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院子,三间房子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o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恰逢计划生育严查期,于是,极度不安的母亲为了让我顺利出生,驾起驴车赶了六十里路,把我藏在了我大姨家。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就与那一座院子和三间房子联系起来,很难分割。
  记得院子里有猪圈,还有一片糖萝卜地。房后是玉米地,冬天的时候,那些熟透的玉米会被掰下来,留下的杆子立在寒风里,或者被砍下来填进灶台,点燃后散发温热。
  在玉米地与老房子连接的地陇上,有过一个很深的兔子洞,老兔子被家里的黑狗咬死后,我和母亲就将洞里的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兔子抱回家。厨房里有一个破旧的风箱,我把那几只兔子放进风箱,安全而且暖和。
  或许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养护经验,不久它们夭折得只剩下一只,纯白色。于是我对它格外珍惜,爱护得很。
  春天到来,土地开始松软,我和母亲在老房子的墙角挖了一个深坑,母亲说兔子的打洞能力很强,于是又在坑里铺了一层红砖。挑了最柔软的的干草,铺在地砖上,
  陕北的春天风沙很大,还没有完全长全的树叶被风吹得零落。戴着防风纱巾的母亲一手叉着腰,另一只手里握着铁锹对我说,兔子长大了会生很多小兔子,她要留下几只亲手养育。兔子有些慌乱地在它的新家里嗅着,熟悉着环境。
  后来每次放骡子的时候,我都不忘给白兔拔一些鲜绿的草。等到菜园里的油菜和白菜长得稍大一些,我瞒着母亲拔下草来给兔子改善伙食。
  我偶尔会把它从窝里抱出来晒晒太阳,或者抱到晒粮食的大场上向同龄的孩子炫耀。邻居明明年纪最大,个子也高,所有小孩子都听他的号令。他不喜欢我这个外来的小孩,就像他父母不喜欢我母亲一样。
  那个时候的陕北农村还很贫困,吃鲜肉的次数少,只有赶集或者节令时才能解馋。谁家买了鲜肉,都会给附近的邻居送一小碗。明明家离我们最近,没给我们送过一次鲜肉。反倒是母亲,每次吃肉的时候,都会用很大的洋瓷碗装一碗让我给他送去。肉块都很大,连着骨头。这是讨好的表示。无依无靠的单亲外来户受到排挤是再寻常不过的。
  夏天,我的白兔子已经长大,到了可以交配的时候。明明到我家的兔窝“视察”一番,说要借兔子给他们家的母兔配种。我和母亲让他把兔子带回了家,说好过几日便还回来。
  夏季的农村很忙,每天放学回家帮大姐干完地里的活之后,我就会拿着手电筒跑到明明家看我家的兔子,他们家的兔窝也在墙角。我不跟他们打招呼,只是看一眼就离开。他家的狗察觉到我的存在,但不会叫得太大声,也许它知道我才是这兔子的主人。秋天的时候,母兔下了一窝小兔子。
  兔子在他们家待得太久,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决定去要回我的兔子。母亲告诉我,她打算从姥爷家要一只母兔,到第二年春天,我们家的兔子也会和明明家的一样多。
  我翻过低矮的围墙,来到兔子窝旁边。小兔子已经很大,兔窝有些拥挤了。我告诉明明要把兔子抱回家,還向他炫耀了母亲的打算。他拿着一个苹果从屋子里走出来,没说话,只示意让我回去。我知道了他的意图,他是要霸占我家的兔子,就像他父母把我们两家公用的地陇铲平种菜一样。
  忘记和他争执了多久,能够回忆起来的,是我被打得流了鼻血,又眼睁睁看着他抢过兔子,用一根粗木棒在兔头上敲了好几下,声音清脆。兔子在空中蹬了几下,身子舒展开来,被丢在地上,再没动弹。
  母亲闻讯而来,只是客气地回复了明明母亲的道歉,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被打死的兔子,离开了。回到家后,母亲给兔子剥皮,姐姐忙着拾捡柴火。我坐在院子里,直到天黑。回过头看向那三间房子,只有厨房透出轻微的光亮,母亲戴着围裙忙碌着,灶火已经亮堂了起来。
  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这微亮的房子、冷清的院子就是我的家,这发生的一切就是我的生活。
  我端着满满当当的一碗兔子肉送去明明家。黑狗闻到了兔肉的香味,开始对着我狂吠。我把母亲交代的话一字不差地说给明明母亲,她回屋子给我端来一盘苹果,让我拿回去吃。
  我端着苹果回到院子里,看着月光照在三间房屋上,偷偷地哭了。
  二
  那三间房子已经有些年头,夏天每逢下雨,大房就会漏水,炕上和地上也会摆满大大小小接水的盆子。屋里没了下脚的地儿,母亲干脆带着我们仨去厨房炒瓜子——每到下雨天,我们家都会炒瓜子。
  姐姐在烧火,她一手往灶膛里喂柴火,一手拉着风箱,动作很小。我看着灶火把姐姐的衣服和头发都照得变了颜色,很温暖。母亲也很温暖的样子,她套上黑色的围裙,没有用铲子,而是抓着一把筷子,翻炒着锅里的瓜子,声音密密麻麻地响,很热闹,她又回过头来对我和姐姐说,等庄稼收拾停当,卖了钱,把这个老屋子收拾收拾。
