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福建省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思路和目标选定
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8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分别提前2—3年实现目标;其余指标多数超过或达到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已成定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要求福建省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在战略布局上,应进一步拓展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四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海西“基本态势”,发展壮大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环三都澳、闽北、闽西北、闽西七个重点发展区域。
在主要任务上,应着重围绕建设海西“十大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
国务院《若干意见》要求福建省“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以上总体目标要求,福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来体现:
经济发展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福建经济增长潜力,福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达到9.5%以上(这个预测是留有余地的)。由于“十五”以来福建GDP年均名义增速低于东部地区约2.2个百分点,如果设定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0%为“接近”目标,福建省到2012年人均GDP要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均GDP按年均15.5%的增速来测算),需要福建未来3年人均GDP每年递增23.3%,比2005年以来年均增速(17.3%)高出6.0个百分点,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但如果按福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9.5%来测算,福建省到2015年人均GDP将超过9万元,可以实现人均GDP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
福建人均GDP接近和达到东部平均水平的时间点,还与福建GDP总量接近和达到台湾GDP总量基本吻合。2006年以来,闽台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09年,按照年末美元汇率计算的台/闽GDP比率已经从2006年的3.78∶1下降为2.17∶1,预计2010年底将会进一步缩小为2∶1。按照2000年以来福建与台湾的GDP平均递增率测算,福建的GDP总量将会在2016年左右赶上台湾(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会高于预测,加上汇率变化因素,福建GDP总量很有可能在2015年赶上台湾),届时将会对台湾产生巨大震动和融合力。所以,福建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国包括福建在内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将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预计2015年福建三产增加值比重将提高到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到15%。
人民生活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国包括福建在内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可达到36000元、12500元,比2008年翻番。
公共服务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5%以内。
资源环境方面。单位GDP综合能耗达到国家控制指标,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生态优美仍是福建的最大优势之一。
二、福建省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举措
(一)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问题在于搞清楚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促进转变。一是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都会严重制约内涵式集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从调整优化结构入手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要注意防止过度重视碳交易,不注意低碳产业发展的倾向。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绿色大省、生态强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三是要从推进自主创新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瞄准信息技术、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保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进行重点突破,及时建立新的制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就业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在市场化改革中释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力;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加快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要建立公共职责制度保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方向、有重点、有举措
一是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以及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核能、生物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二是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结构。要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加快研发、项目管理、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仓储、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项目外包、物流、展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孵化、渗透、转化、中介、技术平台的配套服务,推进信息化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中心,培育金融产业集群,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的辐射渗透能力。三是围绕加快推进品牌国际化调整结构。加快培育国际品牌,设立品牌国际化推动基金会,采取“前期大额资助、后期小额返还”的滚动式发展方式,集中力量争取在3—5年内能够取得重点突破,形成1—3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每个品牌的销售总额均达到百亿美元以上。四是围绕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多层次、分类别研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职工持股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要加快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资本收益等;要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要探讨社会财富由政府向民间转移的途径和办法。五是围绕城乡一体化调整结构。要重统筹协调,提高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的统筹协调能力;重农村发展,大力增加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城市基础实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市资金、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六是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调整结构。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是“十二五”时期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要围绕作好“台湾海峡海洋经济”的大文章和新文章,使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改善民生要坚持惠民导向、促进共建共享
一是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失岗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众就业工作,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老百姓编织一张严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三是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城市棚户区、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四是加强文化教育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设,切实解决诸如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
细化国务院《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平潭综合试验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大力推进区内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政策,形成多元开发格局。充分发挥福建在海西区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城市群、产业群和港口群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资源流动和集聚,提升在区域中的主体地位。
(五)力争对台先行先试有新的更大突破
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优势,要不断推出先行先试的举措。一是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的“五缘”优势,着力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二是要把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用足用透用活,在重点开发平潭岛的同时,把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拓展到省际边界,吸引周边地区资源参与开发。三是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台商投资区和“港区联动”等重点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
