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家书传递岁月深情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T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我从未见到过的节目模式,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对英国、印度、美国等需要回看历史的国家而言,会有很强的吸引力。”2018年4月8日,法国戛纳电视节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上,国际著名模式公司以色列Keshet公司的首席运营官Alon这样评价中国的一档电视节目。
导播车里,朱军和导演宁博芳、导播胡京春在一起讨论节目

  这档节目就是目前正在央视热播的《信·中国》,这也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首次担任总导演的转型之作。朱军的另一个身份,是这档节目的制作人。
  该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每季选择一个书信主题,每期精选若干封“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的信件”,展现从1921年建党至今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书信。写信人是有爱有恨的仁人志士,念信者则是深情献声的明星。
  2018年3月9日首播当晚,节目迅速在社交媒体引起强烈反响。有网友评价:“每一封信都是那个时代的声音,无论社会怎么变,有些东西总要印在心上,铭记历史,永不敢忘。”
  《信·中国》为什么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动?节目进行了怎样的模式创新?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泪流满面”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选择《信·中国》作为你的首次转型之作?
  朱军:这个节目在我的心里已经很久了。《艺术人生》推出之后,好多年一直处于风头浪尖,几乎拿遍了各种电视奖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节目样态开始老化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我到底要做什么?
  《瞭望东方周刊》:哪一年开始有这样的思考?
  朱军:至少是从2010年开始。在这之前,娱乐节目风头刚起,我也想作一些改变,不想让大家觉得你只会主持《艺术人生》,只会所谓煽情。我当时策划了一档节目《异军突起》,节目后来被人们评价为步子迈得有点大,不太像央视的节目。
  《异军突起》无疾而终后,我想人们可能对朱军有一个固化的印象,你自己想突破就很難,比如后来我主持《星光大道》人们也并不太认可。于是我开始思考,是做娱乐节目,还是做一些有深度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体现主流价值的节目?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当鲜花和掌声成为常态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泪流满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思考越来越多,这个节目就是在这种长期的思考下应运而生的。我想,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平台上,应该有国家担当、家国情怀。
  “这不是一种传承吗”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大家都很少写信了,节目为什么会选择以“信”为载体?
  朱军:20多年来,几乎每天我都会收到大量观众来信,一笔一画间的真诚,让我对书信充满了感情。在新时代的中国,有一些信值得被更多的人关注。通过那些书信,我们想带着大家一起去看这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路。
  我们找到的都是他们的家信。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了一个基调,就是绝不唱高调,绝不喊口号。我们想挖掘人性层面最让人感动、最闪光的东西,用人性的光辉去映照党性光芒。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选出60多封,如何甄选?
  朱军:他们中有创党的元老,有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牺牲的先烈,有大国工匠,还有普通的士兵,他们构成了我党的中流砥柱。
  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能够打动我们。字里行间充满真诚,最能够表达或者代表信件当时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
  60多封信中,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普通共产党员的信,有亲情、爱情,也有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由这么一群具有人性光辉的人所组成,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从这些人的家信当中,你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瞭望东方周刊》: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朱军:比如“90后”武警战士张钊,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当兵,是因为3岁时为洪水所困,被武警战士相救。他在2017年抗洪期间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1998年大洪水他们帮助了我们,今天我们来帮助你们。”
  懂得感恩,这不是一种传承吗?
  《瞭望东方周刊》:每封信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怎么收集这些故事呢?
  朱军:我们的团队去了档案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查找资料,甚至到北师大的家书博物馆查找各地的红色博物馆信息,只要有跟这个人相关的文字记录,就要去查。
  把资料全部拿回来之后,还得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要做取舍,工作量特别大。
  比如说在每一封信里面,如果有一个疑点我们解释不通,或者说我们找不到一个特别合理的证据,我们就会去找,通过各种手段去找。
  “她不是生下来就是钢铁造就”
  《瞭望东方周刊》:第5期节目中,一封杨开慧写给丈夫毛泽东的信令人印象深刻,是写完后几十年才从墙缝中被意外发现,收信人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过它。
  朱军:杨开慧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位女党员,她有革命的意志、革命的理想,但从人性层面上来讲,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也是害怕的。
  你在那封信中听不到一句口号,只是告诉润之“我爱你,我想你,我害怕,你回来吧”,我觉得这更让人觉得亲近。
  这封信写完之后,她塞到墙缝里,毛泽东一生没有看到,毛岸英一生也没有看到。上世纪80年代末修缮杨开慧故居,才被人从墙缝里抠出来,字迹已经不太完整了。这封信被发现之后才还原了那段历史,我们觉得特别感人。
  《瞭望东方周刊》:这封信还引发了激烈讨论。有网友认为,这是对英雄烈士隐私的侵犯。对此,你怎么看?   朱军:其实我能理解网友的这些想法。我们节目的出发点是要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共产党人,她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人,她有爱有恨,也有恐惧和胆怯,但所有的一切都战胜不了她内心坚强的信仰。
  这个形象是立体的、完整的、真实的,而不是生下来就是钢铁造就。
  《瞭望东方周刊》:类似这样的信还有不少吧?
