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发言人的实践与语言风格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ta_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铁琨,男,1950年12月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天津师大中文系毕业。1968年到晋南插队。197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语委,先后担任文字管理司规范处副处长、文字规范标准处处长、教育部语用司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2000年10月起,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委语言文字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书面语转写分会主任、全国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合作论坛(CDF)召集人、《现代语文》杂志顾问等。曾从事现代汉语、普通逻辑教学多年,研究范围涉及汉语词汇、文字、汉语规范化等领域。主编、参编或独立撰写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入或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
  
  王笑艳:王司长,您好!您是语言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听说您参加过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所以您的话更有说服力。
  唐娟华:您在教育部也做过一些新闻发布工作,所以,今天的访谈您一定能给我们在新闻发言人语言方面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王铁琨:欢迎你们来!今天我们可以谈差不多一个小时,随后我还要参加司里一个临时增加的会议,实在不好意思。教育部委托北京广播学院(下文称“北广”,当时还未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访谈者)代为培训新闻发言人,我有幸参加了第一期,算是“黄埔班”。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给你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王笑艳:刚才您谈到您在传媒大学参加了第一期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当时您被派去培训时,王旭明已经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了,那么您和李宇明司长是属于部门的还是……
  王铁琨:是这样。举办教育部司局级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时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王旭明是比较早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而我和宇明司长此前并未接受过类似的培训,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和角色可以说一无所知。我参加的是第一期培训班,王旭明与我是同期同学,此外还有后来当过你们学校党委书记的陈维嘉,以及牟阳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方茂田——现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岑建君——现任驻美国纽约总领馆教育参赞等等。李司长参加的大概是第二期或第三期培训,具体我记不大清楚了。当时教育部是比较早试行新闻发布制度的部委,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也相对较早,连着举办了三四期,主要培训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司局级干部,我们这一期有二十人左右。据说这一期也是培训时间最长的,甚至晚上也安排了培训内容。因为是第一期嘛,各方面都很重视,广院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对我们整整培训了一周。当时有很多著名学者、新闻发言人、播音员和主持人给我们上过课,比如广院的张颂先生,国新办的王国庆,外交部的沈国放,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白岩松、李瑞英、徐晶等。其中张颂老师重点给我们讲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规范以及发声。
  培训中有一项内容令人印象深刻,就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我记得在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前边有个练习阶段,时间为半天,然后还有半天时间为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模拟现场,找了很多语种的同学充当记者现场提问,就跟真的一样。有意思的是,模拟之前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背景,记得正当我们认真练习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三四个人,只见为首的一个拿着央视的麦克风,摄像机立即直直地对着我们,当时王旭明恰巧在我旁边。就听为首的记者劈头问道:“请问王主任,最近由于一些高校学生食堂伙食涨价,发生了学生罢餐的现象,请问教育部有什么对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是脱产培训,并不了解这一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一时有些愕然,而旭明恰是教育部当值的新闻发言人,心想中央电视台信息怎么这么灵通,追到这里采访来了,急迫中好像王旭明边用手挡着对方的镜头,边让“记者”先到教育部办理相关采访手续,而身在现场的我们几个也不约而同地把脸侧向一边。后来通过老师的讲评我们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讲是最忌讳的,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当时我们的反应和举动却是下意识的,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而且旭明也是刚刚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不久,教育部试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时间也还不太长。后来当大家知道这个情节只是模拟中的一个训练环节时,不觉哄堂大笑,原来这个插曲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但是被学生们演绎得非常逼真,以致于把我们这些久经阵仗的司局长们也懵住了。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和考察发言人应对突发事件和面对镜头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王笑艳:对,去年我也采访过王旭明,他也提到过培训的事情。
  王铁琨:是的,因为我们是同一期参加培训的嘛!总之,这样的培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也很大,可以说是终身受益。特别是应急情况的反应、处理,后来再接待记者或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就有了一些经验,沉稳多了,至少不至于惊慌失措了。另外,徐晶是中央电视台的首席化妆师,也给我们上过课。她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肤色帮我们化妆,提出着装建议,也讲一些诸如衬衫的领型、西装的颜色、西装与领带的颜色搭配等知识,并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脸型提出上镜的最佳角度的建议。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男士而言,可谓闻所未闻,听起来可以说是既新鲜又实用。虽然过往我们从没有在意过这些细节,但现在明白了化妆和着装对新闻发言人的重要,它不再只是我们个人的事,而是关乎着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
  王笑艳:当时培训的时候,除了形象、应急情况的处理以外,在语言方面有什么专门的培训吗?比如说危机发布是否可以使用一定的语言技巧?
