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寻石惊魂记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ol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久以来,唐河彩石的无言大美令我魂牵梦绕……
  我是在秋水萧瑟的季节来到神秘唐河的,在那里很快找到了“知己”。被唐河彩石坚硬的质地,艳丽的色彩,较好的水洗度、滚圆度,变幻多端的造型,玉化与风化杂糅的奇妙组合,流畅的线条筋路,突出的立体风骨格调深深吸引;也体会了水落石出时一刹那的喜悦和玩石赏石的乐趣……随着《卧虎藏龙》、《静思》、《行云流水》、《国宝绝香》、《唐僧面壁》、《盛世祥龙》、《贵夫人》几块顽石参展获金奖银奖,中国观赏石协会给予高度关注,唐河彩石渐渐浮出了水面!
  今年小“五一”过去两天,我就呆不住了,心早已飞到唐河去了。和铁杆石友吕胜明约好5月3日早晨6点准时出发!晚上10点多,吕打来电话:“预报明天有雷阵雨,你看……”“既然是雷阵雨,一会儿就过去了,已经准备好雨披,去吧!”就这样定了下来,其实5月1日那天老吕就自己跑到唐河去了。
  出保定市区时,天阴沉沉的。到唐县境内,雨开始下了,不大,我在车上睡着了。下了公路到达河沟,老吕把我叫醒,准备在这里开始“垫底”——先搞上几块。
  唐河主河道地形多变,每段都有不同处,或狭窄,或平缓,或古老,或年轻,或长满青苔,或幽深沉静,或石墙班驳、老境盎然,或清浅激越,或水草重重,各处的石头也都不一样。随着挖沙子的、引水的、吸铁的、施工的不断增加,整个唐河花塔段充满变数,也提供了淘到更美更好奇石的机缘。
  老吕下到河里,寻到一块红皮色、皱褶丰富的造型石——玉观音!哇噻,简直太美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玫瑰红、琥珀黄、奶白,玉化的祥云,清晰可辨的五官,神秘的伞盖……“够本了,别再心痒了,先远后近,往里走!”
  再往银坊走,一段段的路消失了,路就是流着水的河,河就是水浅的路,好在河底还是硬的,我们的切诺基还对付得了。我一心要把那块大体量的石头搬回来,就鼓动老吕直接往银坊南面一个小桥里钻。快到另一个小桥时,她就在那里:通体圆润光滑,颜色反差大,过渡柔和,纯正嫩气,属于温暖诱人的暖色调,呈较规则正方形,其上似有一群天鹅翱翔,再加上400余斤的重量,颇具冲击力……我在脑海里重温着她的模样。
  钻到“水流路”时,雨已经相当大了,天黑得像扣下来的锅底,司机小马把灯打开,才勉强照到前方一小片,雨刷器根本不顶事了。我们被迫在一块相对硬实处停下来,看着外面大雨滂沱。
  其时我们求石心切,个个吃了“豹子胆”:“走吧,直接开过去,装车吧!”
  再努力前行,终于靠近“天鹅”了,可雨太大,没有办法去外面靠近她,我们只好在车里等雨停。
  大约5分钟,我们就看到北面山坡上混浊的山水奔腾而下,从多个角度冲下来。潜意识告诉我们,赶紧往前赶!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天鹅”……
  窗外大雨如注,山上的洪水咆哮而下,雷在头顶滚动,我们一行4人在车里开始欣赏这难得一见的雨景,我还时不时地回头望望“天鹅”,雨雾弥漫……
  雨不停地下着,沟里的水开始深急起来。相向开过两辆大卡车,没有办法走了,司机很客气地退后让我们往前开:你们怎么不走大道啊,千万别往前走了,水太大,没路了!
  这时的水更大了,司机小马心急,右后轮一下子甩进路旁,打滑、加油、不走,头上冒汗了!老吕上去开,我们3个人在后面推,总算上来了!
  雨小些了,但水好像更大了。老吕问我还装不装“天鹅”,我说先往前走吧,看这天黑得厉害,石头大,车太重了,危险。
  老吕亲自驾车,我们在后座上一个劲地给他打气“千万别犹豫,加大油门,往前闯!”
  这时的水流快淹没轮胎,好在老吕开车老道,一路前闯,在最后的陡坡处猛加油门,轰然到达小桥,我们几个长出了一口气!
  车停在安全处,就不管雨了,几个石疯子开始冒雨寻石,不远处的白石山笼罩在山雨蒙蒙中……
  我站在桥上赏风景,远处的人看我,桥下滚滚的洪水如巨龙奔腾!
  在岸边,直听到咣咣当当扑通扑通的闷响,原来是石头碰石头,石头碰桥墩的声音。在沧桑的白石山下,我们迷幻在奇石中……魅力无穷的捡石玩石赏石!