  朱军:比如瞿秋白六天里给妻子写了三封情书,每封信的开头都是“亲爱爱,乖爱爱”,你再看他就义的时候提出“不能打我的头”,就不难理解了。说得通俗一点,这其实是一种“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倔强浪漫。
  面对敌人的枪口,瞿秋白在草地上盘膝坐下,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地甚好,开枪吧。”那一年,他36岁。你说这个男人怎么能够有如此的壮举,又有那么缠绵的情感?当你把他的信和这些情景联系起来,就看到了一个丰满的人。
  “能不能再来一遍”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档唤起人们坚定信仰的节目,有很多革命先烈的家信请的是当红艺人来朗读,是否有基于吸引年轻观众的考量?
  朱军:当然有这方面的考量。有人问我,为什么都要选择明星来读信?我回答说,《信·中国》节目中没有明星,只有信使,这个概念必须强调。
  别人会说,你请的明明是明星,非得说他不是明星,这不是矫情吗?一点都不是矫情,因为我们选择这些人是有标准的,首先他跟这封信要契合,比如性别、年龄,另外也要考虑这个信使的影响力。
  我们希望这档节目老少都能喜欢。实际上,现在播出五期之后,从各项指标来看,很大一批受众是包括“00后”在内的年轻人。
  《瞭望东方周刊》:第一期节目中有一封黄继光写给母亲的家书,由杨洋担任信使,他一出场,现场就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朱军:在录制现场感受更为明显,我说我的耳朵都受不了。但是当杨洋打开信件开始念的时候,观众就从刚开始的那种亢奋,变得慢慢沉静下来,进入信的情境中,到最后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转换的过程,对于信使和观众而言都是如此。杨洋一开始时说:“现在还用念信吗?”但是当他进入以后,慢慢内心有了敬畏。第二遍录完,楊洋到我跟前说,能不能再来一遍?这一遍录制时,当他说完“不立功,不下战场!”,心潮澎湃地挥手重复了一遍,而现场所有的观众也一起跟着说“不立功,不下战场!”
  其实,你给年轻人一个平台,让他站在那儿,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年轻人既有开放的眼光,也明白血脉的传承。
  “我也没跟你说要劳务”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这些年轻的艺人,我们还在信使中看见了很多知名老艺术家的身影,表现如何?
  朱军: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那封信,就是张少华老师来朗读的。张少华老师刚做完手术,还没有痊愈,是坐着轮椅来的。好多人还以为轮椅是道具。
  张少华老师把信重新抄了一遍,在上面画了好多记号,有横线,有三角符号,还有圆圈。她说,“我不能有丝毫马虎,要不然的话我对不起黄继光的妈妈。”她确实非常投入。
  还有李幼斌老师,最初我请他来的时候,他说自己从来不参加综艺节目,我把彭雪枫司令在战场上写给妻子的信发给他,说:你看完之后依然觉得这事不能干,那我绝不勉强。资料发过去没几天,他就答复了:什么时候录像。
  这让我感到特别开心,说明节目有吸引力,人们愿意在这样正能量的文化节目当中有所表现。
  《瞭望东方周刊》:谈到这次嘉宾阵容,你在开播发布会上说:“这些人加起来,《信·中国》的‘票房’价值超过500个亿”。
  朱军:那是一句玩笑,但这次的确来了60多位明星。
  《瞭望东方周刊》:这么多明星,怎么支付报酬呢?
  朱军:他们都是友情出演的,要不然节目根本就做不了。李幼斌老师同意参加节目后,我赶紧说明:栏目经费非常紧张,可能没有什么劳务,你就权当奉献了。他说:“我也没跟你说要劳务。”
  他们知道这个节目不是商业演出,知道这个节目是为新时代服务,是为人的情感服务的,所以都愿意友情出演。
  “不惜成本”
  《瞭望东方周刊》:读信类电视节目早已有之,你将读信和解信这两个环节融为一体,这种创新的叙事策略,是出于哪些考量?
  朱军:从艺术角度出发,我们想在节奏上作一些突破,如果信使念完信后我们再解读,节奏过于单一。
  更重要的一个考量是,信使念了一段后,我去交代背景,这不光是对信件内在情感的推动,也会让观众对下一段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清明节期间播出的陈觉、赵云霄烈士写的信,如果不交代背景的话,你就会不理解信使胡可最后为什么哭得稀里哗啦。
  《瞭望东方周刊》:《信·中国》的舞台视觉效果十分逼真,节目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创新?
