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是各种学科教学中占比重较大的一门学科,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及时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苏联教育学家米·斯特洛夫曾经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教师态度和蔼,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语言风趣幽默,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就是一堆无用的数学公式、一堆永远也做不完的数学题、一堆抽象的数学原理。因此,数学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平等的态度、和蔼的目光注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样的课程,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讲得妙趣横生,使学生们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呆若木鸡,反应迟钝,事倍功半。学生们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笔者学校有一位董老师,他的数学课上得特别精彩。据调查,这位教师上课就像讲评书似的,学生听完一节课数学课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数学课的时间太短了。经过和这位教师认真接触才发现,这位老师收集一些网上流行的话语或者精彩的语言,还有郭德纲精彩的话语用于课堂上,时不时地抖出一些“小包袱”,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知识。
渗透挫折教育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人的一生就是与各种挫折、磨难作斗争,人生才能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一是解答难题遇到的挫折。对于此种挫折,教师要积极引导,及时给学生以帮助,指导遇挫折学生解决此类难题,让学生领略到战胜挫折的快乐,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二是成绩波动的挫折。当学生成绩有了波动时,经过努力,成绩并没有达到理想时,教师除了帮忙分析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之外,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教师要告诉学生:只要真心付出了、努力了,不管成绩怎样,我们都是成功者。今年在某高中出现的高一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正是因为这位学生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教师的批评和课业的压力,从而采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可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心理上渗透挫折教育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挖掘教材课,渗透心理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材上,有很丰富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课堂上利用它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讲到《负数》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界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入,又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对于负数的成就,中国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对勾股定理进行了研究,因此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毕达哥拉斯是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发现了该定理,我国要早好几百年。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令世人瞩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现代,我国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样令世人瞩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用于生产和实践,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1 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苏步青等都为数学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被世人敬仰。这些数学史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心,激发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心理健康素质
中学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三年级之后,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来。中招考试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很多学生存在考试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有的同学甚至失眠、焦虑,患上考试焦虑症。此时,各个学校都针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果把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之中,那么考试焦虑症这种看似很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在学完一章之后,都会对本章节进行单元测试。在平时的测试中,教师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状态,小考严格要求学生,就像大考一样认真对待,严格批改,详细讲评。大考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考前放松必不可少。面对中招考试,学生考试前先分析自身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要懂得抛弃和放弃。对于中等学生,一些偏难的题目,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要对个别题纠缠不放,从而浪费过多时间。对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是先要通观全卷,做卷子也是从易到难,难题放到最后统一解决。遇到平时没见过的新题不可慌张,只有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才能在考试中提高思维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一中)
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苏联教育学家米·斯特洛夫曾经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教师态度和蔼,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语言风趣幽默,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就是一堆无用的数学公式、一堆永远也做不完的数学题、一堆抽象的数学原理。因此,数学教学要求数学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平等的态度、和蔼的目光注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样的课程,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讲得妙趣横生,使学生们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呆若木鸡,反应迟钝,事倍功半。学生们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生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笔者学校有一位董老师,他的数学课上得特别精彩。据调查,这位教师上课就像讲评书似的,学生听完一节课数学课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数学课的时间太短了。经过和这位教师认真接触才发现,这位老师收集一些网上流行的话语或者精彩的语言,还有郭德纲精彩的话语用于课堂上,时不时地抖出一些“小包袱”,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知识。
渗透挫折教育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人的一生就是与各种挫折、磨难作斗争,人生才能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一是解答难题遇到的挫折。对于此种挫折,教师要积极引导,及时给学生以帮助,指导遇挫折学生解决此类难题,让学生领略到战胜挫折的快乐,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二是成绩波动的挫折。当学生成绩有了波动时,经过努力,成绩并没有达到理想时,教师除了帮忙分析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之外,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学习的过程,淡化最后的结果。教师要告诉学生:只要真心付出了、努力了,不管成绩怎样,我们都是成功者。今年在某高中出现的高一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正是因为这位学生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教师的批评和课业的压力,从而采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可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心理上渗透挫折教育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挖掘教材课,渗透心理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材上,有很丰富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课堂上利用它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讲到《负数》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界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入,又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对于负数的成就,中国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对勾股定理进行了研究,因此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毕达哥拉斯是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发现了该定理,我国要早好几百年。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令世人瞩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现代,我国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样令世人瞩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用于生产和实践,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数论》中的“1 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苏步青等都为数学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被世人敬仰。这些数学史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心,激发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心理健康素质
中学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三年级之后,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来。中招考试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很多学生存在考试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有的同学甚至失眠、焦虑,患上考试焦虑症。此时,各个学校都针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果把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之中,那么考试焦虑症这种看似很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在学完一章之后,都会对本章节进行单元测试。在平时的测试中,教师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状态,小考严格要求学生,就像大考一样认真对待,严格批改,详细讲评。大考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考前放松必不可少。面对中招考试,学生考试前先分析自身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要懂得抛弃和放弃。对于中等学生,一些偏难的题目,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要对个别题纠缠不放,从而浪费过多时间。对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是先要通观全卷,做卷子也是从易到难,难题放到最后统一解决。遇到平时没见过的新题不可慌张,只有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才能在考试中提高思维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