  王铁琨:培训的时候很多方面都是随机的、举例式的。比如像外交部的沈国放、国新办的王国庆,当时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实例,中间也穿插了一些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一场新闻发布会要做到吸引人,首先还是取决于要发布的内容,“内容为大、内容为王”。因此,发布会前认真分析并确定要发布的内容,策划好适宜的发布形式,对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有所准备,才是最重要的。这叫做“有备无患”!当然,形式和技巧也相当重要,至于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与媒体记者沟通,那属于技巧问题。前不久我们司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了一个全国语言文字网站建设的培训交流会,最后有一个总结,会议突然决定由我来做这个总结。怎么讲呢?我只好结合自己做新闻发言人的一些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网站建设的一些思考有感而发。记得当时我即兴谈到网络是体现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方面,是维护政府形象、表达政府意愿的一个重要窗口,做好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离不开语言文字政务信息化。因此,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网站建设、舆情监测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通过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举措来办好语言文字网站,切实实现网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多项功能;当前各地语言文字网站,要从侧重技术驱动性向内容需求性转变,关注网络舆情,做到内容和技术并重。会后得到的反馈还不错,认为这个总结针对性强,有内容,有思考,比较解渴,对下一步地方语言文字网站建设有指导意义。新闻发布重在实践,这几年我们参加了不少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包括年度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年度流行语,还有网络在线访谈等,这些发布会的实录都可以在教育部网站或其他门户网站上看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新闻发言人成长、成熟的轨迹。
  唐娟华:对,我看到过,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在网站上都有,比如2006年、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新闻发布会等。我们注意到教育部每年都会发布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用来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王铁琨:是的,现在我们已经再不局限于定时定点的新闻发布会,有时候会根据需要发布一些标准和研究报告,比如2009年12月30号我们将在北京语言大学发布“2009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由六家权威部门联合发布,发布会现场将由一家门户网站——“金山词霸·汉语站”现场直播,并配以网络访谈解答网友的提问,互动交流。届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在京各大报纸、网络都会现场采访,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关注一下。
  王笑艳:2008年十大流行语是2009年1月份发布的吧?
  王铁琨:是的,年度流行语过去都是转年年初发布。今年我们做了一点改革,尝试当年年底即12月30日前发布年度流行语,这样时机更合宜。此外,每年六七月间我们还会发布中国主流报纸春夏季十大流行语,已经坚持了六七年,社会反响很好,形成了品牌效应。下一步我们还想通过网站做现场直播,这样影响会更大一些。
  唐娟华:刚才在提到培训的时候,您谈到了语言的问题,王司长,我想请问您一些具体的问题。我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通常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我发现教育部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常常使用“您”,而外交部发言人常常使用“你”。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王铁琨:我觉得“您”和“你”的使用更多的是个习惯问题。当然,使用“您”表示一定的尊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和外交部有不同之处,外交部是涉外部门,代表国家利益和国家的声音,新闻发布会现场肯定非常严肃,同时对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要求也更高。当然,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也有很高的语言要求,但是在发布的具体方式上教育部应该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因为教育关乎老百姓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当记者提问的时候,他所代表的是老百姓发出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妥当或是否正确,教育部都应该重视这些声音。所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要千方百计拉近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一定要尊重对方,用敬语“您”这个细节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貌语言吧!另外一点可能也跟发言人使用语言的习惯有关系。比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北京人,北京人口头上说“您”的时候比较多一点儿,但是其他地方的人使用“你”的情况可能比较多,说“你”的时候也不是不礼貌,也不代表对别人不尊重,充其量是一种习惯。当然,我个人认为新闻发言人使用“您”非常好,把自己放在与媒体记者平等的位置,比较低调、平民化,更适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现场上使用。
  唐娟华:您说得非常好,王司长,我也觉得使用“您”确实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您”是单数第二人称的表敬形式。“您”的使用往往能表现出发话者的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语境的不同和发话者的真实意图等语言交际的多维性,“您”还可以传达出一定的真实信息。
  王铁琨:是这样!新闻发言人不应该居高临下,否则新闻发布的效果就不会好。
  唐娟华:那么关于新闻发言人的个性您怎么看?
