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回归理性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九大报告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与实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政治教育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在实践中逐渐深入,也让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创新。然而在创新的背后,仍然能够看到创新政治课堂的误区。笔者在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教学误区进行了列举与分析,并就如何走出误区、回归理性的政治课堂进行了深入解析。
  一、误区一:过于追求问题的“深刻性”
  “探究性”课堂,是近年来备受教育者青睐的一种课堂模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核心本质,以此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问题“深刻性”和“探究性”的误区,认为问题只有越深奥才越有意义,忽略了问题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贴合度。例如,在介绍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时,有的老师给出了空中客车、宽体客机的话题,让学生对“一架飞机为什么需要多个国家共同生产”进行探究。这个话题的确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但对于毫无准备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说的内容并不会太多。所以,教师可将问题稍加调整,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我国目前在生产空中客车的参与度方面引出话题:当前运营于全球的空中客车几乎半数的装配中都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为什么空中客车需要与我国进行合作生产?参与合作生产对于我国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他们想到了我国的劳动资源,想到了技术落后,想到了要学习先进技术,等等,这样,“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在他们的探究中越来越清晰。过于简单与过于艰深的问题,都无法起到真正的探究作用,唯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才能够成功地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活动。
  二、误区二:过于追求话题的“广而泛”
  政治課程是针对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政治立场鲜明,政治主张严肃,但很多教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政治话题的“广而泛”的误区,常常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会产生“怎样说都不错”的模糊印象,对政治学科以及政治观点产生误解。例如,对于“某市政府面对当前突出的环保问题,提出了‘宁可让GDP减少,也要让COD下降’的口号和目标,在目标落实上大家有没有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政治话题,它的“适用性”是很广的,无论是“经济生活”模块还是“政治生活”模块,甚至于“生活和哲学”模块都适用。但这个话题如果仅仅是泛泛的提出,学生就无法确定该用哪个观点进行思考和研究。有的教师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后,他们选择了在话题前加一个限定,如从哪个角度,或者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读,这虽然使话题有了针对性,但对学生的政治思维又容易形成禁锢,导致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当添加一些“材料”,如将上述话题放在“经济生活”模块的《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里,并添加一个前提信息:某地区由于过于盲目地进行化工行业发展,一些企业专门钻政府监管和法律的“空子”,偷排“三废”,所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站在经济角度去解读。
  三、误区三:过于追求情境的“新、奇、特”
  同样是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某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智利民众举行的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规模游行活动,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经济全球化,大家认为它是风险还是机遇?虽然该教师通过丰富的影音资料,以及典型的反全球化事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参与问题讨论的学生并不多,那是因为老师选择的这个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意识不到它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虽然会被视频内容所吸引,但更像一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旁观者,无法融入角色中去进行深度思考。过于追求情境的“新、奇、特”,结果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想让学生侃侃而谈,只需要用“结合自己在日常中的所闻所见,说一说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样的一句话就能让学生立刻将政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越是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探究和思考的触发点越多,学生越爱说、能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前夕的讲话中提出了“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奋斗精神”的要求,并强调青年应“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是对青少年的期望,同样也给政治教育者提出了要求,要踏实践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走出传统教学以及过度解读新课改的误区,用创新的理念与正确的态度,给新时期的青少年上好政治这堂课。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诞生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机器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从人工智能领域被引用到教育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开展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表了《学习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试卷在保持江苏高考命题特色的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深入推进新高考方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201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改革开放40年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及自我生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教学内容较浅,没有知识方面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内心唤起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这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首要目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利用5—10分钟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的高人气,录制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热情和信心。  一、微课的特点  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等特点。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
湛江市体校2016级高一学生为76人,其中达到市高中体育生录取分数线351分的为16人,其余为降分录取。降分录取的学生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具备体育大学单招资格。高二、高三年级情况大致相同。从学生的文化成绩来看,基础相当薄弱。学生文化知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体校是半天上课,半天训练,学习时间短;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长时间外出打比赛耽误课程等。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在高中体育生的历史教学中,本着解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共向公众开放了三个展区:精品文物展区、模拟考古展区、青铜器复制展区。虽然其中的模拟考古展区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充分表现出了人们对这种室外活动的兴趣。在参观之余,很多游客提出疑问:这种模拟考古会不会让不怀好意的人学会了盗墓?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模拟考古展区向公众开放的意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
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做课堂主人。  背景 《整体建构自主高效课堂》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学习内容,都有待于学习主体的内化,没有学习主体行为上的参与,认知上的思考,情感上的投入,也就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地球的面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虽然同学们已经了解
【摘要】本文以教育生态学和课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析生态课堂的内涵、追求和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材适改,改变互动方式,设计和谐的教案、制订多元化生态评价体系,以此打造高职旅游英语的生态课堂模式,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生态教育学;课堂生态学;高职旅游英语;生态课堂;构建  【作者简介】李艳春(1975.07-),女,汉族,河南兰考人,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人文与外语系,讲师,硕士,研
一、创设情境的意义  1.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条件。这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的外在特征是:和谐、热情、深刻、扎实。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般融进课堂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
一、PCK概念  PCK,即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者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简而言之,PCK为教师根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采用最佳方式让学生学会该学科某个特定的原理、规律与认识观等,并让学生将该内容心理化的一个过程。  二、基于PCK视觉下课堂环节对比  PCK视觉下的课堂实质是“转化”。首先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设计,再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合适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