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angt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相信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爱上语文学科。文章立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兴趣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使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呈现精彩课堂。
  【关键词】:兴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兴趣作为人们的一项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它能够积极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努力、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内涵,能够发挥到促进人们智商发展和学习效率提高的作用。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革新,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兴趣这道灵魂之光的照耀下,绽放课堂精彩,从而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教学信息。相信在兴趣的诱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并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本文就如何让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展开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完成升学率,教师们往往忽视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学生只能处于被动位置,机械式的接受。加之老师生怕学生对重点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过多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抗拒,学习兴趣日益下降。
  第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方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回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无法体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灵活的原因,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成效低下。
  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并没有从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出发,而是机械、单一化的对着语文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在教学互动和作业设置上都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探索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二、让兴趣成为教学灵魂,焕发高中语文课堂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融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语言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各异,很多时候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当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的途径有多种,但我却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得到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现自我,从而乐学、爱学。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解读诗歌之前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再模拟作者满怀壮志的形象对诗歌进行诵读,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广胸怀和抱负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境进行感悟与思考。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并激发深入其中去感受、探究与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而课堂讨论作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掌握时机,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并选择一些精准的话题,借助这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说,教师所选择的讨论话题不仅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包容性,还要具有思考的价值,同时所讨论的话题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此,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平台,并在实施课堂讨论活动前,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讨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动力,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语文课堂讨论之中,深化自身的探究、实践、交流能力。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育报刊、书籍等选择一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问题或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以赋予讨论话题一种时代气息,从而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进而从中挖掘学生兴趣点。
  (三)融洽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度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与任课老师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信服、喜欢任课老师,才会喜欢他的课,才会对他的课程产生兴趣。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和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尊重、团结、友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爱老师逐渐变成爱语文,学生自然也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催化下,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多元教学,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浪潮下,高中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深入理解语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高中语文辅助教学,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让两名同学进行简单的演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胆量,还能够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强化学习一些优美的句子以及提高自身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一些灵活化的语文锻炼项目,如:开座谈会,优美作文评比大赛、散文展示等,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学习,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还能够改变传统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
  三、结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所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社会责任观念”。高中语文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新时期的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兴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为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顺卿;;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7期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3]操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年09期
其他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点个人的体会。
期刊
老去了的牌坊,是一幅意义深刻的画,留住了历史的痕迹,也同样描绘出了现今的壮美。纵观青岩石牌坊,记载着清代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并留下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脉络痕迹,同时为研究清朝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牌坊为汉文化独特之建筑文化风貌,是清朝年间台湾历史上注重礼教、以德为尚的社会发展见证与文化结晶,如今亦为全世界汉文化交流的统一语言。每一座牌坊的精
期刊
【摘要】:吐蕃王朝时期的碑铭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献,它也是吐蕃赞布时期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外交、社会等研究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然而,赞布墀德松赞的墓碑铭文是客观地认识赞布墀德松赞时期的历史和评价这位赞布的重要依据。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建造墀德松赞墓碑铭文的历史背景,石碑的结构其铭文,墀德颂赞墓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墓碑铭文的文献价值等。  【关键词】: 墓碑
期刊
【摘要】:网络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下公民政治参与的表现,如今已经成为执政党整个民主政治建设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效措施使网络监督的优势充分发挥,继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网络监督;民主政治;功能;规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监督有着自己特有的功能,是传统
期刊
【摘要】:合作原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违反合作原则,却往往有不一样的喜剧、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影视作品《人在囧途》中的语言大量使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方法,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试图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语言;合作原则;红楼梦;人在囧途  一、合作原则  所谓会话含义,其实是指这种
期刊
巴金的名作《家》于一九三一年完成,舞台设定在一九二0年的中国四川省的成都,描写的对象是封建时代的理想大家族——四世同堂的高家。这部作品成为了巴金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的《红楼梦》。岛崎藤村的夫作《家》则创作于一九0九年,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藤村的最高杰作。  巴金的《家》叙述的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可以说,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巴金少时成都的老家。作家自己曾多次坦言,小说中的主要人
期刊
【摘要】: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信息,大脑要对其筛选、记忆,留下的自然都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以及一些过目不忘的。不可否认,多彩的语言确实能加强人们的记忆力,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言色彩,论述了语言色彩的分类,并且就其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集中语体形式进行了探讨,证明了丰富的语言色彩对人们记忆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色彩;记忆力;表达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15年3月的重庆医改事件为例,具体分析重庆“七日之痒”发生后群众的舆论导向以及对此政府应该采取的危机公关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此次医改事件,提高政府危机触角、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共关系;政府公关危机   一、事件回顾  1.1重庆医改的具体内容   2015年3月24日,重庆市卫计委官网发布《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增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
期刊
【摘要】:道路及交通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地区间跨区域合作的基石。通过分析成渝两地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合作建设的情况,从中发现目前合作中的不足,以给出一些建议促进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两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
期刊
【摘要】: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传统纪年性节日,也被收录于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作为端节主要部分的过“端”仪式则是水族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重要精神表达。但随着的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城乡生活的不断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使得民间信仰不再主导着全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过“端”仪式作为水族民众信仰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现代社会变化过程中不断变迁。  【关键词】:水族;过“端”仪式;变迁;丰来村  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