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在普及国家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上还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导致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不高。要使电视新闻有较强的生命力,必须从新闻内容、形式等方面下功夫,紧跟观众需求和时代步伐。随着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和传媒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电视与网络媒体剧烈竞争将节目的创新推到了电视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新闻节目要保持惯有的收视主导地位,保持强大的传播功能,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改变,才能在激烈的收视大战中搏得一席之地,获得健康的良性发展。作为在电视新闻制作传播中居于最重要一环的新闻编辑,能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在新闻的编辑制作中做到创新手法、创新角度,制作出更具个性化,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意识;敏感度;新闻视角;构想意念
一、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编辑历经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发展,无论从观众基础和传统的媒体传播依旧独领着风骚,但由于各种媒体竞相启航,电视新闻工作中很多的弊病应为今后保持现有地位而及时得到认识并改善,在不断完善体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力求更高的水平界面。以下几点内容即为笔者工作中总结的问题。
1.新闻内容诸多冗杂主题不鲜明。为了能够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观看需求,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的翻新,但内容上却在不断的腾空,随意的复制粘贴,甚至是出于收视率等目的肆意编造,不仅对观众不够认真和尊重,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在编制的过程也花费了心思,但这种忽略新闻内容的播报与粗制滥造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当然并不是放弃在形式上创新的途径,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内容再怎样装扮无非一时之艳。新闻不仅是播报事实,更要引入相关的点评和看法,给出本编辑的选用目的,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丰富,再用传统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会拱手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送入到其他媒体那里去,那将很难保证电视编辑当前的地位。
2.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当某种形式的新闻放送成为流行的趋势,便在其后追随着几乎所有极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我们需要几个就够了,如果每个节目都能看到上一个节目的影子,这会让观众失掉对流行的喜爱,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还会依旧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这种单纯性的模仿让我们无法看到新闻的发展,甚至算是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很多电视新闻节目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观众需要的,但如果只凭一时的新鲜感而放弃了长久的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盲目性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硬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编辑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编辑能力的匮乏将直接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
3.时效性不够强。新闻编辑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效,高速传递,给观众第一时间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条新闻要找到新的立足播报点。新曲新词,老曲新词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最新的视角洞察社会,方显新闻的魅力。
二、如何培养电视编辑的创新能力
1.强化创新意识。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编辑工作既然是个创造性劳动,就决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期新闻节目能否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电视台或者一期节目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关注度和良好的收视率,编辑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牢记于心,并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2.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头版头条的发掘,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闻编辑不应曲高和寡,要主动放低姿态,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3.创新新闻视角。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关注点要多聚焦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这并不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重大新闻。任何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源自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的汇聚,都是对平常小事的折射,来自底层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着充满价值的新闻,这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素材,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新闻编辑的观念首先必须创新,要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要将创新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电视新闻当中,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做到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才能在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中脱颖而出。
在数字电子传播时代,EDIUS、AE、PREMEIE等非线性编辑工具为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演播室将用抠蓝背景下摄制的人物活动图像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进行了天衣无缝的融合,为电视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网络传输等其他数字技术的实践运用,使得电视新闻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创新角度看,新技术带来的编辑手法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创新机会,镜头的剪辑、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应用、字幕的叠加、画面的分割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节目播出时插入编排、报道突发事件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等等,这些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可见,在节目编辑和播出过程中适时使用先进的技术是节目制作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一是具备这种掌握高科技的实践创新意识,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激发思考、构想意念,创造出新闻节目的独有特色,做到平淡中蕴含新奇、单调中富有活力;二是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节目的制作中充分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效果,新闻画面、解说词和新闻的文字内容的搭配和运用要推陈出新,体现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电视新闻编辑不止要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新闻工作是通过对事件有选择性的报道和评论新闻,对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编辑主要的责任。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只有以党和人民为中心,有创新的观念和思想,才能够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与时俱进。因此,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新闻稿件的选取、组织、编排还是设计、发布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坚持创新,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教育和引导价值,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作平.新闻报道的新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蒋浩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J].新闻实践,2005.