  王铁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很多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或发布新闻的时候肯定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新闻发言人的个性体现不应该冲淡了新闻发言制度所赋予的使命。不是新闻发言人个人要发布新闻信息,而是他所代表的政府或部门要发布新闻信息,要把政府的意愿、政府的想法向百姓介绍清楚,取得百姓的理解和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因此,新闻发布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职务行为。
  王笑艳:新闻发言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新闻发言人虽然作为一种制度人,但如何把工作与个性合而为一,这是重要的。
  王铁琨:每个人的语言都会带有他自己的风格,从语言风格中可以捕捉到他个人的人生阅历和修养,聪明人会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张扬个性,让受众不自觉地体味到其语言风格,而不是故意在某些地方“表现”。
  王笑艳:王司长,您觉得您在做新闻发布时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呢?
  王铁琨:我个人认为,一个新闻发言人使用语言要平实,要从容沉稳。因为作为新闻发言人要跟不同的记者打交道。跟记者打交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注意很多技巧,因此,新闻发言人还要反应灵活机敏。
  唐娟华:王司长,您刚才谈到跟记者打交道的技巧,那么如果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当记者问到很刁钻、敏感的问题,而您觉得当时不太好回答,但又必须回答时,会怎么处理?
  王铁琨:我们偶尔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介绍推广普通话的最新情况,有个别记者会担心上海市民越来越不会说上海话了,长此以往上海话会不会消亡?这样的问题道理上不难回答,因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方言目前并没有要消亡的迹象,只有使用人数很少的少数边远地区的汉语方言或个别少数民族语言有这样的危险。尤其是强势的大城市方言,比如上海话、天津话,怎么可能消亡呢?毕竟城市的整体实力、人口在那儿,而且这些大城市都很愿意张扬个性。但是现在上海人学习普通话肯定跟过去不一样了。以前在广东、上海等地如果你用普通话交际,可能会被人看不起,现在人们的语言观念变了,在正式场合当地人也都用普通话交际,用普通话自然不会再被看不起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当时的回答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孩子们可能从小在学校接触学习使用普通话,但是他们同时也会跟家长、亲友习得地方话,他们会说当地方言,只是在一些规定的场合不说。”还有人会提出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模糊回答的方式,或者不从正面来回答。
  唐娟华:对于敏感的问题或者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立场明确的就回答很明确,对于立场不能明确的我们就需要用模糊性的语言来回答,模糊性的语言特别是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经常会使用——
  王铁琨:这反映了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的一种思考过程或者是发布技巧。教育部在进行新闻发布时也会使用这样的技巧,因为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我们不能说过于绝对的话。比如当下有很多语言现象是处在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的,有一个中间状态,或者说,正处在“规范”的过程中,有时候一时很难判定某种语言现象是规范的还是不规范的。不能简单化地说“不规范”,而只能是我们的研究还不到家,所以,我们会说“对此类现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并组织学术力量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等有结果以后会向大家汇报”之类的话。这样回答就比较科学、客观,能够以人为本。我觉得这样适当使用模糊性语言来进行发布,既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效果也会比较好。许多时候我们真的不能轻易下结论。
  王笑艳:带点模糊性的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但同时又不是空话、套话,这样的发布也会让媒体记者满意。西方有一个人也提到过“低调陈述”。
  王铁琨:对,我现在也常强调要低调一些,多与记者交朋友。
  唐娟华:王司长,请问您觉得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礼貌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铁琨: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业具有其特殊性。新闻发言人面对的是媒体记者,新闻发言人所说的“语言”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消息来源,是政府加强话语影响力的主要手段,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礼貌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礼貌可以从风格、体态、礼貌词、礼貌句等方面来体现。另外,可以从新闻发言人自身定位的角度来谈,从人的角度谈,因为体态、礼貌词语、句式等都跟他自身的定位有关系。
  唐娟华:对,从“人”这个角度谈非常好。深入研究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礼貌体现,对新闻发言人语言运用中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解释,揭示新闻发言人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发言人语言表达的礼貌度及语言运用能力。王司长,您谈得很好,不仅是这个问题,很多问题您还没等我们问,就已经涉及到了,这样给我们的访谈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谢谢您!
