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隐藏的问题,即人民的所有行为是否都应该视之为民意?针对这个疑问,有必要从群体行为分析入手。
【关键词】群体行为;媒介影响;群体规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71-1.5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中间虽经历了多个朝代更替,但始终一脉相承。这样独特的政治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及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的大众群体出现的较早,相对规范成熟。从唐朝杨贵妃掀起的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的趋从,到今天时尚的出现,网络舆论的兴盛,草根阶级的崛起,无不显示着群众的力量。但法国的心理学家勒庞将大众成为乌合之众。从中可看出造成大众盲从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政治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形成以来,绝大部分都受封建制度统治,因而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保守,遵从,整体的心态。中国的群体组织意识更强一些,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重集体,轻个人;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局部。这样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可以毫不犹豫地为集体献身,同时也更容易产生盲目跟从集体的行为。这也就逐渐形成了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即是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而群体规范的维持,一般是靠一套默认的倾向于精神性的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的执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乃至社会。在奥威尔的《1984》中写到“他们成长在革命中,除了党,他们对别的事情一无所知,挡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像头顶上的天空一样,亘古不变……党所做的一切,最可怕的是让你相信冲动和爱憎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又剥掉你身上一切能控制现实世界的力量和能力。一旦你被党掌控,你是否有感觉,或是否有所作为,都无关紧要。”①这是权力威对大众教育,施加影响的结果。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就会下意识的选择依从,依从就是一种表面上的从众,一般所说的“屈打成招”也归于其中。若不依从就会受到惩罚。当权威施压,大众不得不以依从时,从众行为就产生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利用权威,焚书坑儒,愚化百姓,形成一个愚民群体,便于统治。其本质就是利用群众的盲目性达到唯皇至尊的目的。
直到今天,民众已经习惯于听从领导的指示办事,以至于出现了各等级间的盲目相信。2007年农民周正龙发现华南虎这条假新闻,采访林业局负责实地考察的人,他说相信农民周正龙,问局长,局长说相信他的科员,又问县长,县长说相信他的干部,就这样层层靠“相信”二字,并未进行实际考察,便由林业厅这样的官方机构发布了这条当年最大假新闻的消息。这影射出威权下的盲从竟以到了半自觉的阶段。
二、媒体的煽动性
媒体就像一个国家的扬声器,放大镜,甚至是武器。媒体可以传播消息,可以揭示事实与真理,也可以制造引导舆论。在当今的和平发展的时代,媒介力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必争且靠之相互较量的重要武器之一。因为公众所“看到”的世界是媒体创造的,公众理解的“真理”也是媒介定义的。
艺术学家豪赛尔曾说:“现在,作为无线电广播的所有听众或电视观众,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将机子开着,要么把它关了。说大众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需要,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事实上公众的需要已经被大众艺术制约了。”②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媒体不仅仅是引导了人们行为,甚至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媒介在选择报道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他会用文字图像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另一个世界,即构建出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就像一提到香港,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警匪片里出现的警察,一提到云南就会想到小桥流水一样。这些都是媒体建构在我们脑中的景象,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即传媒的“培养分析”。
由于近来“自媒体”的兴起,使各种信息泛滥。加上政府对敏感信息封锁严重,公开度较低导致民众对官方说法的半信半疑,对各种“专家”说辞的不信任,也导致了民众对媒体及小道消息的一定程度上的依赖,这就出现了有媒体引导的一些列盲从现象。媒体善用排行榜的形式,来刺激大众的眼球,引导大众的消费趋向。不难发现,媒体推荐排行前三的书籍、电影、品牌一般都会受到大众的青睐。
一旦借用媒体力量报道某人罪大恶极,众人便一股脑对他斥责,漫骂,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随着事件发展到白热化,民众已经不再探讨案件如何,而是直接针对其个人,甚至连带出整个家庭,发泄似的一味批判。最后可能公众都已然忘了他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只是随着大多数人的意志走。在药家鑫案中,至始至终,媒体一味宣扬其泯灭人性,教育失败等各种批判,随之而起的公众也极力声讨,称此人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最终法院判处将药家鑫死刑,不知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根据案件本身裁定的,又有多少是法院迫于社会媒体舆论压力而判决的。更不会深入探讨通过药家鑫的这种行为会给我们怎样的教训,怎样直面教育的又一大盲点。总之,媒介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引导很容易营造一种激动情绪的氛围,若媒介本身不自持很有可能变成了“有心人”所利用的工具,导致群众盲从。
