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明易代之际的“顽石诗学”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顽石诗学”是元明之际浙东诗学的一个侧面,它以叶顒的理论与创作为代表,同时以张枢、吴景奎、陈樵、李序、李惠、金信、金涓、赵良恭等隐逸文人群体为辅翼.“顽石诗学”包括隐逸山水的情怀、高洁超然的境界、关注现实的胸襟、冲澹自然与沉郁顿挫相融合的审美形态等内涵,在元明之际的诗坛显示出独特的品格与价值.
其他文献
亚欧大陆,是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中心地带,也是早期文明的主要舞台.亚欧大陆各地理区域互相连属,却又因天然障碍而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早期人类文化颇多共性而又异彩纷呈.如果着眼于文化多样性的一面,可将丝绸之路出现前全新世大部分时段的亚欧大陆[1],大致划分为三大文化圈,即以中国黄河和长江“大两河流域”为中心的“早期东方文化圈”,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小两河流域”为中心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以及东、西两大文化圈以北以亚欧草原为主体的“早期北方文化圈”(图一).
上林三官是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立的、专门负责全国钱币铸造的官署及工场,其设置是西汉中央统一币制、掌管铸币权的重要举措.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上林三官应为锺官、技巧和六厩,三官各有官署及铸钱工场[1].从汉武帝设立上林三官至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撤销技巧和六厩两官,三官同时铸钱80余年.两官撤销以后,锺官继续负责铸钱,直到王莽政权结束.
从运用经济力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安全视角来看,外国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直接、间接经济力与国家安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外资的管理.长期以来,放松规制是日本外资管理政策的主基调,但是近年来,从经济安全视角出发,为了防止重要技术外泄等,日本政府在2007年、2017年和2019年进行的相关制度调整呈现出不断加强外资管理的迹象.这一方面是受到国际秩序变化、国际社会对军民两用技术重视度增强以及国际上外资管理趋强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形势下日本初步形成了经济安全战略思想.当前日本实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武汉市武昌区东北郊的何家大垮发掘一座砖室墓(M193),墓中出有陶买地券一合,标明墓主是葬于永明三年(公元485年)的刘觊[1].这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墓主明确的南朝墓葬.长期以来,有关该墓的研究多聚焦其所出买地券,尤其是买地券中的道教内容[2].
现代司法范式经历了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形态演变,其演化动力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司法范式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形成的冲击,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地位的消解,三是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数字时代,我们需要立足于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深度变革的客观因素,为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探索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引人瞩目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些房址中发现了较多的人骨遗骸[1].经统计,2010~2012年发掘的房址中共有10座埋有人骨,最小个体数应大于183具[2].对该遗址房内埋人的现象,学者们的看法不一[3].其中应以“鼠疫说”的影响最大,认为鼠疫导致了遗址先民的群体性死亡,出土人骨遗骸的房址是当时的罹难场所[4].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贵州省第一大河,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两源在贵州省黔西县化屋脊相汇后始称乌江[1].乌江上游指三岔河与六冲河汇合处以上地区,流域范围主要包括贵州西部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原毕节县)、大方、黔西、纳雍、织金、水城、钟山、六枝、普定、西秀、平坝、清镇等县(区).区内六冲河流域地貌以高原和中、低山为主;三岔河流域为高原和相对平缓的丘陵盆坝并存,这里也是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地理环境和六冲河流域略有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暴发加快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进程.对严重依赖海外资源和市场的日本而言,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日本政府加大了对供应链安全保障的重视程度,并强化了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鉴于日本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以及此次供应链安全保障政策调整中的价值观取向,日本在供应链安全保障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调整将给亚洲区域生产网络以及中日两国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来深远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深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也不断发展,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保护理念产生很大区别.相较以往的以物种保护为核心,通过进一步增强栖地保护,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处理好的问题.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日益加快的严峻挑战,在当前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科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一步.
前言rn考古学文化与族群之间的对应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理论上讲,同一考古学文化可以对应同一族群,也可以囊括不同族群.不同族群表现出相同物质文化特征的例子在近现代民族中比比皆是.这种“异族同俗”的现象也同样常见于考古学研究中.以商周时期为例,巴与蜀、随(曾)与楚、吴与越均是文献记载极为明确的不同国家和族群,但这些群体在考古学文化上却表现出极强的相似性,很多情况下甚至难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