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对黑素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黑素瘤A375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黑素瘤A375细胞,经1、2、4 mg/L丹参酮ⅡA处理48 h后,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分别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A375细胞CXCR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1、2、4 mg/L丹参酮ⅡA处理A375细胞48 h后,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显示,每高倍(× 200)视野下迁移穿过聚碳酸酯膜的细胞数分别为71.00 ± 4.00、51.00 ± 2.00、37.00 ± 3.61,而细胞划痕实验显示,细胞迁移数分别为301 ± 3.00、253.00 ± 3.61、126.00 ± 7.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5.33 ± 6.51、332.00 ± 6.24,均P < 0.05),且丹参酮ⅡA对A375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随丹参酮ⅡA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均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显示,1、2、4 mg/L丹参酮ⅡA组CXCR7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 ± 0.04、0.44 ± 0.02、0.31 ± 0.0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573 ± 0.015、0.416 ± 0.011、0.260 ± 0.05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2、0.9000 ± 0.010,均P < 0.05),且丹参酮ⅡA对A375细胞CXCR7 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能力随丹参酮ⅡA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均P < 0.05)。

结论

丹参酮ⅡA可通过下调CXCR7表达抑制黑素瘤A375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喜树碱对HaCaT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0.1%二甲基亚砜处理,实验组分别用5、10、25、50、100、200 nmol/L浓度的喜树碱处理。不同浓度喜树碱作用于HaCaT细胞24、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的变化;选取10 n
期刊
目的了解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中导致复发的因素。方法对235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且已经停用普萘洛尔6个月的血管瘤患儿复发因素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35例患儿停药6个月内复发66例,复发率28.1%(66/235),其中15例属于严重复发,占复发病例的22.7%(15/66)。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服药剂量为1.5 mg·kg-1·d-1(OR =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毛囊单位提取术修复瘢痕性眉缺损的效果。方法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用FUE单株毛囊移植技术治疗30例瘢痕性眉缺损患者,包括女18例,男12例,共41处眉缺损。在耳后及颞部提取长度为5~10 mm的细软毛发,在6倍显微镜下进行显微分割,制备成单根毛囊进行移植,移植密度为20~30毛囊单位/cm2。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缺损区眉毛生长方向自然,外形良好,成活率达90%,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目的探讨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12—2015年诊断的6例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儿童和青年4例,成人2例。中位发病年龄13.5岁,平均病程8.5个月。皮损表现为单发(1例)或多发(5例)结节或浸润性斑块,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及皮下脂肪内形
目的探讨获得性指(趾)纤维角化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确诊为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发病年龄17~64.5岁(39.75 ± 17.69)岁,病程0.5~20年(4.83 ± 5.77)年,男∶女为1.4∶1。皮损表现为多形态,主要累及指、趾、甲沟,也可累及非肢端部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呈分枝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