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行业发展趋势师生问答:出版教育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言:今年以来,如何推动出版教育紧跟行业发展成为产学研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2013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蔡翔教授应邀做客北京电视台《人才·焦点对话》节目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呼吁出版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该电视节目引发的话题,中国传媒大学两位2011级研究生(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汪曙华、出版专业硕士生张玥)与导师蔡翔教授就当前的行业发展形势及出版人才培养与成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畅谈。
  一、行业发展大趋势与人才需求展望
  汪曙华:这几年新闻出版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动向,据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与趋势?
  蔡翔:目前,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里面有三个背景:一是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确立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三是出版与科技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划时代的发展机遇。总体看,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已表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产业化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向第二步、第三步迈进。转企改制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转企,接着是股份制改造,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改制的推进和完成必然催生并壮大一批出版企业,从而带动产业的繁荣。
  第二,资本化日益显著。我国传媒出版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地借助资本的力量: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出版企业将更多地借助投融资等手段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正所谓资本无孔不入。
  第三,国际化势在必行。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能够跟经济硬实力相匹配,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走出去”。所以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走向国际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数字化迫在眉睫。从世界范围看,数字化已成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环境下的媒介融合将推动产业资源深度整合。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必须跨越技术障碍,完成业态转型,实行产业升级,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航。
  汪曙华:今年两会后,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使人们对我国传媒业的未来格局充满遐想,这两大部门的合并对我们新闻出版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翔: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后,名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们注意到,出版同行间开玩笑,创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新版广电总局”,所谓“新版”其实暗含着两个方面的意味:
  一是意味着机遇。两大部门合并给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从政府政策层面来说,便于在整体上对传媒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从产业层面来说,有利于传媒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行业的产业链之间,将有更多相互延伸的空间。新闻出版可以向广播影视拓展,广播影视也可以往新闻出版渗透。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跨媒体兼并重组,传媒产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其二,对我们新闻出版人来说,也意味着期待。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新一届的政府部门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和更加宽阔的胸怀往前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处理“放”和“收”的问题,往往“放”得松,才能“收”得自如。文化行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业,还是广播影视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内容,是作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最终要看有没有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出来,而好的内容、好的作品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我认为重点应该是“放”,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去创作,让好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让我们的编辑能够有更自由的空间,没有顾忌地去发掘、推荐和出版好的作品。
  汪曙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前景确实很令我们振奋和期待。这也令我们现在特别关心行业的发展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注意到《人才》节目采访了一些知名出版社当前的用人需求,如他们很需要业务骨干,急需整合营销、数字出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传统的图书编辑和发行类人才竟很少被提及。显然随着行业的变革,其用人需求变化很大。我国出版业目前在人才需求上会有哪些新变化?
  蔡翔: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繁荣都需要有一批伟大企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的成长往往都伴随着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由人来演绎的,如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如百年商务与张元济的故事。相信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人也会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故事。
  在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张,产业形态会加剧升级、转型,新闻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会比较大,所需的人才类型会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在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变革的趋势下,行业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扩大。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说白了就是“拿来就能用!”一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胜任具体业务工作。其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趋势。出版企业现在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懂出版,还要有企业所需的专业特长,在当下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还要懂IT技术,能胜任数字出版工作。再次,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如需要深谙现代企业运营的高级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能够驾驭产业航母的领军人物;需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二、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汪曙华:出版教育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出版教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当属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其发展情况如何?
  蔡翔:我国出版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胡乔木同志提议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并采纳,1985年编辑出版专业开始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高校试办。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已近30年,有人统计说有近百所高校在办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规模很大。早期各高校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如有的偏出版发行,有的偏编辑学,但主要都是面向书刊等传统印刷媒体培养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新媒体受到关注,今年新的学科目录增加了数字出版等本科专业,但开设学校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另一方面,随着本科教育推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的趋势,我国高校出版本科专业逐渐转向按“大出版”的观念培养人才。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编辑出版专业尤其突出。在教学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多少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也不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却一门课一讲就是几年十几年,任凭窗外风云变幻,有的老师甚至一个人讲好几门编辑出版专业课。再如学生实践平台,全国2000多所高校只有100来家高校出版社,这100来家出版社基本集中在“211”或“985”高校,而现在本科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趋势是:从“211”或“985”高校向一般本科院校甚至更低层次转移,这些学校大多没有出版社,也很难向行业求援,老师或学生哪里有专业实践平台?
  汪曙华:这样的本科培养机制造就的是怎样的毕业生?现在的出版本科教育能够为行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吗?