[3]刘存宽.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视听界,2002年.
【关键词】创新意识;敏感度;新闻视角;构想意念
一、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编辑历经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发展,无论从观众基础和传统的媒体传播依旧独领着风骚,但由于各种媒体竞相启航,电视新闻工作中很多的弊病应为今后保持现有地位而及时得到认识并改善,在不断完善体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力求更高的水平界面。以下几点内容即为笔者工作中总结的问题。
1.新闻内容诸多冗杂主题不鲜明。为了能够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观看需求,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的翻新,但内容上却在不断的腾空,随意的复制粘贴,甚至是出于收视率等目的肆意编造,不仅对观众不够认真和尊重,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在编制的过程也花费了心思,但这种忽略新闻内容的播报与粗制滥造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当然并不是放弃在形式上创新的途径,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内容再怎样装扮无非一时之艳。新闻不仅是播报事实,更要引入相关的点评和看法,给出本编辑的选用目的,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丰富,再用传统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会拱手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送入到其他媒体那里去,那将很难保证电视编辑当前的地位。
2.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当某种形式的新闻放送成为流行的趋势,便在其后追随着几乎所有极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我们需要几个就够了,如果每个节目都能看到上一个节目的影子,这会让观众失掉对流行的喜爱,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还会依旧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这种单纯性的模仿让我们无法看到新闻的发展,甚至算是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很多电视新闻节目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观众需要的,但如果只凭一时的新鲜感而放弃了长久的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盲目性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硬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编辑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编辑能力的匮乏将直接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
3.时效性不够强。新闻编辑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效,高速传递,给观众第一时间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条新闻要找到新的立足播报点。新曲新词,老曲新词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最新的视角洞察社会,方显新闻的魅力。
二、如何培养电视编辑的创新能力
1.强化创新意识。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编辑工作既然是个创造性劳动,就决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期新闻节目能否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电视台或者一期节目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关注度和良好的收视率,编辑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牢记于心,并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2.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头版头条的发掘,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闻编辑不应曲高和寡,要主动放低姿态,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3.创新新闻视角。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关注点要多聚焦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这并不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重大新闻。任何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源自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的汇聚,都是对平常小事的折射,来自底层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着充满价值的新闻,这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素材,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新闻编辑的观念首先必须创新,要敢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要将创新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电视新闻当中,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做到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才能在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中脱颖而出。
在数字电子传播时代,EDIUS、AE、PREMEIE等非线性编辑工具为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演播室将用抠蓝背景下摄制的人物活动图像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进行了天衣无缝的融合,为电视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网络传输等其他数字技术的实践运用,使得电视新闻的编制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创新角度看,新技术带来的编辑手法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创新机会,镜头的剪辑、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应用、字幕的叠加、画面的分割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节目播出时插入编排、报道突发事件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等等,这些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可见,在节目编辑和播出过程中适时使用先进的技术是节目制作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一是具备这种掌握高科技的实践创新意识,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激发思考、构想意念,创造出新闻节目的独有特色,做到平淡中蕴含新奇、单调中富有活力;二是要有发散性思维,在节目的制作中充分利用好这种高科技效果,新闻画面、解说词和新闻的文字内容的搭配和运用要推陈出新,体现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电视新闻编辑不止要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还要提高策划意识,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和挖掘新闻的着眼点,多角度、立体化,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方向的报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引导和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节目的意图。在节目的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要创新编排手法,充分挖掘画面的内在张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使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突现出来,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新闻与新闻联结,做到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新闻工作是通过对事件有选择性的报道和评论新闻,对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编辑主要的责任。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只有以党和人民为中心,有创新的观念和思想,才能够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与时俱进。因此,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新闻稿件的选取、组织、编排还是设计、发布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坚持创新,才能够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教育和引导价值,推动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作平.新闻报道的新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蒋浩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J].新闻实践,2005.
[3]刘存宽.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视听界,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