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移动用户需求的增加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移动网基站业务也随之迅猛发展。基于数据流量的移动宽带业务及互联网+业务已成为目前通信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移动宽带业务的多样化,我们也针对不同模式基站类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承载模式。
【关键词】基站类型;承载方式;发展趋势
短短几年,3G基站业务、LTE业务已经做到规模化普及,LTE-advance及4G+(也称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系统业务也在紧急部署应用,5G研发也取得一定程度成绩并预计于2020年进行试商用。在移动通信网络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现网中的基站业务进行及时地梳理,理清基站存在的多种模式及其不同承载传输方式,这样既为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便利也为后期的割接、规划、扩容及新建提供可靠的依据及理论的基础。
运营商现网的基站存在模式复杂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用户需求。如GSM基站,U900基站,W网基站,LTE基站,SDR类型基站等。G网基站作为早期移动通信的基站模式,提供覆盖区域无缝衔接的移动语音通话业务,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通话信号覆盖;U900基站工程建设之初意图就很明显,主要是满足城郊及农村的移动数据上网业务需求,由于U900基站占用G900的部分频段的频点,在节假日等话务高峰期可以根据G网话务增幅情况及U900手机终端使用情况等,灵活关闭U900释放全部频点用G900吸收业务量或采用U900+G900混合组网来承载;W网基站为普遍存在的成熟3G网络基站,承载流量业务同时提供优质高清的语音通话;LTE基站为现阶段迅猛发展的4G网络基站,而SDR基站是其中的一种基站类型,同一射频模式可以通过软件定义不同的制式,所有制式共用除基带单板之外的所有全部设备单板,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做到灵活的升级。不同类型基站其承载的传输模式及网络形态也不尽相同,下面就针对不同模式进行剖析。
一、MSTP刚性通道承载
此模式RNC侧的以太单板与传输网汇聚设备的千兆汇聚单板直接对接且无板间保护,如图1所示。这种传输模式为固定带宽的传送模式,但对基站的带宽要求就有很大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基站FE业务。随着数据流量的激增及基站模式的多样化,此种模式已不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业务需求,会逐步被弹性容量的IP网所取代。此种场景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或业务量相对较低的乡郊。
二、SDH+IP的混合组网
对于U900基站和部分W网的基站采用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承载分离。对于CS域与PS域分离的承载方式,分组域的承载也存在多种传送模式:1)经由传输SDH接入层的网络传送至汇聚设备,由汇聚设备与数据承载网络对接,经相关CE路由器连接至RNC的以太网处理板(对于华为RNC BSC6900 UMTS而言为GOUc单板),该以太单板提供基于路由的备份和负荷分担处理功能,提供板级自动保护倒换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功能。2)接入侧基站对接传输SDH设备,经由MSTP网络上传相关业务至汇聚设备,汇聚设备与同层级的分组传送网IPRAN设备对接,经由RANCE路由器上传至RNC设备。此种组网模式需在相互对接的设备进行相关IP地址的关联设置,可以大大节省MSTP设备的以太汇聚单板,充分发挥了重叠组网的优势。作为过渡时期的组网方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如图2所示。
此两种基站承载模式为数据分组业务在汇聚层面的传输提供IP路由通道,但依然受限于接入侧环网的带宽,可以应用于业务量不是很大的城郊或乡镇。
三、全程IP的承载模式
现网大部分3G基站与新增LTE基站全部采用此种承载模式,这也是将来基站业务承载的主流模式。基站侧NodeB/eNodeB设备与IPRAN接入侧设备对接,经IPRAN传送网至RANCE路由器,经由PS域路由器至RNC/EPC(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
相对以上两种的组网模式,第三种组网网络层次日趋扁平化及IP化,中间结点较少网络结构简单,这样即可大大减少控制面与业务面的端到端时延,提高了用户感知。此种基站承载模式应用于城区及人口密集地区,并随着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LTE/EPC网络为全IP架构,核心网也为全程IP化,协议主要基于GTP和Diameter。在LTE标准架构下,未来所有用户仅接入分组域,能够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目前语音业务由现有2/3G电路域网络提供,采用CSFB技术实现语音的回落,之后中期采用IMS+EPC实现VoLTE(Voice over LTE)。纵观LTE基站业务传送的整个网络,已经做到了全程通路的IP化。基于IP的扁平化承载已成为未来移动网络业务发展的基础。
