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而教教出特色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也称常识
  性课文,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
  式,解说事物,说明事理,给人知识
  的文章。“怎么写”决定”怎么教”,说
  明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较其
  他文体的作品而言理应有所不同。
  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说明文依
  “文”而教给予的思考不多,教学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专有名词避而不教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
  功。”(叶圣陶语)为了让读者对事
  物、事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
  和认识,作者必须把相关知识介
  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介绍
  时难免会涉及一些专有名词。虽
  然编者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能
  力,对选入教材的文章做了适当
  修改,但专有名词的出现还是不
  能完全避免。如《呼风唤雨的世
  纪》一文,就有“光年”“原子核”等
  学生完全陌生的专有名词。对课
  文中的这些词,一些教师避而不
  教。于是出现了诸如学生把“光
  年”当成时间单位的错误。造成这
  一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
  师认为教了学生也不懂:二是自
  己讲解,怕有“灌输”的嫌疑。对于
  必要的“讲解”,教师不应放弃责
  任。对于“教了学生也不懂”,教师
  要明确目标,这里的“懂”只是让
  学生对某些知识有所感知,而不
  是像专业人士那样非弄个一清二
  楚不可。当然,对于那些现在即使
  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专有名词,可
  以留待以后再学。
  因此,对于文中出现的专有
  名词,我们要合理分类,要明确哪
  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可以不教
  的,决不能一概避而不教。教学方
  法也要因词而定:有的以讲解为
  好;有的以实验演示为佳:有的以
  出示实物为妙;等等。如教学《新
  型玻璃》,对于“分贝”的教学,于
  永正老师是这样对学生讲的:“这
  是指测基声音大小、强弱的单位。
  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贝,对
  人体就有危害了。城市中有的马
  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小、强弱
  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看。”这
  样的“讲解”点到为止,花时少,学
  生又听得明白,真正体现了教师
  “导”的作用。
  
  问题二:长句子教学严重缺位
  
  根据交际风格,有专家把文
  章的语言分为科学体、艺术体与
  谈话体三类。说明文的语言大多
  属于科学体,其特点为:句子结构
  严谨,长句较多,省略句一般是相
  同主语省略,力避歧义句:一般不
  用独词句,感叹句也很少用;注意
  句子、段落之间的前后衔接连贯
  和逻辑联系,不允许出现跳脱现
  象。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发现
  说明文长句子较多这一特点,造
  成了长句子教学的严重缺位。
  长句子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
  联系上下文把句子读通——准确
  停顿。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
  这样一句话:“正是这些发现和发
  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
  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
  年的总和。”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把
  “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
  上百万年的总和”读成“其改变的
  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
  总和”;其次是指导学生读懂一
  概括主要意思。因为概括能力的
  强弱是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重
  要标志。长句子是训练学生概括
  能力的好材料。有些学生虽然也
  能把句子读通,但却是“小和尚念
  经——有口无心”,对句子的主要
  意思不甚了了。对于长句子主要
  意思的概括,可以采用“主干提取
  法”。如对于“在20世纪一百年的
  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
  的发现和发明”这样的长句子,学
  生大多一下子很难把握主要意
  思。在读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
  过提问帮助学生提取句子的主
  干:“这句话讲谁怎么样?”这样,
  
  学生就不难知道句子主要讲“人
  类获得发明和发现”。
  
  问题三:感情朗读不问内容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默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
  领悟文义,揣摩思路、积累语言。
  一些教师由于对读的目的、意义
  不甚明确,在读的方式上出现了
  一些偏差:该默读的时候却要求
  学生朗读:该”准确地读”变成了
  “抒情地读”等等。在说明文教学
  中,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情朗
  读不问内容,对描述客观现象的
  语句教师却在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来。如《恐龙的灭绝》中有这样一
  句话:”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
  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
  大约两亿年。”有教师要求学生读
  出赞叹恐龙历史悠久的感情来。
  显然,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读清
  楚“三四百万年”与“大约两亿年”
  两个互相比较的数字,让听者能
  够清晰地重现其准确的数据,而
  不是得到一个感性的、有过多情
  绪的印象。
  对于该怎样阅读说明文,叶
  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作
  了很好的回答:“说明文说明一种
  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
  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
  了就算完事,其问搀不进个人的
  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
  套。读者读说明文也只是理智方
  面的活动。读了作者的文章,再根
  据平时的经验加以考核,的确有
  那么一个道理的,就认为‘是’,道
  理并不如作者所说的,就认为
  ‘非’,其问绝对不容有偏好偏恶
  的事情。”叶老的这段话其实也告
  诉我们说明文的哪些内容不该进
  行感情朗读,把外在的情感贴到
  文本上去。
  
  问题四:知识教学喧宾夺主
  
  教学内容的模糊性与随意性
  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这
  一问题同样表现在说明文教学
  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除
  了教一些说明方法,将大量时间
  花在教课文介绍的知识上,把说
  明文教成了常识课。如教学《飞船
  上的特殊乘客》,在学生明白太空
  新品种具有“食用”“药用”“美化”
  与“绿化”的作用后,教师拓展了大
  量的“太空芝麻”“太空彩色保健小
  麦”与“太空樱桃番茄”等课外资
  料,让学生惊叹太空新品种神奇
  的“魔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知
  识要点是说明文教学的一个目
  标,但绝不是重点目标。说明文教
  学是语文阅读。语文阅读重点要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而非
  写什么,因为“内容不可能离开形
  式而存在,也不可能先于形式而
  存在”。(王尚文语)“内容人人看得
  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
  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语)
  所以,《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四、五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明白
  太空新品种的作用后,应该把重点
  放在学习体会作者怎样说明这些
  作用,为什么把作用分成两个自然
  段来介绍,两个自然段又是怎样连
  接起来的,即学习说明语言、说明
  方法与说明顺序。这样的说明文教
  学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
  
