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新闻价值”:一个新闻学中层理论的构建与创新

来源 :新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j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理论需要创新已是学界共识,关键则在于以何种路径和策略来予以创新.本文以新闻价值理论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化的角度探讨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通过对新闻价值理论过去50多年发展历程的“重访”,厘清这样一个行业用语发展为分析概念的轨迹,讨论它如何成为一个中层理论的过程,由此揭示它何以重要的原因.新闻价值理论形成于传统媒体时期,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保有继续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它的理论化过程可以为新闻学界提供一个理论创新发展的范例.
其他文献
2018年Science杂志刊文,首次用大数据方式表明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比真新闻更具有传播力.本文则通过聚焦一个普通的“豪车落灰”假新闻案例,从假新闻文本特征和传播方式两个方面更进一步分析了假新闻为何容易传播的问题.本文提出两个前人研究没有提及的假新闻特征:“组装”新奇性并引入共情性的“另类故事”文本模式和具有保护力的传播“界墙效应”.这两个原因或许可以和此前的发现一起,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假新闻如此顽固、如此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探讨了治理“顽固的假新闻”的可能策略,并呼吁学界对假新闻问题开展
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现象,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效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全球中国”方法论对国际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和重点渠道,媒体应该如何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呢?本文提出,应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策略、传播范围等六个主要环节进行核心要素的调整和升级.在“全球新闻→全球记者→全球媒体→全球受众→全球本土→全球传播”六大新核心要素循环往复形成的传播闭环推动下,改变固有的对外传播定式,创新国际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
游戏在当代社会已经被赋能为社交、娱乐、科技的多元结合体.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游戏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参与.因而,厘清不同群体对游戏的认知,成为当下进一步深入研究游戏及其相关场景、建设出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和舆论应对机制的必要性前提.本文以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腾讯游戏为对象,以微博评论为样本,采用LDA主题模型及内容分析的方法,比较游戏玩家、父母和大众这三个群体对腾讯游戏的认知差异.横向比较三大群体在腾讯游戏相关评论中评论情感的差别和评论主题选择的侧重,并针对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游戏认知差异提出解释,从
地理空间日益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变量,却甚少走入传播学研究的学科视野.本研究通过对4172份全国性样本分析后发现,在城市和区域两个地理尺度上,社交媒体的采纳时间与使用能力均存在“梯度递减效应”,而这种递减所造成的鸿沟呈现出一种“非平衡性鸿沟分布”的特征.具体而言,随着空间层级越来越高,用户采纳社交媒体的时间逐级增长,使用能力也逐级增强,但层级之间的鸿沟差异明显.此外,采纳时间也在地理空间结构对使用能力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mediating)作用.因此,在充分认识这种“空间偏好”所造成的数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扶贫报道记录了这一伟大历程.本文借助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的方法,从高中低三个维度探究人民日报在建构扶贫议题时所采用的新闻框架.研究发现,在高层次上,体现为领导人扶贫工作、脱贫成果展示、国际减贫事业、典型宣传、舆论监督、精准扶贫等六个框架.在中层次上,强化主要事件和口头反应框架,弱化事件背景和评估框架.在低层次上,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交显报道客观性,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
区域新媒体平台的打造,面临资金、资源、流程、商业模式等难题制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集倾力打造的“南方+”客户端在定位为区域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南方+”采取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等的三个“一体化”转型升级路径,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中国区域新媒体平台的“一体化”打造,具有很强的复制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缅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两次调研采访资料以及与对缅传播力高度相关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对目前中国对缅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我国对缅国际传播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缅甸民众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对中国的认同焦虑.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路径出发,以对话式话语路径发挥中国媒体、企业的作用并进一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构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记忆共享系统,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学理论范式创新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转换的基本逻辑和一般过程出发,回答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如何展开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新闻理论出现的两种“范式危机”,指出新闻理论的诸种“转向”为新闻理论新范式的生成提供了知识资源.本文认为,中国独特的媒介历史经验以及新传播技术革命下全新的媒介实践,具有重要的对象价值.范式转换的实质是世界观的改变.基于社会科学理论具有条件性这一认识论,本文尝试提出“以中国为方法”作为新闻理论范式转换的一种方法论思考.“以中国为方法”倡导中
本文从劳动控制理论出发,考察网络文学平台与签约作者之间的雇佣关系,由此探讨互联网平台及其平台资本对签约作者的劳动控制机制,以及签约作者针对平台控制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思考平台劳动控制和平台劳动者博弈所带来的启示.研究发现: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规模扩大,作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越发频繁,消费者成为劳动者的“隐性雇主”;网络文学签约作者作为内容直接生产者,比其他数字劳工拥有更多的劳动自主权,同时也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控制着签约作者的劳动过程,而劳动者会采取“灌水”或“打擦边球”等个体策
健康传播已成为新形势下应用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接种疫苗成为各个国家抗击疫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由于个体信息接受渠道以及认知要素的差异,疫苗接种的犹豫心理广泛存在.本研究立足于新传播生态格局的视角,构建了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了问卷调查法对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检验,在文献总结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环境—认知—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厘清了影响公众疫苗接种的综合行为路径.本研究验证了泛众化时代公众在媒介接触方面的不同取向与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对塑造风险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