目前,移动网的语音业务、流量业务及相关增值业务收入已占据运营商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移动网络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现网网络中不同专业不同设备如基站设备、传输设备、数通设备及核心网交换设备地熟悉掌握,对整体网络架构的深层理解与剖析。同时梳理好现网基站不同场景应用类型及不同传输承载模式也为后期移动网络的维护发展揭开了完美的序幕。
【关键词】基站类型;承载方式;发展趋势
短短几年,3G基站业务、LTE业务已经做到规模化普及,LTE-advance及4G+(也称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系统业务也在紧急部署应用,5G研发也取得一定程度成绩并预计于2020年进行试商用。在移动通信网络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现网中的基站业务进行及时地梳理,理清基站存在的多种模式及其不同承载传输方式,这样既为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便利也为后期的割接、规划、扩容及新建提供可靠的依据及理论的基础。
运营商现网的基站存在模式复杂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用户需求。如GSM基站,U900基站,W网基站,LTE基站,SDR类型基站等。G网基站作为早期移动通信的基站模式,提供覆盖区域无缝衔接的移动语音通话业务,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通话信号覆盖;U900基站工程建设之初意图就很明显,主要是满足城郊及农村的移动数据上网业务需求,由于U900基站占用G900的部分频段的频点,在节假日等话务高峰期可以根据G网话务增幅情况及U900手机终端使用情况等,灵活关闭U900释放全部频点用G900吸收业务量或采用U900+G900混合组网来承载;W网基站为普遍存在的成熟3G网络基站,承载流量业务同时提供优质高清的语音通话;LTE基站为现阶段迅猛发展的4G网络基站,而SDR基站是其中的一种基站类型,同一射频模式可以通过软件定义不同的制式,所有制式共用除基带单板之外的所有全部设备单板,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做到灵活的升级。不同类型基站其承载的传输模式及网络形态也不尽相同,下面就针对不同模式进行剖析。
一、MSTP刚性通道承载
此模式RNC侧的以太单板与传输网汇聚设备的千兆汇聚单板直接对接且无板间保护,如图1所示。这种传输模式为固定带宽的传送模式,但对基站的带宽要求就有很大程度的限制,尤其是基站FE业务。随着数据流量的激增及基站模式的多样化,此种模式已不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业务需求,会逐步被弹性容量的IP网所取代。此种场景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或业务量相对较低的乡郊。
二、SDH+IP的混合组网
对于U900基站和部分W网的基站采用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承载分离。对于CS域与PS域分离的承载方式,分组域的承载也存在多种传送模式:1)经由传输SDH接入层的网络传送至汇聚设备,由汇聚设备与数据承载网络对接,经相关CE路由器连接至RNC的以太网处理板(对于华为RNC BSC6900 UMTS而言为GOUc单板),该以太单板提供基于路由的备份和负荷分担处理功能,提供板级自动保护倒换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功能。2)接入侧基站对接传输SDH设备,经由MSTP网络上传相关业务至汇聚设备,汇聚设备与同层级的分组传送网IPRAN设备对接,经由RANCE路由器上传至RNC设备。此种组网模式需在相互对接的设备进行相关IP地址的关联设置,可以大大节省MSTP设备的以太汇聚单板,充分发挥了重叠组网的优势。作为过渡时期的组网方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如图2所示。
此两种基站承载模式为数据分组业务在汇聚层面的传输提供IP路由通道,但依然受限于接入侧环网的带宽,可以应用于业务量不是很大的城郊或乡镇。
三、全程IP的承载模式
现网大部分3G基站与新增LTE基站全部采用此种承载模式,这也是将来基站业务承载的主流模式。基站侧NodeB/eNodeB设备与IPRAN接入侧设备对接,经IPRAN传送网至RANCE路由器,经由PS域路由器至RNC/EPC(Evolved Packet Core network)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
相对以上两种的组网模式,第三种组网网络层次日趋扁平化及IP化,中间结点较少网络结构简单,这样即可大大减少控制面与业务面的端到端时延,提高了用户感知。此种基站承载模式应用于城区及人口密集地区,并随着移动宽带业务的发展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LTE/EPC网络为全IP架构,核心网也为全程IP化,协议主要基于GTP和Diameter。在LTE标准架构下,未来所有用户仅接入分组域,能够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目前语音业务由现有2/3G电路域网络提供,采用CSFB技术实现语音的回落,之后中期采用IMS+EPC实现VoLTE(Voice over LTE)。纵观LTE基站业务传送的整个网络,已经做到了全程通路的IP化。基于IP的扁平化承载已成为未来移动网络业务发展的基础。
目前,移动网的语音业务、流量业务及相关增值业务收入已占据运营商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移动网络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现网网络中不同专业不同设备如基站设备、传输设备、数通设备及核心网交换设备地熟悉掌握,对整体网络架构的深层理解与剖析。同时梳理好现网基站不同场景应用类型及不同传输承载模式也为后期移动网络的维护发展揭开了完美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