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教师;课堂;兴趣;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78-1
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有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导入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部分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参与状态,且需要时时用新意加以调节,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参与行为和独特的参与方法,如果影响到课堂秩序,教师应该及时用适当的方法巧妙纠正,做到既要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又不至于伤害其参与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会有许多“障碍”,削弱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参与的深度。这时,教师应尽可能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清“障”,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从而不断调整学生心态,激发求知欲,保持思维的深度。
二、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很多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很注意创设教学情景。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同时要精简教师活动量,加大学生活动量,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去读、听、议、想、演、练。这样在形式各异的“动”态中,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进而激活整个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中,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设置不同目标,让学生分层参与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对于学有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分层设标,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经过努力使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并逐渐提出相应的提高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向高一层次的目标迈进,最终得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分层次目标的设置必须具体、明确,且每层之间的跨度要适当,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能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了解其最近发展方向及远期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的。每个学生对目标的选择,应由教师建议和学生相结合,切忌包办规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学有办法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有效并转化为学习,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布卢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物理学家劳厄则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就是布卢纳所强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剩下的东西将是对学生将来生活生存终身有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将此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五、培养参与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寻根问底,敢于发问教师,表达不同意见,这是培养参与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学会肯定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先评判回答是否正确,而应先肯定是否敢于参与,是否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启迪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再对其见解进行辨析、指导。
六、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甚至是对搞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请,谢谢,请合作,请坐下”等文明语,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和机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及见解,包括错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情感同步,才能促成教与学的同步,师生双方才能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在融洽的沟通中充分积极地表现自己,发展自我。通过沟通,教师将丰富的知识转化给学生,学生从教师讲授中吸取营养,内化到自己的体系内,而后又在课堂是展示出来,实现由不知到知道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样状态下的教学将是一种富有课堂情趣,思维活跃,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引领下,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最终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 教师;课堂;兴趣;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78-1
一、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有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兴趣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导入这个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因部分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的稳定性、持续性都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参与状态,且需要时时用新意加以调节,防止学生兴趣减退,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提高参与质量。随着参与兴趣的产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个别学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参与行为和独特的参与方法,如果影响到课堂秩序,教师应该及时用适当的方法巧妙纠正,做到既要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又不至于伤害其参与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会有许多“障碍”,削弱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参与的深度。这时,教师应尽可能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清“障”,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从而不断调整学生心态,激发求知欲,保持思维的深度。
二、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很多教育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很注意创设教学情景。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同时要精简教师活动量,加大学生活动量,给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去读、听、议、想、演、练。这样在形式各异的“动”态中,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进而激活整个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中,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设置不同目标,让学生分层参与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对于学有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分层设标,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经过努力使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并逐渐提出相应的提高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向高一层次的目标迈进,最终得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分层次目标的设置必须具体、明确,且每层之间的跨度要适当,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能让学生“跳起来,够得着”。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了解其最近发展方向及远期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的。每个学生对目标的选择,应由教师建议和学生相结合,切忌包办规定,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学习指导,让学生学有办法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有效并转化为学习,关键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布卢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物理学家劳厄则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就是布卢纳所强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这剩下的东西将是对学生将来生活生存终身有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将此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
五、培养参与能力,让学生有创见
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寻根问底,敢于发问教师,表达不同意见,这是培养参与能力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学会肯定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先评判回答是否正确,而应先肯定是否敢于参与,是否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启迪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再对其见解进行辨析、指导。
六、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过于严肃的,不信任的甚至是对搞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请,谢谢,请合作,请坐下”等文明语,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和机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及见解,包括错的意见。只有这样,师生情感同步,才能促成教与学的同步,师生双方才能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在融洽的沟通中充分积极地表现自己,发展自我。通过沟通,教师将丰富的知识转化给学生,学生从教师讲授中吸取营养,内化到自己的体系内,而后又在课堂是展示出来,实现由不知到知道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样状态下的教学将是一种富有课堂情趣,思维活跃,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引领下,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最终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