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法学”课程改革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entS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法学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对“民法学”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法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范贤聪(1966-),女,四川资阳人,宜宾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顾晓明(1964-),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学生工作部,副教授。(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115-02
  
  “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法学本科教学的主干课,也是基础课,在法学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宪法中,有关财产权利和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实际上要在民法中才能得以具体化;在刑法中,由于目前有关财产的犯罪日益增多,不弄明白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可能真正搞清楚那些与其相关的刑事法律案件;就经济法而论,其中除了一些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外,还有横向的民事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适用外国民法的问题;国际公法与民法都起源于罗马法。所以,只有学好了民法,掌握了民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并掌握其他法律部门的知识。
  “民法学”的先导课程是“宪法学”和“法理学”,后续课程有“合同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婚姻法学”、“商法学”等。通过“民法学”的教学,要使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形成民法思维,用民法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习者具备初步的民法学科研能力。
  一、“民法学”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学时安排
  目前笔者所在的院系“民法学”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上学期,与“宪法学”和“法理学”同时并进。从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吃力,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法学课程,对法学基本概念不知晓,可以说对法学课程还没入门,这样导致学生对“民法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非常困难。
  笔者认为,“民法学”课程应在第一学年下学期或第二学年开始安排学生学习,因为学生在此时对法学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接触,对民法的基本概念等容易理解记忆,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从课时安排来看,在整个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最狭义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继承法,也不包括合同法,一般最少需要100课时左右,而目前“民法学”开设的学时并未达到100课时,时间少,内容多,这也是影响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知识的一个问题。
  笔者建议增加“民法学”学时,如果是安排1学期讲授,那么每周达到8学时,如果分2期学完,可以每周4学时。
  二、“民法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民法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一门课程细化为多门课程,“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分论”、“侵权行为法”、“人身权法”等都在相继单设。传统的“民法学”教材不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甚至是民法学精神的把握上都无法达到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比如民法学教材中既有总论的内容,又有分论部门法的内容,而且由于过去“民法学”教学学时有限,这两部分内容都不够深入,流于表面,所以,这样的教材用于新课程体系,导致该讲的没讲明白,不该讲的讲了一堆,既浪费学时,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编写能够适用于新课程体系的“民法学”教材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
  在“民法学”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完全依赖教材,不敢逾越,这样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使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二是完全抛开教材,只按照自己观点讲授,这样造成学生上课就拼命记笔记,教师与学生完全没有互动。
  正确的做法是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受制于教材。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了解不同教材的内容,注意讲授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将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2.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
  不同学校应分别采纳不同的教材,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了解去选择教材。
  笔者认为,作为本科教学,不宜开设民法系列课,因此,一般不选择系列教材而应选择综合性教材。
  3.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
  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教材的实践性;考虑教材的内容量,以够用为限而不是越多越好;考虑教材阐述的程度,不能太深奥;还要考虑教材的语言风格,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用通俗语言阐述,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民法理论,应注意教材的可读性。
  三、发挥师资的团体优势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民法学”学科组。学科组实行定期活动制,教师定期交流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教学法、探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样可以解决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问题,提高教师对教学方式变化、教学手段变化、教学内容变化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做到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民法学”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应不断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应从学校实际出发,体现自己学校的特点。其次,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一般教师应当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再次,教学内容应立足于民法理论前沿。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民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由于我国立法步伐加快,法律更新和推新周期缩短,不断有新法律的颁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最新的立法动态和立法内容结合“民法学”课程的教学介绍给学生。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将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掌握了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对参加研究生考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最新立法内容的介绍,对学生参加司法资格考试也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民法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民法学”的研究能力和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最后,在考试方式上,可以增加更多的客观性试题和案例分析试题,以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另外,除了一般的笔试方式,还可以增加口试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以采取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这些考试方法的试行将解决学生的知识记忆与综合运用能力相脱节的问题,有力促进学生对民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可以引入各种现代教育手段,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综合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即以案例作为需要讲授内容的基本材料,通过分析案例来阐述知识。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声像资料反映的一些典型案例播放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直观性。
  笔者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今日说法》、《律师视点》等声像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同时,还配合“民法学”课程的教学,制作电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予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度。任课教师可以将本科学生分成小组,并积极联系司法界的民法专家共同担任小组的民法学习指导教师,这能使学生的民法学习获得更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使学生受到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做人、治学之风的熏陶。
  五、实践教学的开展
  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方式的开展,改进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气氛,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司法实务的直观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使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熟悉和掌握司法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课堂讨论