  朱军:我们运用了一种先进的舞台美术技术,叫做潘多拉魔盒立体投影技术。整个现场有20台投影仪,可以360度全景立体呈现,还可以随着情绪变幻场景,瞬间就能让人身临其境,回到信件写就的年代。
  比如说念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时,当我说到“这封信是邓颖超大姐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坐在海棠树下写成的”,现场马上会呈现一棵非常漂亮的海棠树和树下的一把摇椅。这种技术在全国甚至全亚洲都是第一次使用,投入很高。这种舞台技术也让我们对节目有了更多的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可谓不惜成本。
  朱军:说到“不惜”,在这档节目中,我们所有人可以说是不惜情感投入,不惜时间成本投入,也不惜经济成本投入。其实,我们就是想做一个能够表达内心,能够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能够唤起人们坚定信仰的节目。
其他文献
全世界风风火火的抗疫大战之中,澳门显得风平浪静。疫情开始至今,加上输入病例在内,确诊不过45例,至今无死亡病例,中间还曾有40天保持“清零”状态,算得上抗疫“优等生”。  虽然土地面积小,但澳门也是一个连通世界与中国的国际都会——这样的成绩单,是怎样取得的?  我成长于中国内地,之后在世界各地工作,去年到澳门工作,亲身体会了这个“小地方”的不一般之处。  以口罩为例。在很多地方,口罩一直严重短缺,
电影《锦衣卫》剧照  走进位于南京市博物馆陈列“镇馆之宝”的“玉堂佳器”展厅,一件闪着魅惑蓝光的明代蓝釉梅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件2012年出土的瓷器,来自于一位明代锦衣卫高级官员的墓葬。  随葬如此贵重的文物,隐隐透露着墓主身份的不同寻常。锦衣卫,这个神秘组织在大明帝国的第一个首都南京,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贴身保镖  按照明代的兵制,从京师到各郡县都要设立军方的卫所。一个“卫”的人数大概在560
4月22日,上海一家售楼处内,现场前来看房的购房者  2020年,新冠肺炎“黑天鹅”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各行各业。第一太平戴维斯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投资额下降了33%,亚太地区受到的冲击最大,同比下降45%。中国商品房市场上半年销售面积下降了8.4%。  由于政府对疫情进行了有效控制,中国成为经济恢复最早的国家之一。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实现GDP同比增长3.2%。
2019年11月,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心净”睦邻点老伙伴们话家常  86岁的上海独居老人蔡阿姨今年接连遇到麻烦事,先是保姆回家过年后突遇疫情不能赶回,无人照料的她买菜、倒垃圾很不方便,但多亏有睦邻点老伙伴们伸出援手,轮流为她代购生活必需品和药品。  5月,蔡阿姨不小心又跌了一跤导致骨折,睦邻点的老伙伴们嘘寒问暖,照顾她生活起居、送医看病。如今,她恢复良好。  “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场大考暴露出,我们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必须全面堵漏补短、整改提高。  着眼未来,补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提升城市系统化防疫抗疫能力,是打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下半场”的关键举措,也是城市有效应对未来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提升城市公共卫生系统化防疫抗疫能力的核心要务。 
野三坡景区周边风光  蔡景兰又穿上了碎花围裙、戴上了小头巾,这是她的工作套装,“麻麻花的山坡”小院管家的专属装束。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民宿爱好者来说,“麻麻花的山坡”并不陌生,它是河北省涞水县南峪村里15间小院的共同名字。  这里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野三坡景区,山坡上的民居错落有致,青山在望,石板路曲折,经过设计改造的老院里能听见鸡鸣之声,颇具乡村野趣。这使得“麻麻花的山坡”成为近年来迅速蹿红的
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深圳儿童与外国友人合  5月27日,星期一早上7:30,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学校的“步行巴士”准时出发。小学生斌斌(化名)和同学们在家附近的“站点”集合。今天由斌斌当“巴士司机”,一名校警和两名交通协管员于队伍前后护送他们步行至学校。  桥头学校“步行巴士”1号线每天约有20名一至三年级小学生“搭乘”,一天两个“班次”,分别是早上7:30从小区、中午12:00从学校后门出发,途经
北京天坛  2020年是天坛建坛600年,在这个地方工作了整整40年的“老天坛人”徐志长,想跟《瞭望东方周刊》聊一聊自己的“老搭档”。  采访在北京某小区内的公共长椅上进行,居民们戴着口罩,三三两两地经过。正值暮春时节,旁边一棵紫丁香正怒放,浓郁的香气引得一个小女孩爬上了树,使劲嗅着。徐志长就像小区里最普通的一位老爷爷,宽厚慈祥地注视着后辈们。  孩子们不知道,这位爷爷曾经三次陪同邓小平植树,接待
从1978年到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8%提高到了60%左右。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后,人们对城镇化的方向和路径的讨论逐步深入。  过去,由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曾走过弯路:建设用地指标被大量配置到中西部
清代名画《姑苏繁华图》中的桃花坞(刘建春供图)  苏州桃花坞,曾经桃花灼灼,灿若云霞,也曾百工聚集、机杼声声,手工艺制作盛事,延续了300年。  登上苏州城北的北寺塔,朝西望去,有一条东西向的马路,这就是桃花坞大街。  这条600多米长的街道,还留存着桃花坞昔日喧闹的痕迹。然而,在今天,要寻访桃花坞的原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经过上千年的变迁,沧海成了桑田,乡村田野成了挨挨挤挤的枕河人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