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yl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是《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而提炼出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及其操作系统。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追求小学语文教学内在美质和外在美质的和谐统一。作为市级课题,它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内涵、特质、操作策略等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初步构建审美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富于美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审美化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维度,这与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
  一、审美化教学是实现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审美化教学就是期望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实现自由自在的学习状态,就是要鼓励学生在高情感性、高形象性的语文教学中,体验、探究、联想、生成,从而获得具有审美意义的再创造,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时下的语文教学,教师教得死,学生死读书,个性发展受限制,情感交流被剥夺,学习常处于被动状态和片面存在状态,既没有个体的自由创造,又没有群体的合作探究。
  二、审美化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审美化教学意在努力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审美追求的低关注度,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语文教学打开情感的通道、创造的通道、自由和愉悦的通道,使学习过程富有浪漫和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如果没有一条诗意的小河,就不能引领学生进入情绪振奋的学习状态,也无法实现学生认知、情感和心灵的同步生长,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正是建立在学生广泛而深刻的审美锻炼上的。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才有望“乐学、善学、博学、美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享受学习,乐于发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1.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他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美的愉悦性。愉悦性来之于语文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之于师生的情感交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创造这种愉悦性,使学生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
  2.人文性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3.创造性
  有位名人说过:美与创造是亲姐妹。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创造出新颖、多样、丰富的操作样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在这种愉悦的学习中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上。教学相长,教师创造性地教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学生主动地学又反过来推动教师创造性地教。
  四、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操作策略
  通过对各学科教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原理和《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初步探索出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基本操作策略。
  1.创设情境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化教学得以优化和成功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方面,能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探究
  在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学生是否主动体验探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有意义地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愉悦,而且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的审美化教学效果。
  3.激发创造
  情感,是学科教学“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是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审美化学科教学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活动中进入审美的胜境。语文审美化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说、乐读、能听、会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创新能力。
  审美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意识,从过去的只重视教学结果转变到重视教学过程,从一味求知育人转变为立美育人。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浓厚。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手段。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启发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以深切
摘 要: 语文是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综合实践。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可以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去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 探究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    一  前几年,有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文章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语文教师莫让“减负”迷惑了眼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二是语文教师要找准“燃烧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三是语文教师要整合课内课外有效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时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减负增效 燃烧点 拓展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学习,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认为在“德”的教育层面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参与活动的领域,在学生参与的种种活动中,相机渗透“德性”的教育,即教师更应关注自己的德育实践智慧,帮助残障学生向自我完善发展。  一、“德”的渗透与教育应指向学生的理想境界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排在首位,这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能,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探究精神 培养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但绝不是天才所独有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发展提高的。  一、激发思维  人们认识事物先是从形象开始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更是如此。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确定新课教学的切入点。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时,常常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摘 要: 作者从让学生走上舞台当“主角”,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方式识字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 低年级识字教学 生本 激发兴趣    教育教学应走向生本,新课程改革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生为本,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又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