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一“冷”释放的信息

来源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75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头岁末,中国书市上出现了两件咄咄“怪事”:《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老徐的博客》的“冷”卖。
  《于丹〈论语〉心得》由一向严谨的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于丹于2006年11月26日下午携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1:40到晚上10:30,共签售12021本,破了近几年来全国图书签售的纪录。而此书的首印数量为60万册——这个数字令出版界许多人咋舌。
  而据《重庆晚报》2007年1月5日报道:美女导演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上市后遭遇“冷”场。在上海最大图书卖场上海书城,上架后10天内仅卖出27本,一天才卖了不到3本;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平均每天只卖4到5本。
  这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她走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之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2006年国庆节期间,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播讲《于丹〈论语〉心得》,竟然一鸣惊人。而她的《于丹〈论语〉心得》,讲的是孔子的人生哲学,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主题,一本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书。
  徐静蕾,娱乐圈中的知名人物,所谓“博客点击率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据报道,截至2007年1月3日,该数字已突破7000万。去年4月,“博客优则出书”成为新时尚,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率先被推向市场。显然,出版社是希望将“点击率”转化成实际的购买力,不料上市后竟遭遇销售“滑铁卢”。
  有人称,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2006年最富喜剧色彩的文化景象之一。
  那么这一“热”一“冷”究竟释放了什么信息?读者“识货”,读者不是“阿斗”——我想,这应该是“信息”之一吧。
  日前网上有消息透露,我国出版社已约有600家,出版图书23万多种。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令读者很厌烦的是,“垃圾书”、“口水书”在市场上也确实不少见。许多教你“一夜发财”的书,许多标题耸人听闻的“揭秘”、“内幕”,许多“名人”传记、“名人”博客书,许多跟“风”的书,包装很华丽,内容却苍白空虚。
  有两次我在机场,登机前匆匆买了两本书,书名挺吸引人,等上飞机后一看,上一大当。但这种上当只能是一两次,“垃圾书”的寿命不会太长,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或有文化品位的书——就譬如《于丹〈论语〉心得》,才会得到读者的青睐。
  不要怕没人读书,真正有用的书一定有读者——这应该是“信息”之二。
  据《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时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这个调查结果一公布,媒体上一片哗然,认为中国遇到了“读书危机”的舆论占了大多数。
  我不这么认为。一方面,我对这个调查结论不敢完全苟同,因为与它同时公布的还有一组数据: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6年间增长了7.5倍。在我看来,网上阅读(电子书)与阅读纸书都一样是阅读,很难分优劣高低。一部分读者过去看纸书多,现在看电子书多(包括本人),难道以此就能得出结论:这些人的阅读率降低了?
  我认为阅读是一种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忙于竞争,急于赚钱,很多人读书时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浮躁,这是事实;但任何时代,任何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只要一本书真正适应了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就一定有读者。《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一个证明。
  据报道,北京有个民工一下买了10本,10本书就是200元!他一个月才挣多少?有人问他干吗买这么多?他说,我一个工棚的人都想看。在和平里医院工作的张姓女读者一大早就来排队买书。她说通过于丹的讲解,明白了做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并应用到生活中,受益匪浅。
  一边是孔子朴素、温暖的人生哲学,加之于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一边是时下中国民众的精神饥渴。《于丹〈论语〉心得》教给每个普通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和心理平衡,如何去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是,它就成了2006年岁末中国最畅销的书籍,创造了60万册的销售“天量”;而《老徐的博客》,只能坐“冷板凳”了。
其他文献
结合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拓宽专业口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操作环节和提高教育素质等多方面做出努力.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想和方法.
4月16日~17日,合肥,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30周年庆典暨换届大会在安徽省歌舞剧院举行,400余名业内同仁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