  问题五:人文教育脱离文本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教学说明文当
  然也要做到“两性”和谐相融。但
  是,一些教师没有把体会情感与学
  习文本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而是游
  离文本,硬生生地贴上一个所谓的
  教育“标签”。如一教师教完《鲸》
  后,觉得整堂课好像没有对学生进
  行过人文教育,便来了这样一段拓
  展延伸,情感升华:
  ①展示蓝鲸、白鲸、虎鲸、抹
  香鲸的图片资料。
  ②文字介绍鲸的经济价值。
  ③文字介绍人类破坏环境和
  大肆捕杀鲸的现状。
  ④学生说感受。
  ⑤教师总结:的确,鲸是美丽
  的,但它也是脆弱的,各位小海洋
  生物学家们,让我们用自己丰富的
  知识去了解鲸,用自己善良的心灵
  去关爱鲸,用自己温暖的双手去保
  护鲸,让这种美丽而又可爱的生物
  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视线里。
  显然,这样的人文教育不是
  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它成了在“语
  文表达式”之外单列的另一项内
  容。这样的人文教育更不是《鲸》
  
  这篇课文的教学所需要的。《鲸》
  一文的人文教育应该是这样渗透
  的:学生在揣摩、品析文本表达的
  同时,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
  神,从而产生对鲸相关知识的探
  究兴趣。
  
  问题六:语言训练明显不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
  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但事实
  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问得
  太多。说明文大多语言直白,浅显
  易懂,在内容上没有多少好分析
  的。因此,教学时要圈出更多的时
  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
  其是练笔实践,或仿写,或改写,或
  创造性地写,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学完《意想
  不到的灾害》后,教师让学生写一
  段话奉劝猎杀动物的刽子手。有学
  生这样表达心中的愤怒:“猎杀者,
  请放下你们那把沾满鲜血的屠刀
  吧!动物是人类最真诚的朋友。当
  你们举着猎枪,向那些可爱的生命
  射击时,难道心里没有一丝的愧疚
  吗?假如没了青蛙,害虫将泛滥成
  灾,毁坏大片庄稼。人类没了粮食,
  如何生存?你们这是在自掘坟墓
  啊!请你们珍惜每一个生命!”这样
  的练笔,既立足课内,又延伸课外,
  使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得到了同构
  共生。
  总之,说明文教学要根据体
  裁特点,依“文”而教,把握年段目
  标,教出说明文的特色来。
  
  
其他文献
听“丁冬”之声,激其“趣”   【片段一】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那么热情!吴老师呀,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们!来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件播放泉水流淌的音乐)   生:我仿佛听见了泉水的声音。   师:这声音怎么样?   生:我听到泉水哗哗哗地在流动,声音很动听。   师:“动听”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我看见了泉水,也听到了泉水,丁冬,丁冬,就像弹琴一样好听! 
一、单元学习目标的概念及诠释  单元教学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把一项或几项(或相近)教材组合成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体,是教材的完整的教学阶段,是反映技能“学理”的过程,是孕育各种有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因此,单元教学是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时组成的,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整体,其教学内容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是课时的上位概念。单元教学不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语文教育家袁微子(1913—1991)诞辰一百周年。由浙江省小语会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共同发起的纪念活动之一——袁微子先生诞辰一百年追思缅怀座谈会9月7日在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举行。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杭州市下城区政府副区长沈凯波、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柯孔标、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裁骆丹和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站长刘力等参加了座谈会,省市
对《夹竹桃》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情愫,非常期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反复品读,言语的妙,幻想的妙,深深吸引了笔者,愈读愈被此文、此花与季羡林老先生此人所感动。购买几本季老的书,观看介绍季老的纪录片,走近大师、感受大师,由“品花”到“品人”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笔者信心满满地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似乎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什么。于是开始思考,反复推敲,寻找学生与文
【教学设想】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到龙游县上圩头小学上了一堂作文课。本次习作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将作文教学策划成学生的生活”。我设计了活动作文课《百元大钞有轻功》。设计意图是通过“夹百元大钞”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预设的情境是这样的:教师把钞票放在学生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然后大方地对学生说:“夹住了就给你。”随即放手让钞票落下。在设计好的“游戏”中,除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
摘 要:针对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趣、慢、严、育”四个策略的论述,提出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的技巧,进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43-02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和管理是最困难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注意力
王崧舟老师在谈及文本细读的问题时说“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教师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滑”“犁”值得玩味,那如何达到“犁”文的境界,如何从“走过文本”到“走进文本”?笔者就从语文教学中的易忽视之处、细微之处、不经意之处、意外生成之处去审视语文的教学之道、教学之效,
将一条纸带的一头扭转180度和另一头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又名“莫比乌斯带”或“莫比乌斯环”, 它是以发现人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果用指尖顺着上述纸带正面上的虚线(在纸带的中央画的线)划去,结果到达了纸带的反面,再继续划下去,最后又回到正面的出发点。假如用剪刀沿着虚线将上述纸带剪开,令人惊奇的是,得到的不是分开的两个圈,而是一个大圈。简单地说,“莫比乌斯圈”最大
有魅力的课堂,应呈现出简约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和简便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一、 教学目标预设透着简明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会读课文的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