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问”的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问从来就是学生的天职,而不是教师的专利。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在构建教学模式上却常以“高中考”为借口,学生必须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案转。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的讲授法,师生活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长此以往,学生在新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其缺乏。为了突破这些弊端,笔者尝试以学生提问为主轴,构建“生问”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生提问;依据;践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27-1
  一、理论依据
  “生问”教学模式是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着眼于学生已具备的学科知识与新认知过程发生的冲突,以问题提出和解决为手段,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从本质上说,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过程。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既是“生本”思想的体现,也是认知规律的必然,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并且,从学习效果看,“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陆九渊);从创新过程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陶行知)。这里强调的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是学习者本人,而不是其他人!所以,“学问”就是学会问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的好的学生,也是问问题最多的学生。
  二、程序与结构
  “生问”课堂模式的教学程序是:教师依据学生“好学”设计导学案→学生自学、置疑→教师课前收集、筛选问题→学生课堂讨论解决→产生更多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课后新问题→讨论解决。教学特点是“教师确立目标,学生主体参与,质疑是轴心,讨论是基础”。
  课堂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中①处为虚线,②处为实线,表明学生作用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启发。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因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师生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范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模仿和记忆。“生问”教学中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并尽量自己归纳总结。
  三、操作要领
  1.预习时让学生发现问题。现在的教学多提倡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进行自学。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置疑写下来,并要形成习惯。这些导向性的问题,代表着学生自学时的思维过程。教师在上课前,收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你就会感慨:学生发现的问题真是出乎意料。教师根据这些问题修改教案,就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在课堂讨论中解决问题。课堂是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但传统的“一言堂”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生问”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课堂先让学生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讨论过程中迸发出的火花,促使学生相互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扮演“小老师”提出问题或解答同学的问题。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主体参与度高,学生激情四射。学生要当好老师,就必须先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同学问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顾虑少,思路开,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提的问题也就多了。教师干什么呢?协调、评判、点拨、总结。当然,遇到学生很难回答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得亲自上阵。每堂课的最后还要专门留3-5分钟时间,让学生向教师发难。教师如果能回答的,就要当堂回答;如果回答不了的,可以课后解决。只有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难以回答了,学生才有可能超过老师。
  3.课后提出新问题。随着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又可能会发现新问题。当提问变成习惯,相互探讨变成解决问题的常态时,这些新问题完全可以放在课下由他们自行讨论解决。当然教师也可以选取共性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
  要想课堂中顺利实现“生问”,教师还得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敢问”。能让学生顺利提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让学生“时时在思考,处处有所问”。从教学效率方面讲,教师要培养他们发现、提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问问有价值,生生会归纳”。
  四、现实意义
  无庸讳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最大的困惑是:美好的素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教学评价制度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改变目前采用的纸笔化考试决定一切的评价制度。但因国情所限,彻底改革这一状况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不能因此就可以无所作为。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想办法达建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现今最切实可行的做法。而“生问”式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两者的兼顾,因而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由于“生问”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不同,师生所承担的角色不同,与传统教学相比,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分数上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思维、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的置疑、批判和创新精神也随之得以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既适合认知规律又能实现素质教育理想的教学模式,大家不妨去实践和进一步完善它。
其他文献
3.某天早晨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去学校,若每小时骑15km,可早到10min,若每小时骑12km,则会迟到5min,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设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xkm,则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清明节快到了,班会课上,我和孩子们聊起了清明节这个话题。  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下个月有个什么节吗?”   “清明节!”孩子们既高兴,又兴奋地答道。   “你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呢?”其实我知道他们高兴是因为清明节可以放三天假。   “因为可以放假!” 果然不出所料。但是,听到这样的答案,看到这样兴奋的表情,我难免还是显得有些伤感。  “那,孩子们,你们知道清明节要做什么吗?”我想把他们引上“正途
我留长头发后,班里的同学都非常不解,纷纷问我:“短发挺帅的呀,干吗留起来?”我一般是不会回话的,因为我太伤心了。  本人女生是也。皮肤黑黑的,声音也偏粗犷,但我还是想弱弱地说,人家还是有一颗女生的心啊!就拿这次寒假来说吧,和爸妈出去吃饭,一桌人吃得其乐融融,我更是埋头大吃得不亦乐乎。听到旁边那个第一次见面的叔叔说“来,小伙子,干一杯,祝你好好学习”时,我想我是女生,这事儿跟我没啥关系,就接着啃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