三、群体心态
塔尔德认为在这个社会中,处处存在着模仿,他对于模仿的定义是“一个头脑对个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似的复写……我所谓模仿就是这种类似于心机之间的照相术,无论这个过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社会当中如此,在群体中,这种模仿便显得更加自然也更加常见。
勒庞认为,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是谁,从事着什么职业,只要他们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现实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心理。此时他们的行为会区别于个体时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羊群行为”的概念,即头羊的行动可以带来一群羊的模仿。因为群体中存在着群体规范,群体心理暗示,群体压力以及趋同心理。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在进行游行示威时,开始的游行只是少数人组织,在游行过程中不断有人被当时的气氛感染,加入其中使队伍不断壮大。因为在群体中的人都有一种“我不是一个人”“我代表的是大众”“法不责众”这样的心理,从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做平时个体绝不会做的事。
看他人眼神,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趋向,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感染,在感染中很易形成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即旁观者效应。当自己无法做出果决的判断时,我们往往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若周围人表现出了犹豫或无视,我们通常就会选择和他们保持一致,也保持沉默。在街上看到有人被抢,若没有一个出头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避开或围观。一如杨丽君落井事件,有人旁观却无人救援。
从众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如社会的风气,国家的教育,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选择无目的等,但最终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掌握其内涵,克服其弊端。
【注释】
①乔治·奥威尔著,富强译:《1984》,群言出版社出版。
②豪赛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梁良著.从众[M].上海:方出版中心.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严雪莉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
[4]黄建钢著.群体心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岳盈君(1991- ):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10级。
【关键词】群体行为;媒介影响;群体规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71-1.5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中间虽经历了多个朝代更替,但始终一脉相承。这样独特的政治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及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的大众群体出现的较早,相对规范成熟。从唐朝杨贵妃掀起的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的趋从,到今天时尚的出现,网络舆论的兴盛,草根阶级的崛起,无不显示着群众的力量。但法国的心理学家勒庞将大众成为乌合之众。从中可看出造成大众盲从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政治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形成以来,绝大部分都受封建制度统治,因而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保守,遵从,整体的心态。中国的群体组织意识更强一些,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重集体,轻个人;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局部。这样的传统使得中国人可以毫不犹豫地为集体献身,同时也更容易产生盲目跟从集体的行为。这也就逐渐形成了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即是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而群体规范的维持,一般是靠一套默认的倾向于精神性的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的执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乃至社会。在奥威尔的《1984》中写到“他们成长在革命中,除了党,他们对别的事情一无所知,挡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像头顶上的天空一样,亘古不变……党所做的一切,最可怕的是让你相信冲动和爱憎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又剥掉你身上一切能控制现实世界的力量和能力。一旦你被党掌控,你是否有感觉,或是否有所作为,都无关紧要。”①这是权力威对大众教育,施加影响的结果。个人为了避免惩罚就会下意识的选择依从,依从就是一种表面上的从众,一般所说的“屈打成招”也归于其中。若不依从就会受到惩罚。当权威施压,大众不得不以依从时,从众行为就产生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利用权威,焚书坑儒,愚化百姓,形成一个愚民群体,便于统治。其本质就是利用群众的盲目性达到唯皇至尊的目的。
