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黑洞内部的星体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Lea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缠身的黑洞
  黑洞的魅力依旧不减,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黑洞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时空区域,这里引力足够强,任何掉进黑洞的物质,包括光,都无法从中逃逸出去。科学家发现,当一个比较大的恒星燃烧掉自己所有的燃料后,内部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抵抗自身的引力,这时恒星就会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为一个黑洞。既然没有任何力去阻止其继续坍缩,那么黑洞中心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大密度的奇点。所有的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会失效,因为我们的理论是无法处理无穷大的问题的,所以我们也无从知晓这里隐藏了什么秘密。
  这还没完,黑洞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许多科学家相信所有的黑洞都会向外辐射,它们会慢慢蒸发,最终消失得一干二净,这就会产生问题:掉进黑洞的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会有怎样的结局?难道会随着黑洞蒸发也消失得一干二净?但如果消失了,这就违反了量子力学的一个要求,即信息不能被毁灭。这个问题称为“信息悖论”,是困扰物理学界的最棘手问题之一。
  诞生在黑洞内部的星体
  而现在,来自法国和荷兰的两名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解决方案。这俩人认为,每一个黑洞内部都会形成一个很小的星体。不过他们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是从对整个宇宙的研究来着手的。
  如果整个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然后开始坍缩,并最终挤压到一起,到时会发生什么?他们认为,此时量子引力所产生的某些效应,会阻止宇宙坍缩成密度无穷大的一点。当物质的尺度接近到物理世界中最小的尺度,即普朗克尺度时,宇宙就会无法坍缩下去了,反而会被反弹开来。但是要注意的是,反弹发生时并不是整个宇宙的尺度变成普朗克尺度才发生,而是当物质的能量密度达到1个普朗克密度时才会发生。1个普朗克密度相当于1023个太阳挤压到一个原子核时的能量密度。他们计算出,宇宙在发生反弹时自身的空间尺度,比普朗克尺度大了75个数量级(1075倍)。
  这两名科学家认为,黑洞里坍缩的过程也适用于他们的理论。黑洞中心并不会形成一个奇点,当坍缩物质的能量密度达到1个普朗克密度时,量子引力的相关效应也会阻止物质继续坍缩下去。而这时黑洞内部就会形成一个很小的星体,他们把这个星体称为“普朗克星”。不过,普朗克星其实非常非常小,普通的恒星所形成的普朗克星的直径大约为10-10厘米,不过仍比普朗克长度大了30个数量级(1030倍)。
  普朗克星当然不是稳定的。如同宇宙最终会被反弹开来一样,普朗克星最终也会发生爆炸。那么它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呢?这两名科学家发现普朗克星的寿命极其短暂,存在的时间相当于一束光越过它所花的时间。这么短命,但不要紧,因为对于处在外面的观测者来说,普朗克星的寿命还是很长的。这是由于从相对论效应来说,引力越强的地方时间流逝得越慢。对于处在外面的观测者来说,普朗克星的寿命跟它所在的黑洞寿命差不多是一样的。
  当普朗克星露出真容时
  这两名科学家指出,由于每个黑洞都会慢慢蒸发,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小,那么黑洞的边界会最终遇到普朗克星的边界。那么此时,普朗克星内的物质就可以越过边界逃离黑洞了。这时普朗克星就会发生爆炸,不仅物质会逃离黑洞,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也都会释放出去。
  所以所谓的“信息悖论”也就不存在了。信息掉进黑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被困在很小的空间中,但最终都会释放到宇宙中。这两名科学家发现,当普朗克星最终释放信息时,产生的辐射波长大约为10-14厘米。也就是说,产生的是伽马射线。听着很熟悉吗?哦,难道是伽马射线暴?