  玉米掰了好些日子才收回到院子里,糖萝卜也是,向日葵已经收拾好了,还没晾干就有城里来的人收走了,价钱不错。于母亲就真的开始盘算着修房子,她说要从房顶开始,油毡太贵,铺几层塑料布,再往塑料布上盖上一层胶土,和油毡的防漏效果就差不离了。
  那是冬天的第一场雪,不算大,薄薄地落在地上,温度已经很低,没能消融,留住了。村子的南头是一个镇子,有几座二层小楼,每次的集市都在那里。那天母亲坐着邻居的拖拉机到集市上买塑料布,还有过冬的用品。
  很晚,母亲被人送回了家,右脚肿得很厉害,颜色乌青。她从拖拉机上摔了下来,也不知道骨折与否,被抬回家来。
  母亲和姐姐很伤感,房子修不了了,但塑料布已经买回来了,如果不好好防护,很可能被风化,浪费了钱。
  房子还是要修的。我说。
  我和姐姐们接手了修房子的事。把胶土运回家再铺上房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中途还出了一次意外。
  大姐在厨房给母亲做饭的时候,被漏电的电线击中。等我赶到的时候,她已经躺在地上,没什么意识了。大姐头发毛糙,手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绝望和恐惧瞬间淹没了我。我疯狂地摇晃着大姐,身子颤抖起来,直到她苏醒过来,我才放肆地嚎啕大哭。   家里的主力都卧床休养,剩下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母亲说,修房的事以后再说。
  房子是一定要修的。我说。
  在胶土还没有被冻实之前,我和二姐驾着骡车到村子西头的水塘边。无论村里谁家盖房子、修房子,都会到塘边取胶土,这儿的胶土黏性很好。舅舅赶来帮我们把胶土搬到房顶上,铺好塑料布。弄停当后从房顶上下来。我心里有了很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来年下再大的雨也不用拿盆子接水了。
  母亲没有评价工程的好坏,只是说了句:呀,我们蓉蓉和辉娃长大了!
  三
  村子里陆续有人外出打工,留下一片又一片土地。母亲把那些空留的土地包了下来,每一亩地的租金是两袋玉米或是别的。母亲又和我们在院子的北边开了一小片地,翻好几遍,撒上粪,再翻回去。我们在那一小片地上种了第一拨儿西瓜。
  突然就觉着日子红火了起来。
  同样这样想的,还有很多父亲的债主。
  我似乎已经忘记了父亲的存在。他欠下许多赌债。母亲当年带我们离开,也是不想与他和债务有牵扯。可在我们家收成最好的时候,那些债主就结伙来向母亲收父亲的旧账了。
  一群穿着黑色衣服的人围着院里的玉米和糖萝卜晃悠着,我明白他们的盘算。
  母亲把柜子里的茶叶给他们泡着喝了,还放了白糖,不知道他们和母亲说了什么,只记得没有发生争吵。
  等到那群人离开,天已经暗了。“他們要把咱们的庄稼拿走卖了,顶你爸的旧账。”母亲心情不好,不过我分不清她的不高兴是因为旧账还是因为再一次地想到了父亲。
  我和姐姐看得很开,觉得没什么值得愤恨的,他们拿走就拿走,来年还是会有收成,我们需要的是平静的生活。
  “打籽装袋太费人了,他们自己想办法弄走就行了,你们现在把糖萝卜装几袋子放进地窖,我还打算给你们熬点糖吃。”
  第二天,我和姐姐站在院子里,看着那群人把我们的庄稼装车。完事后,一个男人走到我跟前,问娃娃你几岁了,我说,属猴的。
  那群人走后,姐姐把地上的残渣清理干净,院子一下子显得很宽阔、空洞。
  四
  我从一个儿童长成一个少年。我明白了生命中最应该学会的事情不是斗争,而是宽容。
  母亲决定带着我和姐姐离开那座院子和房子,到城市里打工生活。屋里能带走的东西不多,只有脚边立着的几个包袱。母亲把窗帘拉好,用布将那些无法搬走的东西都盖起来。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塑料袋子,把门上的锁包起来,不然会生锈。
  我们站在院子门口,望着房子,没有矫情地哭或者感伤。我朝着兔子窝的方向看去,它在我的视线盲区,被骡圈和猪圈挡着,那里摆了许多杂物。它早已被掩盖,不存在了。
  离开后,我们再也没回去过。
  前段时间,表哥回去后,给我发来一张照片。画面里有一排杨树,西边是一排残墙和矮小的三间无窗房子,房后能看到平坦的土地,油绿的庄稼在上面舒展开来。
其他文献
儿时的记忆里,家乡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起伏山峦中,有一种声音不是天籁之音却胜似天籁之音,它孕育在黄土高原的山梁上,流传于千沟万壑的大山间,它是信天游的母体,是黄土地上最为原生态的歌声。  这一歌声的名字曾让我苦恼不已,总找不到合适的名称来概括它们。后来我专门去请教了几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她们的闲谈中,“山曲”二字不停地出现。我如梦初醒,这些来自大山的歌声或许用“山曲”二字更为合适,而家乡人说话多含儿化
期刊
在古镇,听一辈子故事  我很久不见四下无人的空巷,从脚下延伸到很远,一旁邻水,一旁是门内人的笑声与歌声。眼前漂浮了梅干菜的夹着涩的香,溜着圈儿揉进檐下的狗的毛发里。像是痒了,它也翻了个身。  这样的景点我不太常见。这些年,经过的古镇多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人,会有穿长衫摇扇子,像从古典画里走出来的先生小姐,也拥在人群里,急躁而好笑地嚷:“快些走,不要误了后头。”画面多是不太和谐。这天,天气太热,沿街的小
