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椰城》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韩芍夷,女,海南文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椰城》杂志社副编审。现供职于海南智略四史研究院。出版小说集《城市无梦》 《目光里的对峙》 《倾听咖啡屋》,长篇小说 《驿动的年轮》 《伤祭》 等。此外,还在 《文艺报》 《中国国家地理》 《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曾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文学双年奖作品一等奖等。
  我是1988年7月从工厂调到海口市文联的,当时是编辑市文联主办的公开发行的文学小报《椰花》,主编是时任海口市文联副主席的陈洪冈先生(已故)。后来《椰花》停办,市文联又申办《椰城》杂志。1991年创刊时,是内部刊物,1993年获得了公开发行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成了海口市首家公开发行的杂志。我从《椰城》诞生之日起,就在杂志社当编辑,从事编辑工作26年,编辑、审读稿件计有上千万字。对采用的稿件大多数都给作者回复,有作者上门要求对作品提意见,也尽量热心点评,努力与作者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朋友关系。
  1993年,为了庆祝《椰城》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椰城》杂志社在海口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椰城之春”笔会,请来了张抗抗、谌容、叶楠、池莉、赵玫、周明、刘舰平、顾艳、黄康俊等名家。发表在1993年第1期的张洁的中篇小说《她吸的是带薄荷味儿的烟》,被当年的《小说月报》转载。早期的《椰城》,叶蔚林、韩少功、张承志、蒋子丹、陈剑晖、晓剑、孔见、喻大翔等老师都曾赐稿支持这份年轻
  的文学杂志。
  1996年,《椰城》开了一个栏目“小说100家”,专发全国各地知名作家的作品,林白、何立伟、张梅、西篱、和谷、杨沐等都赐稿支持这个栏目。《椰城》最初的办刊宗旨是培养本地作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的阵地。其实也就是为青年作者的成长做最基础的工作。这么多年来,确实也发表了不少海南作者的作品。比如在1993——1994年期间,《椰城》有一个栏目叫“海石花”,这个栏目每期会选一位作者的作品,配上文学评论,崽崽、李少君、符浩勇、等都在这个栏目发过稿,张浩文、陈海燕曾为该栏目的作者写过不少的评论。这种形式较活跃,对作者和读者都起到推动的作用。
  从1998年第5期开始,《椰城》还与海南省青年作家协会联合开了一个栏目——“新生代”,每期发一篇海南青年作家的作品,配上评论(由黄辛力写)。当时是李少君提的这个建议。如艾子、王卓森、莫晓鸣、潘乙宁等都在这个栏目发过作品。同时,《椰城》还开过“校园文学”“青春文苑”栏目,专发大中小学生的稿,与海南农垦中学、海口市一中开过笔会、研讨会。
  我认为,名气再大的作家,在文学上迈出第一步时,总有青涩的时候,需要类似《椰城》这样的杂志来发表他们不太成熟的作品。如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处女作就是发表在保定市文联主办的《莲池》杂志上的。可以这样说,早期本省的作者,我大多数都认识,而且都在《椰城》上发过他们的作品。以往的《椰城》,在扶持海南青年作者上,做了该做的事。
  青年作家的成长是需要扶持的,尤其是那些在基层的青年作者。在杂志上发表作品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巨大的,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强。这让我看到作为一个文学编辑的价值,也因此不再小看《椰城》这份不太出名的杂志。凡事都有起点,《椰城》就是无数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人发表作品的最初平台。往往一篇文章、一首小诗都能影响人的一生,现在回头看,当初不少积极投稿给《椰城》的写作者,目前大多还在文学界耕耘,不少人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文学杂志好似公益事业,像学校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一样,让文学写作者在这个园地里开花结果,使海南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也许跟我个人的写作经历有关系,我始终认为,一个地区的文学事业的发展,除了名家之外,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是不能忽略的,他们是文学事业的基础,是文学未来的新生力量,即便他们不是很有写作天赋,成不了名家,但有他们在,文学花园里的红花才有绿叶衬,生态才蓬勃。唯有名家独秀的文学事业,不是繁荣的文学事业。
