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到知识本身能否为学生接受,也要考虑到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
〓〓一、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产生乐学好学的情绪。我在教《皇帝的新装》前,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 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我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令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教学情境,乐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利用多媒体,边放符合课文内容的春天美景,边听《春》的散文朗诵。学生们边听边欣赏,完全被图画和朗诵吸引住了。待朗诵停止,画面不再动时,学生们才醒悟过来,他们情不自禁地叹道:“春天真美啊!”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将课堂变为学生的艺术殿堂,会使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致来,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变为亲切、有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乐。初一的学生刚学文言文,读文言文时断句的能力差,不能根据文章之意来断句。为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我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的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看后欣然签了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约了。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了断句和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同时也觉得知识的力量大无比,乐无穷。
〓〓四、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读书之乐
〓〓语文教学少不了朗读,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提高语文感受能力,通过朗读更好地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感悟。如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自由体新诗时,我就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要学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教师范读,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让学生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之后学生自由朗读,领会诗的感情和朗读的技巧。再推荐2—3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作评价。再接着男生、女生分别齐读,最后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全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深沉而感伤的语调中体会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朗读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升华了爱国感情。
〓〓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作业之乐
〓〓语文教师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所布置的作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激起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理解是与走进课文,然后又走出课文,跟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让学生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更乐于学习语文。如教学《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了毛泽东少年的几件事及其性格、志向后,我布置了学生自己课外去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资料,看看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还有哪些事情,自己结合资料写写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故事。学生听完后兴趣很浓,结果写出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并写出了自己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快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因此,教师要寓教于乐,掌握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方法。
责任编辑〓邱〓丽
〓〓一、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产生乐学好学的情绪。我在教《皇帝的新装》前,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 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我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令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教学情境,乐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利用多媒体,边放符合课文内容的春天美景,边听《春》的散文朗诵。学生们边听边欣赏,完全被图画和朗诵吸引住了。待朗诵停止,画面不再动时,学生们才醒悟过来,他们情不自禁地叹道:“春天真美啊!”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将课堂变为学生的艺术殿堂,会使学生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致来,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变为亲切、有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会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乐。初一的学生刚学文言文,读文言文时断句的能力差,不能根据文章之意来断句。为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我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的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看后欣然签了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约了。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了断句和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同时也觉得知识的力量大无比,乐无穷。
〓〓四、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读书之乐
〓〓语文教学少不了朗读,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提高语文感受能力,通过朗读更好地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感悟。如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自由体新诗时,我就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要学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教师范读,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接着让学生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之后学生自由朗读,领会诗的感情和朗读的技巧。再推荐2—3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作评价。再接着男生、女生分别齐读,最后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全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深沉而感伤的语调中体会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朗读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升华了爱国感情。
〓〓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作业之乐
〓〓语文教师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所布置的作业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激起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理解是与走进课文,然后又走出课文,跟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让学生懂得语文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更乐于学习语文。如教学《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了毛泽东少年的几件事及其性格、志向后,我布置了学生自己课外去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资料,看看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还有哪些事情,自己结合资料写写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故事。学生听完后兴趣很浓,结果写出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并写出了自己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快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因此,教师要寓教于乐,掌握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方法。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