  由任课教师事先拟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提前向学生公布讨论题目,让学生做相关的准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各组推荐1~2名学生作主发言人。讨论结束,由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及归纳总结。讨论稿课后收集,用以平时考核。
  2.播放音像资料
  在民法学总论和分论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在学习相关内容时由教师随堂播放。
  3.法院旁听
  提前一周确定旁听的案件,并向学生介绍案情。旁听前向学生提出其间应关注的要点。学生对旁听的案件及过程作归纳总结。教师点评。旁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
  4.模拟法庭
  教师结合教学进度选择合适案例,提前向学生公布。选择部分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并对各自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法庭审理。组织其他学生参加旁听,旁听者作出书面归纳,任课教师进行评阅。教师进行点评。
  六、“民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
  法学教育主要是职业性教育,司法考试是为了增强就业砝码,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并不矛盾,法学教学不能围绕司法考试转,但又不能无视司法考试,因此,在进行“民法学”教学时应注意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1.“民法学”的教学内容尽量与司法考试相结合
  (1)民法教材的内容尽量与司法考试相结合。在教材上可以选用尽量接近司法考试范围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用一些司法考试题,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考点,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有针对性地开设司法考试辅导课。在开设方式上,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以司法考试的单元来开设,当然,这两种开设方式也可以同时采纳。
  2.注意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
  可以选派教师到实务部门训练,时间为半年到1年,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司法实务人员教授部分课程,这样对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司法考试过关率有着重要意义。在“民法学”教学中要重视司法考试,但不能把“民法学”教学完全变成司法考试的教学。
  七、小结
  以上是笔者关于“民法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民法学”课程改革起到一定作用。当前,在“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认真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并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康全礼,别敦荣.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2]缪岚.高职院校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
  [4]顾明远.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5]丁明胜,吕云凤.高职法律专业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议[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4).
  [6]韩志才.略论民法学的教与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3,(2).
  [7]谢育敏,张捍东.民法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初探[J].党史博采(理论),2006,(6).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了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经济管理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设置、实践性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设计和运行机制设计,最后对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能系统地解决大学生创新能力
期刊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阐述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了“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过程。分析表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必须有所创新,需通过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作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从教师的角度,重点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提高自身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恒坤(1975-),男,重庆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黄莉(1981-),女,湖南怀化人
期刊
摘要: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教育测评学的视角看,如果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的行为实施不当,不仅会导致教师作业测量质量的下降和作业评价功能的弱化,而且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盲目低效、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兴趣的弱化、学习效率的降低,严重削弱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功能需要科学引导家长检查学生作业的行为,大力强化教师的教育测评学素质,保证教师作业测评的质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高校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展开的,它旨在促进学生、老师的发展,课程价值的提升,它不仅是我国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现实选择,而且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也急需这样的新的课程评价来充实。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评价趋势,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需要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文化、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保障才能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校课程;发展性课程评价;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刘青(1985-),女,
期刊
摘要:在分析了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前提下,提出将生命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以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理念并以生命教育的整体思维理念统摄通识课程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我国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使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寻求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整合统一的突破。  关键词:生命教育;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作者简介:王鲜萍(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期刊
摘要:通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高职就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叙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探讨了开展专业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实践了体育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的改革途径,为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职业岗位;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陈为民(1962-),男,广西玉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李晓红(1968-),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
期刊
摘要:在要求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环境相接近的形势下,电子产品生产类实训课程已经不适合独立开设,课程整合及课程改革是一种趋势。论述了将“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工艺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制作实训”这三门电子产品生产类实训课程整合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整合之后的一些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整合;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太淑玲(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动化学院
期刊
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徐睿琛(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牟占军(1963-
期刊
摘要:介绍了CDIO工程教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产品创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女,河北唐山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蔡晓君(1963-),女,北京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26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