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朗读的论述已有不少,我们应在朗读学、阅读学、教学论的视野中对其进一步全面认识,唯其如此,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有效。朗读,是朗读者建立在生命意识之上的,依据固有的文字语言,借助朗读技巧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声语言的精神活动[1]。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始终与品味语言、唤醒生命意识、展开丰富的精神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
朗读面对着的是“固有的文字语言”。朗读,很大程度上是代作者言,是要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探究明确,并与作者的精神共鸣、共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道理正在于此。
如朗读莫怀戚《散步》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们体会着作者对生命的敬重,对母亲的敬爱,朗读“又”时那庆幸中的欣喜自然要表达,而我们是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人之老”死去了,“吾老”虽“又熬过”,应该不能读得太欣喜,更何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有“喜”还有“惧”,“欣喜”岂止是欣喜?朗读整个句子,有欣喜,但,是淡淡的。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感受相结合
朗读与理解感受互为表里,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一方面强调“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2],一方面明确“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并进而指出“通过朗读,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3],《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朗读,必须引发学生来自生命意识中的对作品的切身感受。这里还必须注意到“自己”,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的行为,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活动,如《课标》所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来看窦桂梅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4]:
生:……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下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 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 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 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生:我感到一阵阵的心痛!
师:那就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再读吧。
生:1860年10月6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放火焚烧”“三天三夜”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呈现出朗读与理解感受的有机结合:先由大到小,将三天三夜具体化为8 640个半分钟,再让学生明白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以后,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而且,刻意以“无声”方式播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烧焦的梁檩带着火苗往下砸,名画珍玩在大火中哭泣,精美巨大的建筑在坍塌……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痛苦地交织……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由小到大:“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教师的引导如此细密,学生的理解感受怎么会不深刻、精细?建立在深刻、精细理解感受基础上的朗读,自然会富有强烈的感情。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主动追求对文字语言的音声化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语言的角度看,朗读把内隐于文字的语音外显了,再现了,朗读之于阅读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外显、再现的语音“首先具备一种能够渗透和震撼所有神经的力量”[5],由于它“与人的自我意识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就是自我意识本身”[6],所以才渗透和震撼着朗读者、听读者的所有神经,朗读时不可不主动追求。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7]:
师:……这一段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生:“危急”的。
师:这种危急是突然发生的,声音应该怎么来表现?声调应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场事故发生在什么时间?凌晨,人们都在睡梦之中的时候,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种气氛应该怎么营造?紧张,那么用什么语气来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呢?要低一点,而且要快一点,是不是很快?
生:不是。 师:不很快,而是要略快。语调里面应该带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我们这一组同学一起念念。
(第一组朗读)
师:很好,有这么点气氛了。(对第二组)你们这一组的哪位同学尝试一下?(一女生举手)好,一位女船长。怎么样,我跟你对话,我做你的下手可以吗?
(师生对读)
(生鼓掌)
师: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这就把当时海水淹了机器,船马上要沉没,甲板上人们惊慌、叫喊等背景,从这种对话的状态中衬托表现出来了,具有了形象、生动的特点。当然不是扯破嗓子喊。这是朗读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的船长“犹如铁铸”一段该是怎样的朗读基调?
生:该低沉一些吧,表现人们的崇敬、哀悼,表现他(船长)的高大和威严。
师:很好,完全正确。语速略微慢一些,吐字用力、清晰。
(第二、三组朗读,师指导)
“声音”是要有讲究的,“声调”“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甚至到“不很快,而是要略快”都是有讲究的。“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又“不是扯破嗓子喊”,这都是对文字语言音声化的追求。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有技巧的,而且朗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毫无疑问具有艺术的诸多特征,朗读技巧就是媒介物。朗读,正是借助朗读技巧才创造出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声语流。《课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就体现着对朗读技巧的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朗读技巧的训练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切戒就技巧要求技巧,甚至技巧先行。王尚文先生在其《语感论》中曾谈到这样一种我们并不陌生的现象,“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只是指导他们这一句要读得慢,那一句要读得快,这个词儿要重读,那个词儿要轻读……如此等等,结果费了不少时间和气力,效果还是很不理想”[8],这正是犯了就技巧论技巧,技巧先行的错误,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王先生进而作了如下的分析:“教师的教学不理想,是因为不从启发学生的认识、诱导学生的情感入手,试图在认识、情感不与之同步的情况下单给学生的语感来一番梳妆打扮,除了徒劳无功或矫揉造作,绝得不到别的结果。水涨船高,语感之船只能浮在体验、认识、情感的水平上。[9]”二是要注意各种技巧的融合,以张颂《朗读学》体系为参照,技巧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种,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某一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几种技巧综合的训练,融合起来运用。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断[10]:
师:……接下来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把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从我们的声音、语气、语调等当中表达出来,因为,是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对吗?好,准备,起——
(生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同学们读出了自己的心声!哎——,你发现没有,妈妈这些话都是说给谁听的?在题目中怎么说?
