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是增收致富的基础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喜看今日三合村的变化
  
  走进三合村,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扑面而来,原来的村委会土木房被镶嵌瓷砖的砖房所取代,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了,村民们尽情地享受着以前不敢奢望的美好生活。前些年还非常落后的三合村,何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三合村的发展变化,除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一)脱贫致富要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
  以前三合村主要劳动力一年内除大小春两季农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做点简单的手工(如编织草席),也有少数农民外出打工或到滇池捕鱼。由于滇池鱼量减少,捕鱼难于维持家庭一般经济开支。过去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的三合村,逐渐变成了经济贫困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委会虽多次动员并组织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收效甚微。村委会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的发展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尽快脱贫致富。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针对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实际,云南省晋宁县农广校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展开展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晋宁县属城郊服务型农业和三合村的水利、区位、交通优势,晋宁县农广校向村委会提出了“用科学发展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议:跳出从前以种粮为主的框架,逐步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并把蔬菜生产发展成为今后三合村的支柱产业。同时在蔬菜品种上加大对精细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提高精细菜的市场占有率。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提高水产品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水产品养殖收入在农村总收入中的比例。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先导
  晋宁县农广校(绿证办)在摸清三合村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是关键。按照城郊服务型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实现用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用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拓展,尽快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目的,县绿证办与三合村委会领导班子、群众一起探讨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后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及具体措施。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三合村的农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有一个较大提高。
  (四)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方式,创建绿色证书示范村和农民科技书屋
  为了使绿色证书培训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绿色证书示范村奔小康”道路,晋宁县农广校经省绿证办同意在三合村委会辖区的6个村民小组中开展“绿色证书奔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就由动员阶段转为农户自发调整阶段。使过去只知道捕鱼和种粮的农户学到了2~3门专业科技知识,村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召开村组动员会、科技培训等形式,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引导和转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怕卖不出去、四怕没饭吃”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户较为牢固地尽快掌握1~2门农业种植或水产品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农户生产出来的精细蔬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县农广校积极协调和指导各村委会配备图书室,包括电视机、VCD播放机和书柜,为每个科技书屋赠送不同科目、价值人民币4000元的图书250册,光碟70片。该村农民科技书屋在县农广校的指导和村委会专人负责管理下,已逐步成为向农民宣传政策法规、信息交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中心和开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终身教育
  为了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县农广校与村委会一起每年都结合蔬菜生产季节和农户需求进行2~3次蔬菜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培训,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根据农户连续种植“甜脆豌豆、大白菜和青花”蔬菜品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日趋严重和土壤肥力退化的事实,结合市场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县农广校及时培训和引导农户改良土壤、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发展西芹和甜椒等生产,为三合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验证培训效果、延伸绿色证书培训,省农广校农业—251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还对三合村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开展初级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了延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科技培训层次、实现农民终身教育,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培养农村乡土人才,晋宁县农广校在该村还举办“园艺”中专班。《人民日报》记者陈娟曾到该村进行采访,发表了《绿证:农民致富的证书》,文章说“通过培训,全县农民收入至少增收了二至三成……”。该县《绿证村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户均增收千元》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人才资源。