  王笑艳:对!谢谢您!总之,我们相信,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王铁琨:我相信当然会越来越好。新闻发言人是个职业,将来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应该有更多的技巧。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有些方面还相对比较保守,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唐娟华 济南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50100,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王笑艳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100024)
其他文献
摘 要:《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乡土风味浓郁,充满浪漫主义奇想,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保守观点,也巧妙暗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本文通过对《瑞普·凡·温克尔》片段的翻译,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瑞普·凡·温克尔》 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理工院校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可以利用教育在线网络平台更好地开展教学。首先要明确古代汉语课程的定位;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再次要钻研教学内容和方法,从三个方面着手:渗透传统小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会欣赏古文之美;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三个方面着手: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源,开展网络教学互动。  关键词:古代汉语 网络课程 教学研究  曾经有句话戏说理工院校的文科生状况为“爹
期刊
摘 要:本文讨论了“玉团”在文献史料中的运用及其词义的演变。“玉团”并非一个上古词,它大致产生于隋唐时代,后见于五代十国北宋时期西域各国进贡至中原的方物中。古代诗词曲中多见“玉团”,是对团状或圆形物的美称,“玉团”今也见于人名。  关键词:团 玉团 玉豚 美称    团,指圆,圆形。《说文·囗部》:“团,圜也。从囗,專声。”《玉篇·囗部》:“团,圆也。”《墨子·经下》:“鉴团景一。”孙诒让《
期刊
摘 要:“个”是现代汉语中地位与作用都较为特殊的一个量词,存在泛化的趋势。留学生,特别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个”时很容易犯错误。本文以“个”为例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例子来谈谈留学生量词偏误的类型、原因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个 量词 个化 偏误类型 偏误原因 教学策略    “个”上古即已有之,其最早见于书面语是作量词用的。如《礼记大学》:“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枝,
期刊
摘 要:林少华以翻译的方式将村上春树介绍给中国并大受读者欢迎,然而其译作却备受争议。林少华究竟是基于怎样的翻译观完成这些译作,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林少华译)为例,分析了针对林少华的各种争议性观点,认为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和追求美学这两条原则是林少华的翻译准则。这两条准则对于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流行功不可没。  关键词:《且听风吟》 林少华 翻译观
期刊
摘 要:颜色象征和颜色词象征是各国语言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现象。本文就汉韩两个民族的白色象征和颜色词语“白”和“”的象征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探讨了其历史文化背景,认为韩民族的白色象征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颜色象征 颜色词象征 白 汉语 韩语    一、颜色象征与颜色词象征  象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象征思维的体现。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象征媒介
期刊
摘 要:针对日语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V+ている”结构进行分析,同汉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对该结构的汉译结构进行了分类。在句子中,“V+ている”结构对应的汉语译文可以分为“译为‘正在+V’”“译为‘正在+V’或‘(正)在+ V+着(呢)’”“译为‘V+了’及其他”这三个类别。本文还对“正在+V”“V+着”“V+了”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V+ている 正在+V (正)+V+着(呢)  
期刊
摘 要:借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方言调查是一种新趋势。语言的基本存现单位是言语社区。作为一个动态的语言实体,南京方言在鼻尾韵上表现出的年龄变异体现了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调查方法,在言语社区理论指导下,对普通话中韵母是a、、i的字在南京方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南京方言鼻尾韵在年龄层次上的变异度与韵母开口度的大小成正比,即开口度越大,在年龄层次上表现的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微山方言为例,分析中原官话的处置句。中原官话的处置句分为有标记格式和无标记格式两种。有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的变形,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移位形成的。无标记格式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的省略,或者说是普通话“把”字句某些成分发生缺位形成的。它们都是普通话在中原官话中的地域变体,其语用价值和交际功能与普通话的处置意义是等值的。  关键词:中原官话 微山方言 处
期刊
摘 要:关联理论给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关联理论在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本、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视具体情况采用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 儿童文学 英汉翻译    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儿童文学的交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