期刊
金小杰 女,1992年生于山东青岛,菏泽市作协会员,菏泽市青年作协理事及签约作家。曾参加“2016《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时代文学》《诗选刊》等。  一  马兰村没有马兰。  马兰花遍地的时候是在六百年前,当时荒地还只是荒地,远远近近方圆几十里都见不到炊烟。直到第一户金姓人家挑着担子移民至此,马兰村的故事才得以开始;而我,就是众多子孙中的一个。  上溯七辈,我的太太太
期刊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是幸运的,存诗仅两首,就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这首以乐府旧题写出盛唐气象的诗,更被现代诗人闻一多极力赞颂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多少才子挥洒才情赋诗为文,却只落得“身与名俱灭”,即使有诗歌留存典籍中,也终为历史厚厚的烟尘堙埋,其人也杳如黄鹤,踪迹难觅。  同样身居吴中,唐末诗人魏朴便诗名不彰,不为今人知晓。如若不是翻检晚唐诗作时,偶然发现他与皮日休、陆
期刊
“哇……好好看……”我直勾勾地盯着你,看着你从走廊尽头一直走到我面前。  “傻闺女!”你用一种关爱得近乎智障儿童的眼光瞟了我一眼,又像喝了脉动一样大步流星地离开。  还是我熟悉的“疯婆子”,那就好。  有时候,只有分离才能带来回忆。  一  你是踩着高一的尾巴来的,你来的时候,还有不久就要分科考试,很多老师说,你的到来是我们的礼物。  最珍惜时间的英语老師,操着一口流利的东营话占用了他宝贵的上课时
期刊
巴里·洛佩茲 (Barry 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
期刊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谈到:“作诗者岂故欲窃古人之语以为己语哉,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盖自开辟以至于今,只是如此风花雪月,只是如此人情物态。”话虽如此,但如果以此作为自己作品同质化的借口,那就贻害无穷了,因此,在写作中总要显出目光的独特才好。在这一期中,帕蒂古丽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了新疆的村莊上,力图挖掘其中所有的隐秘所在;陈丹玲的散文里充满一种淡淡的忧伤;张新祥的目光是谨慎,透着一种小心;徐国志
期刊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2017年已经如约而至。  在送别2016年迎接2017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都有对新的一年的期盼。那一时刻,我想到了曾经非常流行的一首歌:
期刊
谭 杰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2011年起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在《当代小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编《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短篇小说经典》《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短篇卷第二辑》等。  《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系列散文中,帕蒂古丽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在她成长起来的土地上和记忆里的一些细微隐
期刊
陈氏海瑛(TRAN THI HAI ANH/■ ) 越南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越南河内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后于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连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  一  当诗人,就是哄于风  梦于月,和云茫茫的  ……  虽无翅,而还要飞跃  在院落还想谈天空  千年事在一分倾吐  于草间要沉浸景色  沉浸云色那一夜  紫树倾向瘦花枝  花倾向草,那一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