生(众):是说给“你们”听的。
师:刚才我们说了,这里的“你们”都有哪些人呢?
……
师:无论妈妈她是否看得见我们在做些什么,听得见我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作为孩子,我们总是妈妈心中最为重要的一份牵挂!你看,妈妈最后一段话是怎么说的呢?——“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一停一顿,似乎连话也说不连贯了,你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这位母亲担心得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心情有一种焦虑、不安,有一种心潮——
生:起伏,应该是这样的。
生:她心中有一块石头,是放心不下她的孩子,所以说话也吞吞吐吐了。
师:是吞吞吐吐还是由于内心焦虑、激动?
生:应该是焦虑、激动。
师:是的,是牵挂,让妈妈焦虑、担忧、心潮起伏。这样好吗,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语气上要带点激动,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要记住,孩子是妈妈心中的至爱!我们读一读,“世界啊”预备,起——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对,不错,我觉得我们可以读得跟刚才有一点不一样,不一定把声音全部——
生(众):放出来……
师:对,要有一点压抑、焦虑的感觉,再来一下,“世界啊”——
(生仿读课文最后一段)
显然,这里所训练的是“声音、语气、语调等”这些技巧,但这训练必然以“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为基础,和“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的情感调动密切融合,而带点激动的“语气”是与不一定全部放出来的“声音”等结合着训练,融合起来运用的。
王尚文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未必‘未闻读书声琅琅’,但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他对朗读的性质认识不足关系密切,认识不到位就造成指导错位,指导错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1]”只要我们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朗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灵活多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实现《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普遍有效提高,我们就能早日使“正确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佳的方法”[12]成为现实,进而实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13]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4.
[2][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30.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7-158.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6][8][9]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9,439.
[7][10]朱震国.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朱震国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68-269,292-293.
[11][1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3,242.
[13]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01:08.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马赞)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
朗读面对着的是“固有的文字语言”。朗读,很大程度上是代作者言,是要更好地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探究明确,并与作者的精神共鸣、共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道理正在于此。
如朗读莫怀戚《散步》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们体会着作者对生命的敬重,对母亲的敬爱,朗读“又”时那庆幸中的欣喜自然要表达,而我们是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人之老”死去了,“吾老”虽“又熬过”,应该不能读得太欣喜,更何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有“喜”还有“惧”,“欣喜”岂止是欣喜?朗读整个句子,有欣喜,但,是淡淡的。
二、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感受相结合
朗读与理解感受互为表里,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一方面强调“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2],一方面明确“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并进而指出“通过朗读,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3],《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朗读,必须引发学生来自生命意识中的对作品的切身感受。这里还必须注意到“自己”,朗读是朗读者自己的行为,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活动,如《课标》所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来看窦桂梅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4]:
生:……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下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学生答4 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 320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回答8 640个半分钟)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全体静场,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学生感觉长)
生:会烧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
生:圆明园本来就在北京的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所以,可以想象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生:我感到一阵阵的心痛!
师:那就把感受送到课文中再读吧。
生:1860年10月6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放火焚烧”“三天三夜”的教学设计,生动地呈现出朗读与理解感受的有机结合:先由大到小,将三天三夜具体化为8 640个半分钟,再让学生明白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以后,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而且,刻意以“无声”方式播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烧焦的梁檩带着火苗往下砸,名画珍玩在大火中哭泣,精美巨大的建筑在坍塌……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痛苦地交织……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由小到大:“把这8 640个半分钟加起来,而且是在1万个教室这么大的面积同时燃烧8 640个半分钟啊,想象一下”,教师的引导如此细密,学生的理解感受怎么会不深刻、精细?建立在深刻、精细理解感受基础上的朗读,自然会富有强烈的感情。
三、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主动追求对文字语言的音声化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语言的角度看,朗读把内隐于文字的语音外显了,再现了,朗读之于阅读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外显、再现的语音“首先具备一种能够渗透和震撼所有神经的力量”[5],由于它“与人的自我意识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就是自我意识本身”[6],所以才渗透和震撼着朗读者、听读者的所有神经,朗读时不可不主动追求。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7]:
师:……这一段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生:“危急”的。
师:这种危急是突然发生的,声音应该怎么来表现?声调应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场事故发生在什么时间?凌晨,人们都在睡梦之中的时候,这种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种气氛应该怎么营造?紧张,那么用什么语气来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呢?要低一点,而且要快一点,是不是很快?