(李闽榕,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8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分别提前2—3年实现目标;其余指标多数超过或达到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已成定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要求福建省在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在战略布局上,应进一步拓展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四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海西“基本态势”,发展壮大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环三都澳、闽北、闽西北、闽西七个重点发展区域。
在主要任务上,应着重围绕建设海西“十大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
国务院《若干意见》要求福建省“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以上总体目标要求,福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来体现:
经济发展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福建经济增长潜力,福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达到9.5%以上(这个预测是留有余地的)。由于“十五”以来福建GDP年均名义增速低于东部地区约2.2个百分点,如果设定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0%为“接近”目标,福建省到2012年人均GDP要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均GDP按年均15.5%的增速来测算),需要福建未来3年人均GDP每年递增23.3%,比2005年以来年均增速(17.3%)高出6.0个百分点,显然是难以实现的。但如果按福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9.5%来测算,福建省到2015年人均GDP将超过9万元,可以实现人均GDP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
福建人均GDP接近和达到东部平均水平的时间点,还与福建GDP总量接近和达到台湾GDP总量基本吻合。2006年以来,闽台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09年,按照年末美元汇率计算的台/闽GDP比率已经从2006年的3.78∶1下降为2.17∶1,预计2010年底将会进一步缩小为2∶1。按照2000年以来福建与台湾的GDP平均递增率测算,福建的GDP总量将会在2016年左右赶上台湾(福建的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会高于预测,加上汇率变化因素,福建GDP总量很有可能在2015年赶上台湾),届时将会对台湾产生巨大震动和融合力。所以,福建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结构调整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国包括福建在内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将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预计2015年福建三产增加值比重将提高到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到15%。
人民生活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国包括福建在内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可达到36000元、12500元,比2008年翻番。
公共服务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5%以内。
资源环境方面。单位GDP综合能耗达到国家控制指标,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生态优美仍是福建的最大优势之一。
二、福建省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举措
(一)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问题在于搞清楚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促进转变。一是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都会严重制约内涵式集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从调整优化结构入手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发展低碳经济要注意防止过度重视碳交易,不注意低碳产业发展的倾向。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绿色大省、生态强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三是要从推进自主创新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瞄准信息技术、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保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进行重点突破,及时建立新的制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就业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在市场化改革中释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力;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加快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会体制改革中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要建立公共职责制度保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方向、有重点、有举措
一是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结构。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以及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核能、生物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二是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结构。要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加快研发、项目管理、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仓储、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项目外包、物流、展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孵化、渗透、转化、中介、技术平台的配套服务,推进信息化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中心,培育金融产业集群,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的辐射渗透能力。三是围绕加快推进品牌国际化调整结构。加快培育国际品牌,设立品牌国际化推动基金会,采取“前期大额资助、后期小额返还”的滚动式发展方式,集中力量争取在3—5年内能够取得重点突破,形成1—3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每个品牌的销售总额均达到百亿美元以上。四是围绕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扩大消费的关键,是要多层次、分类别研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职工持股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要加快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资本收益等;要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要探讨社会财富由政府向民间转移的途径和办法。五是围绕城乡一体化调整结构。要重统筹协调,提高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的统筹协调能力;重农村发展,大力增加财政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城市基础实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市资金、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六是围绕发展海洋经济调整结构。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是“十二五”时期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要围绕作好“台湾海峡海洋经济”的大文章和新文章,使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改善民生要坚持惠民导向、促进共建共享
一是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失岗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众就业工作,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老百姓编织一张严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三是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城市棚户区、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四是加强文化教育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建设,切实解决诸如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
细化国务院《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平潭综合试验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大力推进区内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政策,形成多元开发格局。充分发挥福建在海西区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城市群、产业群和港口群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资源流动和集聚,提升在区域中的主体地位。
(五)力争对台先行先试有新的更大突破
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优势,要不断推出先行先试的举措。一是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独特的“五缘”优势,着力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二是要把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用足用透用活,在重点开发平潭岛的同时,把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拓展到省际边界,吸引周边地区资源参与开发。三是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台商投资区和“港区联动”等重点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
(李闽榕,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