在于文华学院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文华学院大一和大二英语作为必修课,因此有老师的辅导,和英语学习的氛围,也就有更多的学生获得奖项。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最多的是大二的学生,而获得一等奖最多的是大三的学生,这个原因也不难看出,因为一等奖远远难于二等奖和三等奖。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多一年的学习,具有更扎实的英语基础,也具有更多的参赛经验,因此能获得更多的一等奖。
(2)建议与对策。对于以上这一现象,要想让更多的学生在竞赛中脱引而出,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英语教师就可以向新生介绍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让学生有所了解,给他们留下积极的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有关竞赛的题目,让学生提前熟悉这些题型。教师还可以提前对基础较强、对英语学习有主动性、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辅导,建立“种子选手库”,使其能尽早进入状态,做好竞赛的前期准备。
4.C类一等奖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关系。图7为C类一等奖的情况,也就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的情况,因为B类是英语专业,D类为专科学生,而且涉及到的专业较少,所以这里只统计了C类,即非英语专业本科的一等奖的获得情况和专业之间的关系。一等奖获得最多的专业为会计学,其次为国际贸易。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经济类的专业。经济类专业获奖学生多的原因在于学生意识到经济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英语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三、结语
通过对最近这几年的学生获奖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华学院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学生,他们体现了文华学院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更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因性施教,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继续做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组织和辅导,争取更多的学生夺取更高更多的奖项。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张琳琳.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