  (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晋宁县走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发展之路,使村民们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明显:该村种植石竹、玫瑰、康乃馨等花卉共150多亩;种植西芹、生菜、西蓝花等蔬菜1200亩。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了三合村过去种水稻亩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落后面貌。据统计2008年三合村全村人均总收入达15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8元(县农经站提供),实现了 “培训一批农民、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社会效益明显:(1)解决农村一部分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由于产业调整,带动农村2700多人就业。(2)实施培训、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科学管理模式,带动全县蔬菜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3)绿色证书培训示范村,引领村民应用科技进行栽培和生产管理,无公害蔬菜的意识、科技意识深入人心。(4)让消费者真正吃到了放心蔬菜。培训有效地杜绝了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蔬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5)降低了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陋习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显著:(1)晋宁县位于滇池之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通过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可起到水土保持,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2)鼓励农户大量使用农家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于改良土壤,减轻滇池面源污染,减轻土壤污染,开创绿色产业,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3)鼓励农户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和秸秆资源,通过堆捂发酵后还田,可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如今的新街乡三合村,村容村貌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农业生态环境优美,邻里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发展。
  
  三、晋宁县绿色证书培训与示范村建设的运作方式
  
  一是抓好“四个结合”:一抓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二抓培训专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三抓培训和季节性生产相结合,即:农忙时少(组织教)学,农闲时多学,使学员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四抓集中面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即:集中面授几天后,由学员自学和实践一段时间,再集中面授一段时间,反复多次,最后进行结业考试。四个结合,既照顾到全县农业生产面上的工作,又为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方便,从而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找到了结合点。
  二是建立机构,采取六项措施:成立县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晋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安排意见》;成立了各乡(镇)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签订 绿色证书培训责任书;配套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乡(镇)按照每培训一名学员配套5~20元的经费;成立了县绿色证书制度行业考评小组,严格把好绿色证书培训、考试、考核关,确保绿色证书的培训质量。
  三是制定绿色证书示范村实施规范:《实施规范》涉及培训目标、建立绿色证书示范村的条件、要达到的经济指标要求、培训经费补助、培训内容及方式、对示范村的具体要求与管理、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发展方向等七个方面。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与培训考试结束后,每年还进行1~2次的绿色证书提高型技术管理与经验交流学习培训。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解决了示范村农户日常工作中的许多技术性问题,为科技兴农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晋宁县通过绿色证书示范村的建设,以绿色证书培训引导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吸引企业、营销大户进入基地收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环,公司与农户按照市场规律、采取优质优价销售方式,加快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培训作引导、由企业来运作、请农户来参与”的绿色证书示范村建设路子,值得借鉴。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云南各地在绿色证书制度工作中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绿色证书制度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值得我们去追根寻源。当前,绿证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州市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平衡,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措施与工作方法及宣传等方面的不平衡。
  二是由于领导的频繁更替,各级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逐渐虚化,绿证培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弱化,农民科技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为缓慢。
  三是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各地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筹资376万元开展农民培训,但与需要完成的培训任务相差甚远,人均不足40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绿色证书培训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是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的滞后,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参与到绿证培训中来。即使参加培训合格,也不愿意或拿不出钱办绿色证书。
  五是由于绿证培训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培训教材的短缺,特别是地方性自编教材极少。教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六是部分州(市)县(区)因所谓的“资源整合”,撤并农广校或绿证办,削弱了师资力量。有的地方还把农民职业教育定为差额预算(或补贴)单位,严重动摇了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地作用,弱化了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讨论和建议
  根据各地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充实和调整各地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人及联络员,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绿色证书工作汇报;要充分发挥农广校的重要作用,按照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的原则,保持农广校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广校作为政府开展农民教育的公益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农民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质量评估,认真督查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落实情况和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2.增加投入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增加投入。要通过立法,使农民教育法制化,制定鼓励农民学习的优惠政策和确保对农民实施素质教育必要的费用等。要建立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制定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把农广校系统建设成为加快全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3.重点培训