  《椰城》除了给作者提供发表的机会外,还开笔会,请老师讲课,对作者的作品提意见、改稿等,让大家在采风的同时,共同探讨,相互交流。1991年10月10日至16日,《椰城》编辑部和海口市作协在新盈农场举办小说创作笔会,笔会其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洋浦港和东坡书院。笔会得到了新盈农场领导的大力支持。
  1996年8月29日至9月1日,《椰城》杂志社在万宁东兴农场开笔会。1998年6月11日至6月14日,在琼海市开笔会。其中有两次笔会都得到了有情怀的企业家丘名广的支持。植展鹏也曾资助《椰城》在乐东尖峰岭开笔会。
  同时,《椰城》杂志社的领导重视走出去交流。1991年5月,我被派到桂林参加漓江出版社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各市县文联主办的期刊会。1992年11月到大连市参加大连市文联主办的第二届期刊会,扩大了我的视野,促进了与会人员的交流。
  主编钟南平带我们去成都、银川参加全国书展,从书展中学习别人的办刊经验,看到了《椰城》的不足。社长潘善武带队到长沙、福州、厦门文联调研文联主办的杂志改制后的状况,从中看到《椰城》与其他杂志的不同。
  为了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编辑水平,1994年3至7月,主编林世治同意让我带薪脱产到北师大作家班进修; 2009年3至7月,经省作协推荐,社长、主编欧大雄同意我带薪脱产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两次的北上学习,收获是多方面且长久的,比如说在学习上,在思考上,在视野上,在友情上,在人生体验上。其间,我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人看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人的善于思考,学习他人的刻苦勤奋,学习他人一切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我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单位的培养与领导的关怀。
  在写作方面,虽然我的处女作发表在《海南日报》副刊,是小小说。第一次在刊物发短篇小说是在《天涯》杂志,但我在《椰城》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机关本无事》,后来陆续在《椰城》发表短篇小说《夏夜里的卡拉OK》《目光里的对峙》等,对我的鼓励也是很大的,对我能够坚持写作起到关键作用,从小小说起步,到中短篇小说,再到长篇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文学创作的永无止境,以及文學给予人内心的辽阔,疆域宽了,策马奔腾的场地就大了。2003年10月,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作为写作者,我对《椰城》心怀感激。
  《椰城》的30年,见证了海南文学的发展,见证了一批批作家的成长,也见证了文化与媒介的变迁。早期作者的来稿是手写的,版式需要人工画,排版是铅字。后来来稿是电脑打印的文稿,再到电子文档,排版也是用电脑来排了。在互联网的传播之下,作者给《椰城》杂志投稿更为快捷和方便,作者群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本土作家为主到现在的以外地作家为主。比如,2011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独自编稿的这个时段,每期《椰城》会发大概二十来位作者的稿件,但这里只有四五位是海南作者,其余的都是外地来稿,但给海南作者留一定的版面是必需的。电子版杂志以及我每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的杂志目录,让外地的一些文学爱好者了解到《椰城》这个平台,使外地来稿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我爱好文学,刚好又在文学杂志当编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我感恩《椰城》,她让我这辈子有业可就,让我晚年有了些购买柴米油盐的退休金,还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写作爱好,真好!