  蔡翔: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当然是产销不对路的!刚才讲过,现在出版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拿来就能用”的受过良好实践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既懂出版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点现在绝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达不到。
  有的出版企业老总反映,现在应聘的很多应届生,一交流就能发现他们实践经验太少,知识面太窄。现在的出版企业即使是传统的编辑岗,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里的专业性要求还不是指编辑技能,而是要有扎实的具体学科的专业功底。比如化工出版社需要有化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机械工业出版社需要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编辑,但是我们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多数不懂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参与专业性内容的编辑出版工作。再加上学习阶段基本没受过真正的行业实践训练,你说出版单位怎么录用你?现在较好的出版单位又多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导致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在低层次范围就业,没有好的发展平台,未来只能原地转圈。
  出版业发展变革很快,现在的出版编辑本科教育很难跟上行业用人需求的升级,培养不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然造成毕业生“滞销”。目前每年有几十所高校的好几千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
  三、专业硕士教育:供需依然错位
  张玥:出版专业硕士是我国出版教育近几年新增的学位层次,其设立初衷是什么?现在情况如何?
  蔡翔:出版专业硕士与普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不一样,它和MBA、艺术硕士MFA等类似,设立这个学位层次主要基于两个目的:第一,从业界看,是为解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新闻出版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第二,从学界看,是想解决我们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要为行业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
  目前全国已有14所高校获得招生资格,据我所知有8所学校2011年开始招生。应该说,这两年这些院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都很重视,热情很高,投入了很多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和宝贵经验。比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当然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我们这些学校都花了很大力气,请了很多业界单位参与培养,建立了很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招生也很“火爆”,人气很旺。
  但是很遗憾,我们发现过去出版本科教育积累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识和重视,却没有得到突破和解决。理论脱离实际、产销不对路的根本问题,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很突出。比如前面讲到的教师与教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硕士教育还是以校内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业界兼职师资引入远远不够,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来说,要达到理想效果,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是关键,不能还是让学校唱独角戏。但现在业界参与出版硕士培养的热情和程度都还很低,学生难以得到紧跟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再如前面提到的学科背景问题,出版专业硕士应该主要面向跨专业考生和具有相当行业经历想深造的业界人才,但现在的生源以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为主,应届生居多,招进来后又按老办法“青菜萝卜一锅炖”,无论应届还是非应届,出版专业与非出版专业,都是同样的培养方案和流程,怎么培养得出真正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怎么产销对路?
  有位出版社社长曾指出,过去出版企业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自己培养个骨干要三五年时间,现在一点也不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硕士,看起来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到位。我个人具有双重身份,既在教学科研一线,同时又在产业运营一线,我的感受很深:自己的学科点培养的出版硕士,自己的出版社用起来都心有顾忌,非常尴尬!
  所以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出版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其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背离的。
  四、出版教育转型:思路与途径
  汪曙华:看来我国出版教育必须紧贴行业实现转型,当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来推动出版教育转型?
  蔡翔:推动出版教育转型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政府,关键是要解决好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问题。
  在出版教育布局上,我个人认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规模前些年扩张过度,背离了行业的真实需求,应逐渐加以缩减。在本科教育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至少选择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辅修或作为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视野。在硕士教育层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理论上是培养行业发展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模式,今后应得到各方的充分重视与投入。但目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很不完善,甚至和普通学术性硕士培养并无实质差别,应真正围绕其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至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层次教育,应着重培养行业研究与理论创新型人才。出版教育各类型各层次之间的分野要清晰,分工要明确,布局要合理,要面向行业,才能各有侧重,培养多种类型的出版人才。   目前较为紧迫的是要完善刚刚起步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这需要业界、学界与政府三方紧密合作,创新其培养制度设计,对此我们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详论。①这里要强调的是,目前关键是要推动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如果业界不成为专业硕士教育的真正主角,而只是友情客串,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难免仅是“看上去很美”而流于形式。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将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也是学校联合企业办好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学校和出版企业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实能达到多赢局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将有条件培养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件事,今年3月底,我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其职能主要是对出版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出版专业教指委的委员构成非常合理,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学界委员,也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界委员和来自知名出版企业的业界委员。在教指委成立大会上,各界委员就会诊当前出版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提醒我们,今后应充分发挥好出版专业教指委的作用,紧跟行业发展,及时对各类各层次出版教育及其产出人才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促进出版教育真正培养产销对路的出版人才;并协调政府、产业与学校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出版教育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有效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教育转型。
  张玥:现在有很多青年学子都向往进入出版业发挥自己的才干,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出版专业学习的同学而言,应该对这个行业具有怎样的认识?
  蔡翔:出版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来演绎。对于要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同学来说,我首先要提醒的是,应该熟知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就是基本条件,是要有具体学科的专业特长,这是你们看家的本事。
  其次,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进入这个行业后,你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你要不断地学习。
  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总体上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暴富的行业,如果你想“发大财”,就不要进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行业是那些有文化理想、文化情怀的人的事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社会责任感与坚守。从事出版最后收获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格调与品位,而有格调与品位的文化,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提升之希望所在!