  继续面向主体农民、骨干农民、核心农户、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妇女、农村中学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开展重点培训,要分级分层“建设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行绿色证书进军营、进学堂、进支部、进村寨、进“高墙”、进企业等培训模式,延伸培训领域,拓宽培训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强化管理、规范考核、提高质量。
  4.创新模式
  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指导、监督,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学员跟踪问效工作,为绿证学员做好训前训后服务,要按照“课堂设在农户,内容服从田间”的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让广大农业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5.注重实际
  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及技术,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际效果,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深入农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绿证培训。要不断总结绿色证书培训中的新经验、新办法和闪光亮点并加以推广,不断拓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6.推行绿证
  大力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推行绿色证书示范村要以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园”,培养新型农民;要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绿色证书培训为手段,以科技渗透为动力,将其建成现代科技推广示范园,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示范区;逐步将其建成人文先进示范村;真正发挥绿色证书培训“设置一个岗位、开发一种资源、建立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规模型、效益型、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村模式,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本文根据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远距离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的同名论文摘编)
其他文献
為了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扩大北京文化和旅游的品牌影响,在《旅游》杂志创刊40周年期间,杂志社人员不忘关爱老人。在旅游杂志社社长夏志强、副社长于迎军的带领下,杂志社人员携带最新出版的《旅游》杂志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和昌平区的银龄老年公寓,为老年读者送去了精神食粮。  《旅游》杂志进老年公寓,是继《旅游》杂志进酒店、进街道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又一惠民举措。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鲜有机会外出旅游,通过阅读《旅
“海上仙都”太姥山向来与武夷山一样,是福建人引以为荣的一份谈资。惭愧的是,我对太姥山所知甚少,而对坐落于城郊鳌峰山顶的昭明寺却是记忆颇深。曾经去过几回,但也只是留下中国寺院千篇一律的印象。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又重新萌发了再游昭明寺的念头,这种想法的触发器便是南朝梁太子萧统所选编的《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掀起过壮阔的波澜,其成书者昭明太子,与福建鼎城外的这座昭明寺
1 承德普宁街。2 马摆件。3 文玩摆件。摆件鹿里的视点  我在承德旅游时认识了赵思远。他的书案案头摆放了一对儿鹿、一对儿鹤,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兴趣点在它们是纯纯粹粹的当代工艺品,工艺水平还不错,有点儿特点,质感上是硬木的,双鹿为一公一母吧,一立一卧,鹿的自身没有雕花纹,花纹是由凸雕出的图案组合成一个座垫从鹿背上披挂下来的,座垫还连有套在颈上的璎珞,仿佛这鹿是座骑一般。这样的艺术处理有两个好处:乍
走进山东三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生态园,深绿的黄瓜顶花带刺,红艳艳的番茄令人垂涎欲滴……与微喷滴灌、防虫网等有机蔬菜种植设施织成一片浓郁的田园风光。在绿叶黄花的西葫芦丛中,69岁的孙善坡正带领着一群六七十岁的农民在收获劳动的成果。  孙善坡是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集沂庄村农民,自从4年前将家里的2亩多土地流转给山东三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每天早上7点都会准时来到公司创办的生态园上班,
“50年以后,我们将逃离为了吃块鸡胸或者鸡翅而要养殖一整只鸡的荒谬,在合适的介质里,我们可以分别培养它们。”早在1931年,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这样说道。如今,这句话频繁地出现在人造肉公司的网站首页,以及拥趸的相关书籍和博客里。  丘吉爾并非第一个“幻想家”。在更早些时候,1894年,法国著名的化学教授皮埃尔·尤金·马尔切林·贝塞洛(Pierre-Eug e ne-MarcellinBert
八卦楼夜景  “吃、住、行、游、購、娱……”旅游功能集为一体,这就是河北保定市易县的燕都古城。易水河畔的琼楼玉宇  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的35个县中,保定市易县是全国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是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全国50个最美小城的城市,著名的清西陵、狼牙山、紫荆关、荆轲塔、易水湖、野三坡,都在这个县。县城距离北京车程只有2个小时左右,去过的还想再去,我就是这样。  开车进了易县县城。于
乘“京和号”专列,从库尔勒到吐鲁番,也就小半宿的事儿。专列到站后,大巴车在漆黑漆黑的夜色中把全体人拉进了一个大型葡萄庄园。第二天一大早,拉开客房的窗帘,明媚的晨光泻进来的时候,连天接地的葡萄园景也一同撞进眼帘。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东部,在吐鲁番盆地的中心,系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
1天云山北面长城起伏。2天云山瓮城墙上。跨山建起巨城  密云东北也有一座天云山,与河北交界。天云山不很高,海拔1000多米,而山峰奇特,颇有形象:石如神鹿、鸳鸯、石猴,鬼斧神工;峰似拜师、弥陀、卧猩,刀削斧剁;山脊蜿蜒着长城,座座敌楼相连,有云中、锁雾、点将之名,想起诗句“危楼高百尺”,这要比平地高楼更为惊心动魄。于是生出不解,攀爬尚且艰难,为何还建敌楼?  已经匪夷所思,却还有奇处,连绵的山峰上
感从北京来  车晓葵出生于天府之国的腹地成都,虽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但我们的故事要从北京讲起。1970年,年轻的车晓葵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而更加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服役之地就是在他心中格外神圣的首都北京。  参军后的车晓葵被安排到北京的石景山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景山区虽然没有如今发达与繁华,但生态环境更为良好。石景山区是北京平原与山地之间的结合地区,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区内
这些天,总是想起外婆。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窗外忽然响起刺耳声响。  那声响,回荡于城市上空,低沉而锐利,像猛兽的呜咽,悲愤而有力。  我害怕,往外婆怀里钻。  “莫怕,那是空袭警报。”外婆摸着我的头说。  她的眼神,直直穿过窗外,飘进那尖锐的警报声里……  多年以后,我才体会到,外婆眼神里蕴含的,是不能忘却的忧伤。  因為那天,是“六五”大轰炸惨案纪念日。  70多年前的那场灾难,让外婆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