  这次寻石,首次领略到深山区暴雨突至和山洪翻滚的壮观景象,也在寻石经历中多了份震撼与惊奇!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次寻石是几十次寻石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体量较大、圆满完整、颜色厚重、惟妙惟肖的《冷眼美猴王》;造型奇特、沧桑老辣、立体感突出、玉化带画龙点睛的《日月同辉》;局部画面飘逸神秘、整体造型凝重古朴、颜色深沉、大小适中、稳如泰山的“雪浪石”;还有更奇怪的,在一艘小船上,或者说是在悬崖边上,一个似虎似祥兽的动物趴在那里,两只眼睛瞪着,身材饱满,尤其是白白的尾部非常像,委实难得,旁边还有一条见尾不见首的龙,我取名为“虎踞龙盘”……
  《美猴王》的发现也很有意思,我在桥的北部坡下,忽然看见一条泥鳅,满身是泥被冲到岸上翻抖着,我轻轻地把它送到水里,瞬间游走了!我跟它北行,恍然若失的一刹那,发现了《美猴王》……
  这几个大家伙和一大堆小精品,让我眉开眼笑,回到家中连夜收拾,放在客厅欣赏起来。
  老吕给老伴说的好:永远没有最后一回——他的“恒通石馆”的美石牢牢攫住了他的狂野之心!
  玩的是过程,玩的是心跳,玩的是境界;十万八千部,交给他人悟,我独山中行,天地一大书!
  “若是识得其中趣,胜却寻山万里游”……唐河彩石真好!玩石真好!
其他文献
奇石底座作为奇石的附属产业,也是奇石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底座厂工作量的多少、工作紧张程度以及底座用料的选择,都与奇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阿拉善左旗这个奇石市场高度成熟的地方,底座也折射出奇石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普通石友眼里,做个座子把石头展示出来,不挑木料,只为了方便客户挑选时一目了然。而用好木料做座子的石友,却盼望石头能因此卖个好价钱。持这两种观念的石友往往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前者是做通货的,只
期刊
早上六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再做好午饭装到保温桶里,准备带到坝子上。采石场条件简陋,能吃上温热的午饭已经很好了。
期刊
时间恒长,生活庸碌,现代人压力渐巨,为释放烦恼,适度地培养休闲兴趣逐年兴起,动静皆宜。例如琴、棋、书、画属静态,跑步、爬山、涉水即动态,随个人喜好且行。文人观赏把玩,人文赏心悦目、言在艺海宽广难习逐。聆听与观赏应该是最简易的休闲活动,而多看多听、不懂即问、心神领会自然悦目,进而成为休闲兴趣。石观古今,采石赏石在台已行之有年,早期石友在河床溪谷觅石,偶尔碰见同好,寒暄问候,天南地北地聊,话题始终在石
期刊
一问:石上的画面太不可思议了。全都是真的吗?  山东临沂的董先生、浙江金华的洪先生等来电,说进了一部分长江画面石销售,但有来购石的朋友提出,画面太不可思议了,真的不是人工画的吗?  答:长江画面石绝对原汁原味。石上的丰富色彩、奇妙纹理及其形成的优美画面,来自石内所含的不同矿物成分及江水千万年的浸润。例如,含铁、锰等则呈现红色,含铜则呈绿色等等,外地石友不了解、有怀疑,或许是因为长江石的画面太优秀了
期刊
一、什么是祥?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
期刊
前阵子,看到九把刀拍摄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及香港的影展皆获大奖,而且票房也获华语片的新高。这便使我由片名直接联想起当年在左旗及岩滩产地,为寻奇石精品所经历的种种,那里虽有苦也有难,但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境,才猛然了悟,当时所有的所谓苦难,都是现在回味无穷的精华所在。  第一次经银川上左旗进戈壁滩是在1998年春末时节,当时一行三人,庄荣膺是我和杨国宾的带头大哥,我们一起去拜访了宁夏
期刊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有着深厚的石文化基础和优秀的赏石群体。河南比邻灵璧石之乡安徽,对于灵璧石的收藏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素有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美誉的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而得名,在亿万年的海水、海底生物、雨水、冰雪和酸碱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声如青铜色如玉”的天然艺术品。灵璧石以独特的美丽和无穷的魅力,从古至今一直被赏石界所尊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将灵璧石大规模引入河南一直是
期刊
早在唐代,高度智慧的国人就懂得仅以单一的色彩基调通过其浓淡变化、线条虚实,来展示各种不同意蕴的画面,这就是水墨画的前身了。想要了解长江水墨石的美学特点,首先要知道水墨画的表现特征。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其特点在于它的笔意与墨韵表现,运笔讲究急徐、顿挫、转折,墨韵则通过水与墨的运用以达到浓淡相生的效果,“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悔”。以形写神,着意意境,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水墨之美——
期刊
奇石的组合玩法,是当代赏石蓬勃发展过程中新生的玩赏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藏石量大质优的玩家,从自己的藏品中优选出主题明确、体量适当,同时又有高度相关性的多块奇石,组合出更高层次的综合主题,如“十二生肖”、“儒释道”、“宴席”、“十八罗汉”(图1)等。从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上实现了1+1>2的效果,同时也造就了一些有着鲜明玩赏个性的主题门类收藏者。  当时很多石种处于开发初期,大量品质优秀的
期刊
这是在见到张靖老先生之前反复听到的一句话,所以我担心访问会很沉闷,也先入为主地认为这该是一位清瘦、消极、沉默的老人。  2012年11月14日,一夜落雪后的北京城显得更加清冷,十来厘米厚的积雪在人流与车流中很快变成了一路泥泞。  就是这个阴霾的早晨,北京西四环一个普通的小区,永定里西路某六层住宅楼的四楼,简单的两室结构,老式的电视、橱柜、沙发,除了随处可见的大漠奇石之外,实在找不出多余的家什,我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