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相信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爱上语文学科。文章立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兴趣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使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呈现精彩课堂。
【关键词】:兴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兴趣作为人们的一项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它能够积极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努力、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内涵,能够发挥到促进人们智商发展和学习效率提高的作用。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革新,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兴趣这道灵魂之光的照耀下,绽放课堂精彩,从而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教学信息。相信在兴趣的诱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并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本文就如何让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展开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完成升学率,教师们往往忽视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学生只能处于被动位置,机械式的接受。加之老师生怕学生对重点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过多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抗拒,学习兴趣日益下降。
第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方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回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无法体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灵活的原因,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成效低下。
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并没有从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出发,而是机械、单一化的对着语文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在教学互动和作业设置上都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探索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二、让兴趣成为教学灵魂,焕发高中语文课堂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融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语言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各异,很多时候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当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的途径有多种,但我却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得到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现自我,从而乐学、爱学。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解读诗歌之前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再模拟作者满怀壮志的形象对诗歌进行诵读,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广胸怀和抱负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境进行感悟与思考。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并激发深入其中去感受、探究与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而课堂讨论作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掌握时机,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并选择一些精准的话题,借助这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说,教师所选择的讨论话题不仅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包容性,还要具有思考的价值,同时所讨论的话题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此,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平台,并在实施课堂讨论活动前,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讨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动力,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语文课堂讨论之中,深化自身的探究、实践、交流能力。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育报刊、书籍等选择一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问题或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以赋予讨论话题一种时代气息,从而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进而从中挖掘学生兴趣点。
(三)融洽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度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与任课老师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信服、喜欢任课老师,才会喜欢他的课,才会对他的课程产生兴趣。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和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尊重、团结、友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爱老师逐渐变成爱语文,学生自然也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催化下,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多元教学,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浪潮下,高中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深入理解语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高中语文辅助教学,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让两名同学进行简单的演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胆量,还能够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强化学习一些优美的句子以及提高自身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一些灵活化的语文锻炼项目,如:开座谈会,优美作文评比大赛、散文展示等,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学习,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还能够改变传统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
三、结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所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社会责任观念”。高中语文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新时期的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兴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为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顺卿;;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7期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3]操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年09期
【关键词】:兴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兴趣作为人们的一项探索事物的认知倾向,其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它能够积极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努力、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内涵,能够发挥到促进人们智商发展和学习效率提高的作用。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革新,使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兴趣这道灵魂之光的照耀下,绽放课堂精彩,从而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教学信息。相信在兴趣的诱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并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本文就如何让兴趣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展开分析: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完成升学率,教师们往往忽视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学生只能处于被动位置,机械式的接受。加之老师生怕学生对重点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过多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抗拒,学习兴趣日益下降。
第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方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回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无法体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灵活的原因,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成效低下。
第三,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并没有从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出发,而是机械、单一化的对着语文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在教学互动和作业设置上都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探索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不高。
二、让兴趣成为教学灵魂,焕发高中语文课堂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融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语言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各异,很多时候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发挥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当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的途径有多种,但我却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得到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现自我,从而乐学、爱学。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解读诗歌之前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再模拟作者满怀壮志的形象对诗歌进行诵读,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广胸怀和抱负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境进行感悟与思考。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并激发深入其中去感受、探究与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而课堂讨论作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掌握时机,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并选择一些精准的话题,借助这些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说,教师所选择的讨论话题不仅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包容性,还要具有思考的价值,同时所讨论的话题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此,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和平台,并在实施课堂讨论活动前,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讨论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活动的动力,把知识的获取,规律的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语文课堂讨论之中,深化自身的探究、实践、交流能力。除外,教师还可以从教育报刊、书籍等选择一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问题或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以赋予讨论话题一种时代气息,从而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进而从中挖掘学生兴趣点。
(三)融洽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度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与任课老师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信服、喜欢任课老师,才会喜欢他的课,才会对他的课程产生兴趣。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和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尊重、团结、友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爱老师逐渐变成爱语文,学生自然也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催化下,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多元教学,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浪潮下,高中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深入理解语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高中语文辅助教学,以巩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让两名同学进行简单的演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胆量,还能够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强化学习一些优美的句子以及提高自身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一些灵活化的语文锻炼项目,如:开座谈会,优美作文评比大赛、散文展示等,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学习,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还能够改变传统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
三、结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所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社会责任观念”。高中语文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新时期的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兴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为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胡顺卿;;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7期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3]操永华;;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