  的确,经过多年观测,科学家早就发现宇宙中充满了神秘的伽马射线暴。这两名科学家指出,神秘的伽马射线暴很有可能就是普朗克星爆炸产生的。所以说,今后有必要对现有的观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以及对伽马射线暴进行更深入的观测。
其他文献
彗星有尾巴,其实我们太阳系也有尾巴。  科学家最近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有一种四叶草形状的结构,就好像是太阳系长了尾巴。太阳系尾巴由快速和慢速运动的粒子组成。两个侧叶是由慢速运动的粒子构成的,中间一前一后的叶子则是由快速运动的粒子构成。这样的形状说明,太阳的极地出来的太阳风速度快,而从太阳的赤道出来的太阳风速度慢,不同来源的太阳风形成了不同的叶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太阳系的尾巴似乎还在
期刊
地球地质、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使地球上的物种逐渐减少,当我们看着那些即将离去的生物的图片时,我们可能也要想想,这是不是也是我们的未来?尤其是那些灵长类兄弟即将和我们永别的时候——  据资料称,马达加斯加的北部鼬狐猴在野外仅剩19只。在马达加斯加狐猴的103种和亚种中,有91%濒临灭绝。  克罗斯河大猩猩是西部大猩猩的亚种,分布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热带雨林,目前估计只剩250只至300只,分成9
期刊
我们一度以为火星上存在高级生命,但人类的飞行器已经好多次登陆火星,至今连个细菌都没找到。这个心理落差真是太大了。  不过,先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没发现火星细菌可能要怪我们自己。之前的“凤凰号”和“维京号”火星车都是通过采集火星岩石和土壤,把它们粉碎,然后加热到几百度的高温,使其中的有机成分蒸发(假如有的话),分析气态物质的光谱来寻找有机分子的。可是,让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发现火星土壤中存在着
期刊
南极海域有一种有趣的玻璃海绵,它们可以在海陆交界的浅海温暖环境生成密集的暗礁。不过如果置身南极海域冰冷的海水中,它们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出现任何生长和繁殖的迹象。  最近,一些科学家对南极附近的威德尔海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与4年前相比,这里的玻璃海绵数量居然增加了两倍。是什么让这些不活跃的海绵变得活跃了呢?原来,由于全球变暖,附近南极半岛的巨大冰架崩塌了,海面上冰盖破碎,许多浮游生物接触到了充足
期刊
大科技读者 心的零距离  造成飞机在设计上有一个升限的原因是:飞机在设计的思维上是以鸟的基本形体为参照物,鸟的基本形体在飞机的机身设计上隐含着一个缺陷,对于只能在低空飞行的鸟是表现不出来的,但对于以鸟的形体为基础设计出来的飞机,在飞行的速度上和飞行的高度上远远超过鸟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后,那些隐含的缺陷就表现出来了。  要克服这个缺陷,需要对飞机进行改良,那就需要重新选择设计飞机的参考物。UFO是改良
期刊
当人类正为全球气候是否真的变暖争吵不休、对是否要采取措施而摇摆不定的时候,地球自己也开始摇摆起来了。虽然地轴的这点摇摆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它是气候变暖的明证。  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要绕地轴自转。但地球并不是铁板一块的理想球体,表面任何大质量物质的迁移,都会影响到它的自转轴的朝向。比如,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的9.0级大地震就曾使地轴移动了25厘米。  据调查,从1
期刊
黑洞也在辐射  在我们这个讲求“眼球经济”的时代,在众多天体中,黑洞可谓占尽眼球。  我们知道,黑洞是宇宙中这样一类天体,它附近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连运动最快的物体——光,从它身边经过时,也会被它吸进去,再也出不来。它周围那个连光也跑不掉的范围,就叫黑洞的视界。视界通常是一个球形的界面。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黑洞漆黑一片,就像守财奴的钱袋一样,物质在那里只进不出。但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物理学
期刊
在2010年以前,科学家观察到的最大的恒星,其质量也就是大约150个太阳质量,这个记录在天文学界已经保留了许久,于是,科学家认为,宇宙没有比150个太阳质量更重的恒星了,因为更重的话,也就是质量更大的恒星会在其引力作用下急速塌缩,引力能转变成热能,导致恒星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到10亿摄氏度以上,由此引发剧烈核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把恒星本身直接就给崩解了。  即使不会崩解的话,如果根据英国物理学家爱
期刊
你有没有发现,太阳系中,内圈的4个行星都是岩石质的类地行星,而外圈的那4个行星都是气态大行星?这是一种巧合吗?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是有规律在里面的。因为行星是在行星盘里形成的,想想那个环绕太阳的行星盘,由于太阳的烘烤,肯定气体物质被赶到了行星盘的外围,岩石质的物质则不怕高温,还在太阳引力牵引下,继续留在行星盘内圈。行星就是利用行星盘上的物质形成的,因此很自然,内圈的行星就是岩石组成的,外圈的行星就是
期刊
太阳系物质分布情况,使得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在计算几大行星所受太阳的万有引力和绕太阳公转的运行轨道几近完美。但大的星系和星系团,它们的物质结构和分布情况与太阳系千差万别,把大星系和星系团所有的物质集中到中心范围,用万有引力公式来计算对其中的恒星和星系所受的万有引力当然相差甚远。比如,银河系中心据说有一个质量400多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对银心附近的恒星的万有引力确实大得惊人,但银心附近的恒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