直到今天,民众已经习惯于听从领导的指示办事,以至于出现了各等级间的盲目相信。2007年农民周正龙发现华南虎这条假新闻,采访林业局负责实地考察的人,他说相信农民周正龙,问局长,局长说相信他的科员,又问县长,县长说相信他的干部,就这样层层靠“相信”二字,并未进行实际考察,便由林业厅这样的官方机构发布了这条当年最大假新闻的消息。这影射出威权下的盲从竟以到了半自觉的阶段。
二、媒体的煽动性
媒体就像一个国家的扬声器,放大镜,甚至是武器。媒体可以传播消息,可以揭示事实与真理,也可以制造引导舆论。在当今的和平发展的时代,媒介力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必争且靠之相互较量的重要武器之一。因为公众所“看到”的世界是媒体创造的,公众理解的“真理”也是媒介定义的。
艺术学家豪赛尔曾说:“现在,作为无线电广播的所有听众或电视观众,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将机子开着,要么把它关了。说大众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需要,这是一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事实上公众的需要已经被大众艺术制约了。”②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媒体不仅仅是引导了人们行为,甚至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媒介在选择报道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他会用文字图像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另一个世界,即构建出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就像一提到香港,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警匪片里出现的警察,一提到云南就会想到小桥流水一样。这些都是媒体建构在我们脑中的景象,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即传媒的“培养分析”。
由于近来“自媒体”的兴起,使各种信息泛滥。加上政府对敏感信息封锁严重,公开度较低导致民众对官方说法的半信半疑,对各种“专家”说辞的不信任,也导致了民众对媒体及小道消息的一定程度上的依赖,这就出现了有媒体引导的一些列盲从现象。媒体善用排行榜的形式,来刺激大众的眼球,引导大众的消费趋向。不难发现,媒体推荐排行前三的书籍、电影、品牌一般都会受到大众的青睐。
一旦借用媒体力量报道某人罪大恶极,众人便一股脑对他斥责,漫骂,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随着事件发展到白热化,民众已经不再探讨案件如何,而是直接针对其个人,甚至连带出整个家庭,发泄似的一味批判。最后可能公众都已然忘了他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只是随着大多数人的意志走。在药家鑫案中,至始至终,媒体一味宣扬其泯灭人性,教育失败等各种批判,随之而起的公众也极力声讨,称此人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最终法院判处将药家鑫死刑,不知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根据案件本身裁定的,又有多少是法院迫于社会媒体舆论压力而判决的。更不会深入探讨通过药家鑫的这种行为会给我们怎样的教训,怎样直面教育的又一大盲点。总之,媒介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引导很容易营造一种激动情绪的氛围,若媒介本身不自持很有可能变成了“有心人”所利用的工具,导致群众盲从。
三、群体心态
塔尔德认为在这个社会中,处处存在着模仿,他对于模仿的定义是“一个头脑对个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似的复写……我所谓模仿就是这种类似于心机之间的照相术,无论这个过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社会当中如此,在群体中,这种模仿便显得更加自然也更加常见。
勒庞认为,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是谁,从事着什么职业,只要他们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现实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心理。此时他们的行为会区别于个体时的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羊群行为”的概念,即头羊的行动可以带来一群羊的模仿。因为群体中存在着群体规范,群体心理暗示,群体压力以及趋同心理。在这些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在进行游行示威时,开始的游行只是少数人组织,在游行过程中不断有人被当时的气氛感染,加入其中使队伍不断壮大。因为在群体中的人都有一种“我不是一个人”“我代表的是大众”“法不责众”这样的心理,从而更加理直气壮地做平时个体绝不会做的事。
看他人眼神,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趋向,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感染,在感染中很易形成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即旁观者效应。当自己无法做出果决的判断时,我们往往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若周围人表现出了犹豫或无视,我们通常就会选择和他们保持一致,也保持沉默。在街上看到有人被抢,若没有一个出头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避开或围观。一如杨丽君落井事件,有人旁观却无人救援。
从众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如社会的风气,国家的教育,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选择无目的等,但最终研究这种群体行为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掌握其内涵,克服其弊端。
【注释】
①乔治·奥威尔著,富强译:《1984》,群言出版社出版。
②豪赛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梁良著.从众[M].上海:方出版中心.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严雪莉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
[4]黄建钢著.群体心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岳盈君(1991- ):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