生:不是。 师:不很快,而是要略快。语调里面应该带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我们这一组同学一起念念。
(第一组朗读)
师:很好,有这么点气氛了。(对第二组)你们这一组的哪位同学尝试一下?(一女生举手)好,一位女船长。怎么样,我跟你对话,我做你的下手可以吗?
(师生对读)
(生鼓掌)
师: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这就把当时海水淹了机器,船马上要沉没,甲板上人们惊慌、叫喊等背景,从这种对话的状态中衬托表现出来了,具有了形象、生动的特点。当然不是扯破嗓子喊。这是朗读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的船长“犹如铁铸”一段该是怎样的朗读基调?
生:该低沉一些吧,表现人们的崇敬、哀悼,表现他(船长)的高大和威严。
师:很好,完全正确。语速略微慢一些,吐字用力、清晰。
(第二、三组朗读,师指导)
“声音”是要有讲究的,“声调”“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甚至到“不很快,而是要略快”都是有讲究的。“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嗓音扯着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又“不是扯破嗓子喊”,这都是对文字语言音声化的追求。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有技巧的,而且朗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朗读,毫无疑问具有艺术的诸多特征,朗读技巧就是媒介物。朗读,正是借助朗读技巧才创造出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有声语流。《课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就体现着对朗读技巧的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朗读技巧为重要内容。朗读技巧的训练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切戒就技巧要求技巧,甚至技巧先行。王尚文先生在其《语感论》中曾谈到这样一种我们并不陌生的现象,“有的教师面对学生……只是指导他们这一句要读得慢,那一句要读得快,这个词儿要重读,那个词儿要轻读……如此等等,结果费了不少时间和气力,效果还是很不理想”[8],这正是犯了就技巧论技巧,技巧先行的错误,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王先生进而作了如下的分析:“教师的教学不理想,是因为不从启发学生的认识、诱导学生的情感入手,试图在认识、情感不与之同步的情况下单给学生的语感来一番梳妆打扮,除了徒劳无功或矫揉造作,绝得不到别的结果。水涨船高,语感之船只能浮在体验、认识、情感的水平上。[9]”二是要注意各种技巧的融合,以张颂《朗读学》体系为参照,技巧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种,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某一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几种技巧综合的训练,融合起来运用。
来看朱震国节选自《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断[10]:
师:……接下来我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把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从我们的声音、语气、语调等当中表达出来,因为,是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对吗?好,准备,起——
(生齐读)
师:为自己鼓掌!同学们读出了自己的心声!哎——,你发现没有,妈妈这些话都是说给谁听的?在题目中怎么说?
生(众):是说给“你们”听的。
师:刚才我们说了,这里的“你们”都有哪些人呢?
……
师:无论妈妈她是否看得见我们在做些什么,听得见我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作为孩子,我们总是妈妈心中最为重要的一份牵挂!你看,妈妈最后一段话是怎么说的呢?——“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一停一顿,似乎连话也说不连贯了,你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这位母亲担心得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心情有一种焦虑、不安,有一种心潮——
生:起伏,应该是这样的。
生:她心中有一块石头,是放心不下她的孩子,所以说话也吞吞吐吐了。
师:是吞吞吐吐还是由于内心焦虑、激动?
生:应该是焦虑、激动。
师:是的,是牵挂,让妈妈焦虑、担忧、心潮起伏。这样好吗,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一下,语气上要带点激动,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要记住,孩子是妈妈心中的至爱!我们读一读,“世界啊”预备,起——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对,不错,我觉得我们可以读得跟刚才有一点不一样,不一定把声音全部——
生(众):放出来……
师:对,要有一点压抑、焦虑的感觉,再来一下,“世界啊”——
(生仿读课文最后一段)
显然,这里所训练的是“声音、语气、语调等”这些技巧,但这训练必然以“我们对妈妈的一番理解和感激”为基础,和“妈妈给了我们世上最温暖的爱”的情感调动密切融合,而带点激动的“语气”是与不一定全部放出来的“声音”等结合着训练,融合起来运用的。
王尚文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未必‘未闻读书声琅琅’,但很少听见朗读声,却是实情。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挤占了讲解的时间,多读不如多讲。这与他对朗读的性质认识不足关系密切,认识不到位就造成指导错位,指导错位就不能发挥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11]”只要我们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朗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灵活多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实现《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普遍有效提高,我们就能早日使“正确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佳的方法”[12]成为现实,进而实现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13]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24.
[2][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3,30.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7-158.
[5]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3.
[6][8][9]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9,439.
[7][10]朱震国.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朱震国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68-269,292-293.
[11][1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3,242.
[13]巢宗祺.应该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01:08.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