  (蔡翔,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出版社社长;汪曙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张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
  注释:
  ① 参见蔡翔,赵树旺.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J]. 现代 出版:2013(2).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曲艺面临传承危机,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启示。天津时调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形式,其传统音像出版已面临自然性衰退,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同样堪忧,而数字出版为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提供了新进路,数字出版物、数据库、网络视频、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传播形态皆有助于破解地方曲艺传承危局。  关键词:地方曲艺;天津时调;传承危局;数字出版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兴趣越来越广
期刊
摘要:引进版专业图书在大学出版社中占有重要地位。策划编辑在把握好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更需要不断提高选题策划能力、捕捉选题生长点、促进选题开发,突出重围。  关键词:专业出版;引进版图书;选题策划  引进版专业图书能够有机补充图书选题、促进原创选题开发、树立专业品牌、增强专业出版社(如大学社)竞争力。编辑要如何发掘读者、学科发展需要的优质经典图书呢?以高、精、尖的医学图书出版为例,笔者认为专业出版应当
期刊
诚成文化,因其“民营出版第一股”的出身以及幕后传奇人物刘波的光环,一度被资本市场的聚光灯所笼罩。从1994年至2003年,不到十年时间,诚成文化几乎打造了一个“传媒帝国”的雏形。相较于此后十年间中国出版传媒领域接踵而至的“上市潮”,以及翻新名目冠之以“××第一家”的传媒上市公司,诚成文化已然是个被时间遗忘和风化了的标本。然而,为何看似理念超前的宏大构想终究以海市蜃楼的结局收场?为何怀有默多克式愿景
期刊
摘要:市场“蓝海”越来越难找。北京大学出版社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融入市场打拼中,再次细分高校图书市场。最后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教育、专业、大众方向均形成一批具备品牌的产品系列,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形成合理的布局,最终树立了长期的公共关系活动品牌。  关键词:市场细分;大学出版社;营销策略  市场细分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指企业根据消费
期刊
一、效益是主要考核目标  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的概念。[1]目标管理属于结果导向性的管理方法,主要是以实际产出为基础,重点考评工作成效和劳动成果。企业管理必须为各部门和员工设定目标,使部门和员工被“目标”管理。出版企业追求“双效益”,这决定了出版企业中编辑部门的工作目标是打造一流的产品,“坚持高质量、特色鲜明、成
期刊
摘要:民族出版承担着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民族文化流失、出版业转型、文化功能单一使我国当代民族出版面临困境。当前做好民族出版工作需充分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应用新技术手段并优化出版业务。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出版;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在上个世纪,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集》中就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
期刊
为还文债,写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编辑学案分析》(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真没想到会获第二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更没想到与名学者大学者的论文一起获奖。直接或间接的同行反应倒略有所闻。  王蒙在2012年7月2日给我回信说:“我给您提到的文章作者之一的崔建飞先生,转去了尊作,他回信中有所反应,附上,仅供参考。我未必有什么说法了。”崔建飞曾在王蒙的“熏陶下写成”《毛泽东五谈
期刊
摘要:在iPad市场表现日益强势的情况下,成长于网页形式的网络文学、图书销售等网站纷纷推出了配套于IOS系统的图书阅读APP。云中书城、当当读书和豆瓣阅读这三家各有特色的APP在使用体验、资源建设、定价情况以及版权建设几方面各有不同。在内容资源区分不够明确的前提下,对于图书阅读APP建设,拥有鲜明特色是基本前提,良好的使用体验是不竭动力,重视版权建设是立足之本。  关键词:中文IOS系统;图书阅读
期刊
扬之水新著《〈读书〉十年》问世以来,在知识界广受关注。一者,作者的经历委实非比寻常,不惟可称传奇,简直算是“离奇”(张中行语)。年轻时开卡车、卖水果,而立后做职业编辑,年逾不惑又归宗学术志业。步步走来,活脱脱一个20世纪80年代自学成才者的经典形象。再者,作者在知识界的风向标——《读书》杂志担任编辑十年,可谓阅尽了那一时段的风云激荡。书中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世相人情的真实摹绘,与学界名流钱钟
期刊
摘要:大众媒介发布的图书排行榜对图书市场具有风向标作用,而媒介的运行机制、受众定位、媒介形态等自身因素对其图书排行榜的功能定位、评价体系、上榜书目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图书排行榜;大众媒介;传播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图书排行榜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日益受到读者、大众媒体及出版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图书排行榜已出现于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态的大众媒介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