其他文献
乡下出殡的队伍响起樂器  有人又走了,我曾在北方  看到乌鸦腾飞,一个冬天  总会有人告别,他们总想做  最后一个走的,哪怕天色已晚  同样,我在拉萨河谷  看到秃鹫盘旋在天葬台,每一次俯冲都会  带走人世的痛苦和磨难  天空熄灭了,我擦着眼泪回到书房  “我原谅  爱无法原谅的事物。”①
山中的兰花草  在山坡上,高过其他的草  它清瘦的花,高过叶片,但低于它头顶的松枝  这边草丛里的兰花  与小溪那边草丛里的兰花  还有岩石后面的兰花  这么多的兰花  山外来客  没看见兰花之前  三里地之外,早已被  兰花的清香  洗净了内心的芜杂  老黄牛  老黄牛,慢吞吞地走过  村前的浮桥  比它还缓慢的,是父亲  落日,像一个红色的皮球  正被河水冲着向西流去  父亲,推开院门的时候 
江水在冬天下降了很多  岸边露出了大小怪异的石头  江风硬,把石头风干成自己的作品  江水流,听不见呻吟  我坐在江边的石头上  和石头一起凝望清澈的江面  久违的艳阳瞬间从我身上滑落  江水竟漫上我的脚  我换了一块高处的石头重新坐下  重新打量了江水。江水又追上我的脚  一会儿又漫过了屁股底下的石头  很快,很猛  这硕大的身体,摇晃竟这么自由  在我不经意间  春城  被孕育的空氣,唱响了鸟
樱花  遥看是雪近看无,一夜缤纷满帝都。  绚烂枝头三日闹,温柔梦里几回铺。  含情粉靥迎痴客,隔岸黄鹂笑老夫。  香缈风回怜自影,谁家玉笛泛春湖?  蘆花  荒汀野岸欲何求?浥露凝霜傍水悠。  不共鹬争苍鹭舞,焉能剑断浊江流?  翻来絮浪无穷白,掸去尘埃别样秋。  忍送高天南旅雁,风前月下霰梢头。
树叶坠落后  吐露山的嶙峋与陡峭  灰白枝干,凛冽岩崖  落叶树,针叶林,斑斓  重叠的山峦——  新月天空下,村庄那么静  仿佛只有滞留的暮色和暮色掩映的  屋宇——细碎远去的鸟,低吟浅唱的涧  衬起拱桥边的树丛和阴影,河水流淌  轻慢时光,鸡鸣犬吠、白菜红薯在村中  徜徉,白胖的冬瓜和黄红的南瓜伫立  门前,荷锄归来的人,远方回乡的人  眼含暖意,辨出炊煙里劳作的双亲  萝卜、白菜、红薯堆叠,
群母  迎面相逢  她穿着白衬衫  身材矮小,眼角向下耷拉  但眼神安定,略带一丝忧愁  仿佛我的某件事仍悬在她的心上  我们缓慢地擦肩而过  有那么一瞬,她用母亲的视角  看了我一眼  拐过墙角  在另一条街上,远远地  又看见形神像我母亲的母亲  在菜市场、在公园和街头  我看见许多像我母亲的母亲  竟一时愕然,感觉世上走着我的群母,一如经典所示:她们、他们和它们,都是曾经的我的母亲  心,包
三十而立,《椰城》创刊30周年了!  《椰城》是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月刊,专门发表纯粹文学体裁作品,《椰城》是只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的期刊。  在中国,文学期刊多达两百家(公开发行)以上,而省会城市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期刊,如昆明的《滇池》、沈阳的《芒种》、哈尔滨的《小说林》、广州的《广州文艺》、武汉的《芳草》、南京的《青春》、成都的《青年作家》等。  在中國的特定观念里,文学期
作者简介:曹银桥,笔名拾月,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当阳人,现居海南海口。作品散见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星星》 诗刊、 《延河》 《回族文学》 《椰城》 等报刊。  和《椰城》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一次文学沙龙活动。  朗诵艺术家思凡老师把我拉进沙龙筹备微信群的时候,我的预感告诉我,这是我离文学世界大门最近的距离。  于是参加沙龙的那一天,我特地早早起床,穿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西装,梳着一丝
作者简介:周荣,男,70后,江苏泰兴人。转业军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说起来,认识《椰城》有些误打误撞,却满是美好的回忆!  2018年,我萌生了加入作家协会的念头,但不知道从何入手,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海口市作家协会的办公电话,厚着脸皮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作协秘书长,也是《椰城》文学杂志的办公室主任周丽虹。  电话里我自报家门,表达了想了解加入作协的有关流程,周秘书长比较热情
作者简介:陈云飞,汉族,出生年月1970年9月10日,籍贯海南东方市,现供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第一次与《椰城》的邂逅,是1991年,我刚到通什市(现五指山市)读大学的第二年。有一天傍晚跟同学到街上去散步,在路边的一间报刊亭里看报纸时,无意间在货架上发现了一本《椰城》。这一次的不期而遇,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我知道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海南,能够有自己编辑出版的杂志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